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拐」說起:《法醫秦明2》彰顯社會視角下的責任與擔當

“買一朵花吧,給姐姐買一朵玫瑰花吧……”當你在街頭遇到一位衣衫襤褸且面露傷痕的小女孩,你的本能反應是什麼?是選擇視而不見地扭頭就走,還是停下來去了解她的情況?

芒果TV熱播的《法醫秦明2:清道夫》(以下簡稱:《法醫秦明2》)再次聚焦社會熱點,觀照社會現實。在最新的劇集中,龍番大學老師韓天峰就遇到了這樣一個女孩,他將如何選擇?而秦明團隊通過打拐案件的分析與偵破,又將帶給觀眾怎麼樣的反思與啟迪?

從“打拐”說起:《法醫秦明2》彰顯社會視角下的責任與擔當

用於撕開現實瘡疤,揭露人販醜惡嘴臉

“好啦,咱們不賣了啊,哥哥帶你去醫院。”劇情中,當韓天峰看到小女孩臉上的傷痕時,心中便早已經有了判斷:帶她賣花的婦女不是她的媽媽。畢竟,從傷口痕跡看,太像是被人毒打造成的。而又有哪個父母會忍心對自己的孩子下此狠手呢?

從“打拐”說起:《法醫秦明2》彰顯社會視角下的責任與擔當

《法醫秦明2》中上演的這一段場景,便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人販子逼迫被拐兒童賣東西。在我們的周圍,也許也曾出現這樣的場景,但很多時候被我們忽視了。有時候,是我們太粗心,沒有注意到他們身上的細節。畢竟,並不是我們遇到的每一個乞討、賣花的小孩都是被拐賣的。但倘若我們缺乏足夠的觀察力和鑑別力,我們便很有可能與被拐兒童擦肩而過。

而有時候,是人販子太狡猾了,他們的偽裝與應對讓人防不勝防。正如劇中韓天峰遇見的那樣,當他準備帶小女孩離開時,在周圍一直暗中觀察、監視著這些被拐兒童的人販子便會隨即出現。在現實生活中亦是如此,很多人販子早就提前設想好了應對之策,一切都在他們掌控之中。因而,拐賣案的偵破格外艱難。

從“打拐”說起:《法醫秦明2》彰顯社會視角下的責任與擔當

通過打拐案的呈現,《法醫秦明2》充分將人販子的狡猾與無恥展現在觀眾面前:面對質疑,“甩鍋”與“反咬一口”是他們的常用伎倆。而更為極端的,是他們早已摸索出一套訓練被拐兒童的方法,讓那些被拐賣的孩子成為他們唯命是從的“傀儡”。

藝術來源於生活,觀眾從劇中得到的真實感受,源於《法醫秦明2》的真實。作為一部懸疑推理網絡劇,《法醫秦明2》中的很多案例更是源自現實生活。打拐這個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劇中所呈現的小女孩被迫賣東西的遭遇、人販子訓練被拐兒童的場景、人販子從人群中逃脫的場景……這些都是現實生活的再現。

從“打拐”說起:《法醫秦明2》彰顯社會視角下的責任與擔當

2017年,國家統計局網站公佈2016年《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統計監測報告。報告指出,2016年,全國共破獲拐賣兒童案件618起。與被拐兒童數量相比,破獲的案件是少的。但《法醫秦明2》想要傳達的是:號召每一個人成為“打拐”行動的參與者,讓打拐成為“全民行動”。在眾人助力下,案件便會多一分偵破的可能性,而那些孩子被拐賣的受害家庭也更有可能重獲幸福。

《法醫秦明2》將現實場景融入劇情,更用劇情去引發現實思考,引起觀眾的反思:當我們遇到和韓天峰同樣的場景,當我們遇到可能是被拐賣的兒童,我們要勇於站出來。面對打拐,我們不該成為旁觀者。打拐,應是全社會的共同話題。

劇情真實引爆話題,呼喚打拐公益熱情

在影視圈,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一度成為流行。以“打拐”題材類影視劇為例,影視劇上映、播出後,可以讓更多人關注到拐賣兒童這個社會問題。

2014年,陳可辛導演,趙薇、黃渤、佟大為等主演的“打拐題材”的電影《親愛的》引爆觀眾的淚腺。電影主要講述以田文軍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尋找孩子以及養育被拐孩子的農村婦女李紅琴如何為奪取孩子做抗爭的故事。而電影,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深圳農民工彭高峰找回了失蹤三年的兒子。

從“打拐”說起:《法醫秦明2》彰顯社會視角下的責任與擔當

《親愛的》並不是“打拐”題材第一次亮相影片。李楊導演的《盲山》,鄭鋒導演的《黔山打拐》,彭三源導演、劉德華與井柏然主演的《失孤》,以及《孩子你在哪》《寶貝,快回家》等公益電影,都將目光聚焦“打拐”。

