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姓氏之一,歷史上卻從未出過皇帝,細究原因很耐人尋味

以2010年11月1日0時作為人口普查標準時點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顯示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十三億七千零五十三萬六千八百七十五),鑑於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預定時間是尚未來到的2020年,目前我們能夠了解的相對全面而準確的數字仍然只能以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為準。

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也統計出中國最新姓氏人口數目的排名,列出了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前10大姓和人口最多的前300名姓氏。其中排名前5位的大姓李王張劉陳人口數量將近4億,其中張姓排名第3位,約有84,800,000人,大約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07%。

2006年,一項共涉及1110個縣市,2億九千六百萬人口的數據的百家姓次序調查,經過省籍,地區,縣市三級人口比例的統計排定,顯示的調查結果是:李、王、張三個大姓人口均接近1億,都超過中國總人口的7%。

雖然統計數據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有所差異,考慮到統計本身也會有一些誤差,但張姓穩居中國最大的姓氏前三甲之列,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中國最大的姓氏之一,歷史上卻從未出過皇帝,細究原因很耐人尋味

張姓始祖張揮,號天祿,相傳是黃帝的孫子和弓矢的發明者

回溯歷史,張姓的人數自然也非常多,於是人們產生了這麼一個疑問:姓張的人那麼多,為什麼歷史上沒有姓張的人當過皇帝呢?

排名前5位的大姓李王張劉陳中,李姓和劉姓是產生皇帝的大戶,漢唐氣象,牛逼大發,自不待言,王姓出過王莽,陳姓出過南朝陳的皇帝們,唯有張姓沒有出過皇帝。

當然,如果按照史家衚衕小學冷知識的邏輯,偽楚的張邦昌或許算是一個皇帝,如果把大周的張士誠、大西張獻忠這兩個明朝一始一終的敵人算上,把前涼政權的統治者們、西漢金山國白衣天子張承奉等算上,張姓的“皇帝”更不少,但是,在通常的評判標準中,這些或是傀儡,或者僭號一方,至於前涼國君自己都最多隻是稱公稱王,都算不上真正的皇帝——相比之下,王莽雖然政權短命,也被認為是篡位者,但是新朝畢竟是一個大一統政權,還是不一樣的。

毋庸置疑,即使單純從數學和統計學角度,大姓也並不必然要或會出皇帝,但是張姓人物至少從秦末開始在歷史舞臺上就是相當活躍的,沒有出皇帝似乎別有值得細究的內在原因。

中國最大的姓氏之一,歷史上卻從未出過皇帝,細究原因很耐人尋味

《楚漢春秋》中的張良,霍青飾演

中國最大的姓氏之一,歷史上卻從未出過皇帝,細究原因很耐人尋味

《秦時明月》中的張良卡通形象

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朝時期的李弘、從新朝到魏晉隋唐的劉舉、隋唐以後的彌勒,常常成為宗教領袖的託名。託名李弘,其宗教意義基於李弘是老子的化身;託名劉舉,是卯金刀讖的一個典型代表,是所謂復興漢室的口號(劉氏再舉);託名彌勒,則是彌勒信仰已經廣泛地為人們所接受之後的事情。

而在東漢一直到魏晉時期,存在著大批的宗教領袖稱或託稱張姓的現象。

黃巾起義的領袖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早期天師道的“三師”張陵(張道陵)三祖孫、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張修等,是張姓宗教領袖中最著名的人物。

中國最大的姓氏之一,歷史上卻從未出過皇帝,細究原因很耐人尋味

張角率領民眾發動起義,史稱“黃巾起義”

中國最大的姓氏之一,歷史上卻從未出過皇帝,細究原因很耐人尋味

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

除了上述人物之外,曾經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的東漢桓帝時期宦官黨羽之一張成是以方技邀寵成為宦官黨羽;河內張炯是向袁術陳說符命之人;這樣的張姓人物還有很多,這裡不一一備舉。

那麼,這些或者是宗教人物或者術數之士的張姓人是否僅僅是巧合呢?根據一些史料記載恐非如此。

西晉義陽(今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蠻張昌因為占卜認為自己應當富貴,所以聚集兵士圖謀起事,並自稱李辰,造作妖言說要有聖人出世,後世學者認為他託名李辰是要藉助五斗米道的支系裡李家道的影響力起兵反晉,由此可見,這類人物本無定姓,為了傳播教派、發展人員,爭取人們的信仰或謀舉大事,他們往往會根據現實的需要和環境的影響託姓於容易吸引眼球的神人。

與此類似,東漢末黑山軍首領張燕本姓褚,其實名喚褚燕,但是在其同伴原首領張牛角死後,眾人一起擁戴褚燕為首領,於是褚燕改姓張,喚作張燕。這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張燕後來在官渡之戰時投降曹操,被任命為平北將軍,封安國亭侯。之後其子張方、其孫張融(張方之子)都襲爵安國亭侯,到了曾孫張林為趙王司馬倫效力,參與殺死西晉宰相張華(相傳為西漢留侯張良的十六世孫)——貌似本家整本家,兩眼淚汪汪,

殊不知張林家族本身不姓張,只是把祖上聚眾起事時候的託姓進行到底。

張姓中容易吸引眼球的神人並不難找,那就是曾經輔佐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並功成身退的漢初三傑之一、被稱為“謀聖”的張良。

