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越女劍法和鋒利的幹將莫邪:越人族羣真實歷史的象徵符號

東漢趙曄撰寫的《吳越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

越王又問相國范蠡曰:“孤有報復之謀,水戰則乘舟,陸行則乘輿。輿舟之利,頓於兵弩。今子為寡人謀事,莫不謬者乎?”范蠡對曰:“臣聞古之聖君,莫不習戰用兵。然行陣、隊伍、軍鼓之事,吉凶決在其工。今聞越有處女,出於南林,國人稱善。願王請之,立可見。”越王乃使使聘之,問以劍戟之術。

處女將北見於王,道逢一翁,自稱曰“袁公”,問於處女曰:“吾聞子善劍,願一見之。”女曰:“妾不敢多所隱,惟公試之。”於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頡橋,未墮地,女即捷末。袁公則飛上樹,變為白猿,遂別去。

見越王。越王問曰:“夫劍之道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長於無人之野,無道不習,不達諸侯,竊好擊劍之道,誦之不休。妾非受於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滕兔,追形逐影,光若佛彷,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

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王欲試之,其驗即見。”越王即加女號,號曰“越女”。乃命五板之墮高習之教軍士,當世莫勝越女之劍。

這個神奇的故事以及其中表現的神奇的越女劍在後世膾炙人口,不但在文獻典籍和詩歌中反覆出現,也被表現在著名的繪畫藝術作品如《卅三劍客圖》中,到了當代,知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更創作了這一主題的短篇武俠小說《越女劍》。

神奇的越女劍法和鋒利的干將莫邪:越人族群真實歷史的象徵符號

《卅十三劍客圖》是任渭長創作的木版畫

神奇的越女劍法和鋒利的干將莫邪:越人族群真實歷史的象徵符號

越女劍劇照

《越女劍》最早發表於1970年1月《明報晚報》上,它沒有被列入金庸先生將其作品的第一個字作成的那幅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之中,按照金庸先生本人的說法是因為它不甚重要,但是正如有人指出的:

最不出名的未必就是最不好的,正如最短的亦不見得就是最不好的。

這部不僅寫了歷史情懷,還寫了人性的悲歌的19000多字的武俠小說,在金庸的作品系列中自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這且不論。

談古論金打算和大家一起,從真實歷史的角度審視這個故事。

在金庸先生的筆下,越女名叫阿青,這自然是小說家語,在《卅三劍客圖》中她被稱為“趙處女”,其出處是一般認為為明代王世貞所撰的《劍俠傳》,勾踐生聚教訓之時,趙並非獨立的諸侯國而只是晉國的一個封邑,一個趙邑的女子跋涉千里南下居於越國山林之中,而又以此為名,顯然不太合理,

比較大的可能是繁體字越和趙字形相近導致的訛誤。

那麼越女自然應該是且只是越女。

神奇的越女劍法和鋒利的干將莫邪:越人族群真實歷史的象徵符號

越女阿青被認為是金庸筆下武功和實戰能力最強的人物之一

越女“出於南林”的“南林”這一地名的具體地望,值得認真探究。

《平水叢書·名人卷》收錄了平水歷史上的60位名人,有的是長期寓居平水的客籍名人,有的是從平水走出去的名人。越女與鑄劍大師歐冶子一起,被該書列為春秋時期的平水名人。其中有一章節“擊劍高手越女”,是這麼描寫的:

越女,姓氏不詳,生卒年失考,春秋時人,生長於越國南林,即當今平水一帶。

該書的依據就是引用前述東漢紹興籍史學家趙曄在《吳越春秋》中的記述。

平水即今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平水,固然是在越國都城會稽的南部,但更多的觀點認為南林是當時越國境內更加偏僻一些的地域。

神奇的越女劍法和鋒利的干將莫邪:越人族群真實歷史的象徵符號

官晶華飾演的南林處子即越女,官是鄭少秋的第二任妻子

有一個觀點認為越國南林是指歙縣的南鄉地區,另一個觀點認為越國南林是指義烏。

歙縣(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現在的南鄉地區,不僅包括南部各鄉,還涵蓋東部、東北部區域,幾乎囊括縣域三分之二面積,而建安十三年(208),東吳大將賀齊鎮壓歙、黟山越,析出歙縣部分地域置始新縣(現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越國時代的南林如果是指南鄉地區,既以所謂覆船山主峰擱船尖作為地標,也有極大可能包括現在淳安縣等地區。

