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丨金華寺和畫家張南本

2018-04-18 章邦鼎 方誌金牛

文史丨金華寺和畫家張南本

文史丨金華寺和畫家張南本

文史丨金華寺和畫家張南本

文 • 章邦鼎

圖 • 遠近

成都金華寺在歷史上之所以有名,是和畫家張南本分不開的。

《益州名畫錄》《圖畫見聞志》《宣和畫譜》《李腐畫品》《畫繼》等古籍中提及張南本必提金華寺,對張南本的記述都是因其在金華寺所繪

“八明王端嚴威猛、光暈逼真,一日,有西域僧進寺禮佛,驟睹炎炎之勢,驚駭不支,幾至撲地。”也就是說,這個僧人,來到金華寺,正準備登殿跪拜,突然覺得迎面撲來一團火光,熊熊烈烈,熱焰逼人,以為是大殿起火,頓即驚恐失聲,幾乎跌倒在地。後定睛一看,原來是一幅畫。火無定型,千變萬化,最難表現。而張南本所畫的火,能使人“幾至撲地”,是因為它抓住火的特點,在靜止的畫面上,顯示出火在燃燒時的動態,不僅有形,而且有光,畫得“真”,畫得“活”,具有真火的藝術魅力。同時,連西域的僧人都要進寺禮佛,由此推斷,金華寺在唐代就已經是遠近聞名香火鼎盛的名剎。

文史丨金華寺和畫家張南本

明代蜀中文豪楊升庵《升庵詩話》中說:“同能不如獨勝,孫位畫水,張南本畫火,吳道玄畫,楊繪塑,陳簡齋詩,辛稼軒詞,同能不如獨勝也。太白見崔顥《黃鶴樓》詩,去而賦《金陵鳳凰臺》。”可見張南本在畫壇的地位。一般的小寺廟也斷然不能讓身為翰林待詔的畫家欣然命筆畫出“八明王”的鉅製。說“八明王”是鴻篇鉅製應不為過,佛教壁畫一佛一龕,斷不會像《竹林七賢》畫於一紙。這八明王“明,即光明普照之意。因明王借佛的智慧光明摧破眾生之煩惱業障,所以稱為‘明王’”。所以說,這應當是八幅壁畫位於金華寺的大殿兩側,一邊四龕。

文史丨金華寺和畫家張南本

文史丨金華寺和畫家張南本

由此可見,張南本不是一般的小畫家,他是當時與大畫家孫位同名的一代大畫家。張南本是晚唐益州人,時為翰林待詔(翰林制度是從唐至清特有的一項職官制度。“翰林”之名漢代已有,本指文學之林,是文翰薈萃所在。唐代開始作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質是“天下以藝能技術見召者之所處也”,文學、經術、僧道、書畫、琴棋、陰陽等各色人士以其專長聽候君主召見,稱“翰林待詔”)。

公元880年12月,張南本隨唐僖宗入蜀。他除了在金華寺大殿畫八明王外,還曾畫有《金谷園圖》《勘書圖》《詩會圖》《白居易叩齒圖》《高麗王行番圖》等。成都聖壽寺《賓頭盧變相》《靈山佛會》與《大聖慈寺大悲變相》《竹溪院六祖》《大悲菩》《八明》《孔雀正變相》都是張南本畫的。可惜的是,這些畫大都失傳。

文史丨金華寺和畫家張南本

文史丨金華寺和畫家張南本

張南本之所以是個大畫家,還在於他畫的水陸畫,是史書中有關水陸畫的最早記載。

公元885年正月,僖宗啟程離開成都返回長安後,張南本應西川節度使陳敬瑄之邀在寶曆寺水陸法會,畫《天神地只》《三官五帝》《雷公電母》《嶽瀆神仙》及蜀中諸廟一百二十餘,千怪萬異,神鬼龍獸、魍魎魑魅,錯雜其間。時稱大手筆,轟動一時。這些水陸畫雖然是畫在佛寺內,其實是佛、道混雜的圖像。張南本這一堂水陸畫,既有佛教相關的佛、菩薩、梵王帝釋和弟子,也有道教的天帝和諸神,以及民間的神祗與往古聖賢、帝君。它是在佛教主尊的基礎上增加佛道各類圖像組合而成的。水陸畫是伴隨佛教盛大的水陸法會發展起來的一個宗教畫種,“水陸法會”又稱水陸道場,是中國佛教經懺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種。水陸畫是懸掛於水陸法會內壇“水陸道場”必不可少的聖物。水陸二字所表示的祈福與超度的範圍與力量廣大無邊,其內容主要為設齋育經,禮懺施事,集中體現佛教普濟群靈、救度眾生的精神。水陸法會召請的對象超渡者和被超渡者是通過水陸畫這一載體來實現並完成之。它們是整個水陸道場的心臟,沒有“水陸畫”,水陸法會就無法舉行。伴隨著水陸道場發展起來的“水陸畫”,便成為我國宗教繪畫中的一個重要畫種。

文史丨金華寺和畫家張南本

水陸畫與敦煌壁畫有傳承淵源,所以又被稱為“流動的敦煌壁畫”

徵稿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史丨金華寺和畫家張南本

金牛區數字方誌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