中國最大的姓氏之一,歷史上卻從未出過皇帝,細究原因很耐人尋味

歷史上的張良,運籌帷幄,輔佐高祖劉邦打下大漢萬里江山,也是一個認清形勢,激流勇退的漢初功臣

張良行事神秘,他的事蹟無論是在正史當中,還是在稗官野史之中,都隱隱具有宗教色彩。一方面在典籍中不乏關於張良的神話式的傳說,一方面在漢代流行的讖緯書,張良也作為一個特殊的符號化人物出現。

《周易乾鑿度》中有這樣的內容:代者赤兌黃,佐命。

鄭玄註解說:

此赤兌者,謂漢高帝也,代周蒼,故為赤,赤,火色也;黃者,火之子,故佐命,張良是也。

宋衷也說:

此赤兌者,謂漢高帝也。黃者,火之子,故佐命,張良是也。

中國最大的姓氏之一,歷史上卻從未出過皇帝,細究原因很耐人尋味

相傳張良登仙后,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之後張良的後人很少參與政治,多參悟道法。

黃作為張良的代稱,和前述張角等黃巾起義的口號也有一定的關係,黃巾軍鼓吹的所謂“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中的“黃天當立”從某種意義上就是姓張的人士會成為下一任皇帝的意思。

由此,張姓人士曾經有多拼,可以想見。

《道藏》正一部《三天內解經》卷中有云:

自光武之後,漢世減衰,太上愍之,故取張良玄孫張道陵顯明道氣,以助漢世。

而《漢天師世家》則說張道陵是張良的八世孫——張道陵由於是第一代,在道教中被尊為祖天師,其子張衡,史稱嗣天師,其孫張魯,史稱系天師,到了第四代孫張盛傳說遷居江西龍虎山,肇後世張天師一系傳承,也因此,

張衡是張良的九世孫、張魯是張良的十世孫、張盛是張良的十一世孫,後世的張天師也出於張良的血脈。

中國最大的姓氏之一,歷史上卻從未出過皇帝,細究原因很耐人尋味

張魯三國殺卡牌

但是,在可信的正史記錄中,並沒有確鑿可靠的記載證明張陵(張道陵)是張良的後裔,在某種意義上,張道陵一系也非常可能和張角一系一樣是託名的。

當然,張角託名張良後裔,只是我們從讖緯和黃巾口號的關聯性做出的猜測和分析,沒有直接的證據,有一個相當大的可能性,黃巾賊敗則為寇,需要將其與相對正面的人物張良切割,因而,張角和張良的關係就湮滅在歷史的河流中了。

五斗米道的實際創始人張修可能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只是史書沒有詳細的記錄,因此不能徑直下定論。

中國最大的姓氏之一,歷史上卻從未出過皇帝,細究原因很耐人尋味

張魯在東漢末年割據漢中一帶,有一種說法他殺死張修接管改造其創建的五斗米道

事實上,張陵之孫張魯割據漢中之時,也被蔑稱為所謂“米賊”,只是後來歸降曹操之後被中央政府封官賜爵,經過幾代官宦生涯逐漸洗白,才在史書中保留了是張良後裔的說法。

道教相傳張良登仙后,位為太玄童子(後來的洞真部經書甚至記載張良受尊封為“道君天尊”,地位更是相當之高),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而張良的後人很少參與政治,多參悟道法。

對照上述的歷史脈絡,實際可能恰恰相反,張良後人或者偽託的張良後人實際上是以道法為工具涉足政治,在歷史上搞得天翻地覆,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這其中可能包括張良真正的後裔(張良子張不疑因為犯殺人罪被捕,罰金免死成為城旦——苦役犯,留侯傳了兩代就國除,張良後人曾經當太守之類可能並不屬實,換言之,張良的直系血脈二世而斬,後來的子孫其實已經等同於編戶齊民,其中出現另闢蹊徑者也不足為奇),也可能包括為了應讖緯的說法根據現實的需要和環境的影響託姓於容易吸引眼球的神人張良的那些前述本無定姓的人們。

但是,正因為各種張姓人士的“孫恩盧循化”(借用東晉孫恩盧循起義的概念,指高級士族因故家族地位下降,藉助宗教勢力復興)或索性直接借讖緯託名起事,成或者可以變身張姓皇帝,敗則是妖賊米賊,所以最終張姓雖為大姓,在政治上還是沒有實現自己的雄心或曰野心,這也就是張姓沒有出皇帝的深層原因之一。

中國最大的姓氏之一,歷史上卻從未出過皇帝,細究原因很耐人尋味

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

中國最大的姓氏之一,歷史上卻從未出過皇帝,細究原因很耐人尋味

玉皇大帝在民間傳說中姓張

到了中古時代晚近,出現了玉皇大帝姓張的說法,而草根民眾也為張姓沒有皇帝找到了一個理由,即天帝姓張,地上皇帝不能再姓張——這雖然是荒唐無稽的齊東野語,但是其中暗含了一層隱喻的含義,那就是擁有道教道法和宗教領袖地位傳承的張姓,雖然在某個角度已經洗白,但因為曾經的黑歷史,被隱隱排除在逐鹿天下的競爭者行列之外。

當然,除非走兵強馬壯者為天子的道路,而這一條路也沒有走通,當明太祖朱元璋對自稱張道陵四十二世孫的正一主教天師張正常說:“妄甚!天豈有師乎?(荒唐極了,天怎麼會有老師?)”並將天師之號改為真人的時候,他是不是想起那個在其割據的地盤比自己更得民心的張士誠,我們就不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