義烏(今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就是句無,據《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句,夷俗語之發聲也,亦猶越為於越也”,“句無”即“無”,與“烏”等音同。義烏與“句無”有著密切的聯繫。另據《國語》記載:“句踐之地,南至於句無,北至於御兒,東至於鄞,西至於姑蔑,廣運百里。”因此,句踐建立的越國最南端便是句無。前人有句“古譽南林,簇擁萬重山翠”。

古代森林資源豐富的這裡也有很大可能就是越國的南林。

無論南林的具體地望何在,越女正如她對越王所說的“生深林之中,長於無人之野”,其“非受於人也,而忽自有之”很可能就是說明其技擊武藝的來源是相對未文明開化的越人從生產生活實踐中獲取的實戰技能。

神奇的越女劍法和鋒利的干將莫邪:越人族群真實歷史的象徵符號

1986年香港亞視版電視劇《越女劍》劇照

在越女劍相關的原始文本中,白猿化成的袁公是來和越女比劍,而在後世,白猿卻成為越女學劍的師父。

北周庾信《周柱國大將軍紇幹弘神道碑》寫道:

受書黃石 ,意在王者之圖;揮劍白猿 ,心存霸國之用。

而盛唐李白的詩句寫道:

白猿慙劍術, 黃石借兵符。

少年學劍術,凌轢白猿公 。

到了晚唐杜牧的《題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韻》:

授符黃石老 ,學劍白猿翁 。

某種意義上,越晚近,白猿的功能定位越偏離原始文本,但是,從動物身上學習和發展技擊技術,而演變成為軍事技能的一種,本身倒非常符合原始文本產生之前可能的真相。

正如談古論金在之前發佈的《吳王金戈越王劍:夫差到底是不是一個沉迷酒色、剛愎自用的國君?》中說的那樣:

包括但不限於越國的越人持續對吳國南部發動衝擊這個角度,我們會發現這不僅僅是因為“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韓非子•二柄第七》),而是邁過文明門檻成為春秋諸侯國度的越國(于越作為南方百越眾多支系的其中一支,也就是"越國"的前身)不斷得到與其具有族群或文化上的一致性的甌越、閩越、幹越等南部越人人群持續不斷的人力和物質補充支援。

從這個角度,核心區域位於寧(波)紹(興)平原、但是包括了金(華)衢(州)盆地的越國雖經挫敗甚至較大的挫敗,往往能夠經過一段時間的生聚教訓,滿血復活。

神奇的越女劍法和鋒利的干將莫邪:越人族群真實歷史的象徵符號

從現在嘉興到太湖南部的狹窄通道中,越人用一種百折不回的亢奮激情向吳國衝擊

至於干將莫邪這一古代中國神話傳說,文本其實相對晚出,一般認為,其最早出自出漢代劉向《列士傳》和《孝子傳》中,後來被歷史上諸多典籍摘錄和引用。最流行的版本為志怪小說集《搜神記》中所記的干將莫邪故事。

但是,從干將的名字上,我們能夠發現其更早更深的淵源。

在《莊子·刻意篇》、《戰國策·趙策三》中,吳越一帶的鋒利無比的名劍被統稱為“幹越之劍”。

所謂幹越,是古代百越族群的一支,活動於今江西省也就是今鄱陽湖濱一帶。從干將的名字上,我們可以猜測其與幹越族群之間的關聯,而《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裡楚王曾經說過:

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

干將本人入吳,但是更多的幹越鑄劍工匠和可能以與甌越存在某種聯繫的歐冶子為代表的甌越鑄劍工匠都是在越國,相傳歐冶子曾經為越王勾踐鑄造五柄寶劍,這和越女傳說一樣,實際是越人族群真實歷史的象徵。

神奇的越女劍法和鋒利的干將莫邪:越人族群真實歷史的象徵符號

越王勾踐劍雖然無法確定是歐冶子所鑄造,但反映了同一時代的工藝水平

神奇的越女劍法和鋒利的干將莫邪:越人族群真實歷史的象徵符號

現代蘇州博物館館藏的青銅武器珍品也包括許多越國的寶劍

“臥薪嚐膽”、“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和“三千越甲可吞吳”是浪漫主義的說法,在其背後,既包括“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紮實努力,也包括從來自本國邊鄙的“深林之中”、“無人之野”的越女這裡學習劍術,引進幹越甌越的先進冶金鑄造工藝製備武器,這些無不說明了:

越國腹地縱深和其背後海量的擁有相同或相似族群和文化背景的越人,始終是越王勾踐能夠廿年沼吳、完美復仇的最為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神奇的越女劍法和鋒利的干將莫邪:越人族群真實歷史的象徵符號

吳越分界示意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