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原創 2018-04-04 遠近 方誌金牛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文 • 遠近

圖 • 任巧

城市探險,探尋隱藏在城市背後的歷史人文故事。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 西郊河干涸的河床

歷史上,成都水網交織,河渠密佈,那些流經千百年的古河道,經過流年歲月,逐漸隱沒在了現代城市喧囂繁華髮展的背後。

2017年12月,借西郊河綜合改造之機,我們得以有機會在這條古河道的河床上,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城市探險。

線路很簡單就是從遇仙橋到十二橋逆流而上,也就是從散花樓到琴臺路牌坊入口處的平行距離,但行走的道路確是工程整治期間西郊河干裂的河床。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 從遇仙橋到十二橋西郊河段

關於西郊河,在袁庭棟先生的《成都街巷志》(修訂版)中,大概闡釋了它的身份和來歷:唐修羅城時,在西城牆外新鑿的一條護城河(即西濠)。也就是說它的年紀和羅城相當。

“該河流基本上是沿城牆而走,北起府河,南至南河,西濠之水少數是從府河引入,多數是匯流城西的其他幾條小河。”

1100多年,這條河的走勢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這就為我們腦補羅城狀貌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下河之前。我們再來聊聊河口的這座遇仙橋。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 遇仙橋

每次經過這裡,總不免會花痴地想這個散花樓旁邊的小橋,也許李白也曾走過吧。(李白有《登錦城散花樓》一詩)雖然古時的散花樓是在摩訶池上,但就“散花樓”三字,總不免讓人產生些許聯想。

今天暫不談散花樓的歷史,留著下次再講。我們還是繼續來看遇仙橋。

我們依然參考袁庭棟先生的《成都街巷志》(修訂版)來尋找較為完整的線索:

相傳農曆二十五是道教祖師太上老君的生日,所以過去每年的這一天青羊宮都要舉辦極為熱鬧的廟會。在傳說中不僅百姓要來趕廟會,天上的神仙也要來趕廟會,而且是從東邊來,到西邊去。於是人們就把東邊的小橋叫作遇仙橋,也叫迎仙橋、接仙橋、會仙橋(今天的遇仙橋就是從琴臺路轉向青羊正街時,在新建的散花樓前架於西郊河上的那座橋),西邊的小橋叫作送仙橋。兩座橋過去都是拱橋。今天的遇仙橋和送仙橋都是1987年重建的,全都改為了平橋,在橋頭上分別刻有“遇仙橋”和“送仙橋”三個大字(按《四川省成都市地名錄》的正名,和成都市地名辦公室編印的地圖,“遇仙橋”的正式名字應為當時迎仙橋)。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 西郊河與府河交匯處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 遇仙橋上

瞭解了這段歷史後,我們再從遇仙橋出發,踏尋西郊河,也許感受會略有不同。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在遇仙橋與十二橋之間,還有一座從琴臺路通往文化公園的橋樑。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 琴臺路與文化公園之間的橋樑

文化公園是1951年在原二仙庵舊址上改建而成,佔地面積150畝。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成都市政府為辦好傳統花會,將青羊宮附近田野開闢為花會會場,一邊舉辦花卉展覽,一邊銷售來自各地的花木及土特產品。1958年第八屆花會結束後,組建“青羊宮花園”。將參展花卉、花木就地種植。四周修砌圍牆,逐步實施挖湖造景、修築亭廊等園林景觀建設。1966年,成都市政府批准更名為“成都市文化公園”。

文化公園和琴臺路都已經被市民熟知,當熙熙攘攘的人群從這裡穿行來往時,我們卻在它們之間的這條古河道上,回憶它們走過的歷史與記憶,感受現代城市背後的厚重與閒靜。

繼續往前走,一座在建中的新橋橫亙河道之上,這算是第三道橋,從歷史意義上來說,我們很幸運地見證了它的建築過程。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 西郊河上在建橋樑

河道中的泥雖然開始乾裂,但腳踩上去卻全是陷進,我們小心翼翼的行走在河道中,城市探險的感覺足夠飽滿。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越往上走,河道兩邊逐漸呈現出水泥地面。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沿河水木的根莖一半貼著河堤都顯露在外。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雖然看似並不長的一段路程,我們卻還是花了二十多分鐘。最後到了十二橋攔截的位置。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那就最後再說說十二橋吧。

這道橋的歷史還得從1913年西城牆外新開的通惠門說起,據說當時開這道門是為了方便居民趕花會而設。通惠門一修,門外的護城河(西郊河)上就多了一座新橋。

為何稱為十二橋?據傳是著名學者宋育仁先生根據所見之景聯想到杜牧名詩: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認為這裡風光至少可以平分揚州二十四橋景緻的一半,於是就命名為“十二橋”了。

據說最早還是一座漂亮的廊橋。後來,這座橋幾經重修。20世紀40年代,在擴建西安路時改成磚拱橋,因西安路的主事者鄧錫侯的緣故,也曾更名為“晉康橋”(鄧錫侯字晉康)。1954-1966年間兩次擴修建成鋼筋混泥土公路橋,橋名繼續沿用詩意的“十二橋”。1983年修建蜀都大道時再度改建加寬,形成現今所見。現在十二橋寬47米,長23.48米。

當車輛疾馳而過時,少有人知道,自己正駕駛過一座寬度比長度長的大橋。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城憶丨城市探險:逆流而上徒步西郊河

今天就走到這裡。希望來到琴臺路或者文化公園的朋友能夠通過這篇文稿感受到這一帶更多的文化底蘊。

金牛區數字方誌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