林建華:打造強國和民族復興時代的雄厚物質基礎

——從初步建立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這就要求我們深入思考如何打造強國和民族復興時代的雄厚物質基礎這一極具現實性的重大問題。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問題的關鍵是,要正確認知和實現從初步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歷史性轉化。

從“一窮二白”到初步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中國人民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但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國人民經歷了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從1921年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而不懈奮鬥,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掌握了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和掌握了自己命運的中國人民從國民黨手中接過來的,則是一個一窮二白、千孔百瘡的破爛攤子。毛澤東曾自問自答:“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在《論十大關係》中,毛澤東也曾指出:“我曾經說過,我們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但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但善於破壞一箇舊世界,而且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在“一窮二白”的版圖上繪出了最新最美的畫卷。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經濟建設雖然也曾有過失誤甚至重大失誤,但是,就整體而言,其成就是舉世矚目的,其影響是巨大深遠的。從“一五”計劃時期(1953—1957年)到“四五”計劃時期(1971—1975年),在短短的20餘年間,中國逐步也是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不僅能夠自行設計和批量生產汽車、飛機、坦克、拖拉機等,而且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發射了中遠程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從1952年到1978年,我國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率為8.2%。教育事業同樣得到長足發展,從小學到大學基本上是免費教育,實現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有教無類”。這些重大成就的意義在於,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中國發展富強、中國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尤為重要的是,經過艱難曲折的實踐探索,我們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積累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後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經濟建設的重要經驗。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繫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他強調,對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要正確評價,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

我們始終行進在追求現代化的路途中

一般而言,現代化是指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包括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等各個方面的轉變。經濟現代化則是從物質層面、從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角度所考察的現代化過程,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

早在1945年,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毛澤東就提出:“在抗日戰爭結束以後……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奮鬥,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鬥爭。”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提出了“由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先進的工業國”的奮鬥目標。改變落後的農業國、建成先進的工業國,是毛澤東這一時期對國家建設目標的清晰描述。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一直行進在追求現代化的路途中。毛澤東曾指出,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這個世界先進水平,就是世界現代化水平。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四個現代化的任務。1956年把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列入黨的八大所通過的黨章之中。1963年9月6日到9月2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提出分兩步走: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中國工業大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第二步,使中國工業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1964年12月21日,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宣佈:“今後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總的來說,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1975年1月,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佈:“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設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時間,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由此,實現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四個現代化,就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因此,鄧小平指出:“我們現在講的四個現代化,實際上是毛主席提出來的,是周總理在他的政府工作報告裡講出來的。”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與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會談時,把四個現代化進行了量化,即:到20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人均1000美元,實現小康水平。鄧小平把這個目標稱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即“小康之家”。1980年初,鄧小平進一步分析了目前的形勢和任務,指出:“我們從八十年代的第一年開始,就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神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此後,他又一再強調搞好四個現代化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並由此提出了“政治路線”的概念,指出:“我們黨在現階段的政治路線,概況地說,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個現代化。這件事情,任何時候都不要受干擾,必須堅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幹下去。”他要求把這條政治路線寫入黨章修正草案,並認為不管草案中怎樣表述,“實質是搞四個現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經濟建設,發展國民經濟,發展生產力”。到1987年,鄧小平逐步規劃出了一個清晰的中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發展藍圖。十三大確認了他的這一戰略設想,指出通過實施“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經濟發展戰略,是一個積極而又切實的重大決策,體現了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的辯證統一,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際,符合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規律。“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隨著實踐的新推進,具體步驟有所調整,但是到21世紀中葉的發展目標則是穩定的。

十九大的戰略新安排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內涵

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發生深層次、根本性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由此,黨的十九大提出,從現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從二○二○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這一戰略安排,既是一種“提速”,更是一種“提質”。

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五部分的標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黨的文獻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所謂現代化,是反映人類社會文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程度的綜合指標。它主要包括兩層含義:從過程來看,是指通過不斷變革滿足現代需要;從結果來看,是指技術先進,一般是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所謂體系,是指若干有關事物或某些制度相互聯繫的系統而構成的一個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並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繫組合而成的系統。

所謂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組成的彼此依存、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系統。

所謂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構成的,能夠較好滿足現代需要的有機統一整體。它既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不斷變革的過程。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與傳統經濟相比較而言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突出特徵,就是與市場經濟相聯繫。

我們所要建設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體系,是能夠很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經濟體系,是充分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經濟體系,是適應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經濟體系。

新時代應該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黨的十九大作出了總體安排,制定了一系列戰略措施,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黨的十九大還提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從初步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經濟建設的偉大飛躍,是一種清醒和理性,是一種自覺和自信。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形成是現代化實現的主要標誌之一,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本任務。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到21世紀中葉,中國人民的成功實踐必將昭示世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找準正確方向、馳而不息,中國必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選擇。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最大的中國貢獻。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