當觀眾看到《法醫秦明2》中人販子竟然從眾人眼皮子底下溜走的這一幕,倍感懊惱與氣憤。而《法醫秦明2》想要帶給觀眾的,正是對危險即將發生的警惕,倡導對可能被拐兒童的關注。

從“打拐”說起:《法醫秦明2》彰顯社會視角下的責任與擔當

影視劇,似乎擁有著神奇的魔力:它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傳播給儘可能多的人。目前《法醫秦明2》的累計播放量近10億,也意味著更多的觀眾通過這部劇去關注打拐,會去反思表象背後的更多可能性。

“法治社會需要我們共同去努力建立和維護。”正如影片中秦明與大學生討論時所說的那樣,法治社會的建設離不開每一個人。面對兒童拐賣同樣如此,作為普通人,同樣可以大有作為。遇見類似拐賣兒童的可疑情況,每個人的一次關注、一個電話,也許就能拯救一個孩子。

從“打拐”說起:《法醫秦明2》彰顯社會視角下的責任與擔當

當我們和韓天峰一樣遇到了在街頭乞討、售賣東西的未成年人,當那些未成年人身上顯示出類似於被拐賣兒童的不尋常跡象,我們可以拿起相機或手機拍下見到的路邊乞兒或被非法收養的兒童、童工,並記錄他們的地址、特徵。將這些信息提供給專門的機構,這可能就是這個孩子回家的一線希望。同時,必要時撥打110報警電話,拯救那有可能是被拐賣的兒童。

全國打拐解決兒童尋親公告平臺、“團圓”系統、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佈平臺……日常多瀏覽打拐平臺,瞭解相關信息,對身邊的孩子多一分更準確的關注,切實參與到打拐行動中。

從“打拐”說起:《法醫秦明2》彰顯社會視角下的責任與擔當

“我挺感謝這部劇的,因為我通過這部戲知道了很多社會的陰暗面,當然也看到了太陽。比如說拐賣兒童,確實看了以後挺震撼挺氣憤的。我本身也是一名父親,就覺得我們應該從根本上去杜絕這個事情。”在劇中飾演林濤的劉暢這樣說道。也許,《法醫秦明2》確實呈現出被拐兒童孤獨無助的場景,但它更彰顯希望:

伴隨著案件的偵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人販子將無所遁形。

觀照人性奠定厚度,引發觀眾深層思考

2016年播出的《法醫秦明》第一季以現實的題材和真實的質感抓住了網友們的眼球,而再次歸來的《法醫秦明2》現實感更強。在創作跌宕起伏的刑偵故事之外,《法醫秦明2》著重塑造了人性,關注犯罪行為背後的淵源,使警察和罪犯雙方的博弈更加真實有厚度,同時引發大眾對於正義的思考,加深對於法律的認知,這種對法治社會價值觀的塑造和深入的探討也凸顯了刑偵劇在當下的現實意義。

從“打拐”說起:《法醫秦明2》彰顯社會視角下的責任與擔當

“童年的幸與不幸是否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原生家庭又會對一個人的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該劇涉及家庭暴力、慈善作秀等多重社會話題,將現實性和思考性浸潤在跌宕起伏的案件之中。

“人心中的仇恨滋長出罪惡的種子。這場泯滅人性的慘案,最終以犯罪嫌疑人苗正伏法認罪而告終。值得人們反思的是,婚姻家庭可以成就一個平凡的人,同樣也可以冰冷愛人的心。一時的衝動釀成四人的悲劇。”面對著“別墅滅門案”,秦明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從“打拐”說起:《法醫秦明2》彰顯社會視角下的責任與擔當

而“電擊殺人案”同樣令人唏噓不已:“愛情是美好的,有時也是盲目的,讓人辨不清明暗是非,深陷泥沼。面對家庭暴力,要拿起法律武器,而非忍無可忍地極端反抗。”

《法醫秦明2》的每一個案件都對現實有所觀照,直擊社會痛點,引發廣泛討論的同時也引起觀眾反思的,具有相當的社會現實意義。

如果我們在路上遇到劇集中相似的乞討叫賣兒童,在該上學的年紀卻流露街頭、身體帶傷,即使不能確定他們是否為被拐賣兒童,我們是否也可以持懷疑的態度上前詢問,就算是親生父母所為,就算所謂“家事”,我們是否也可以伸出援助之手,報警求助?

從“打拐”說起:《法醫秦明2》彰顯社會視角下的責任與擔當

如果沒有足夠的底氣與實力,怎敢以全新的面孔重新演繹?《法醫秦明2》用更加新鮮的元素,創造出更加鮮美的味道。主演的更換,敘述方式的更改,“清道夫案”的貫穿始終,讓《法醫秦明2》給觀眾帶來了新鮮感。但對現實的關注與反思,卻永遠是《法醫秦明》不變的核心與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