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血戰台兒莊》堪稱抗日電影的經典,爲什麼現在抗日影視劇難以超越了呢?

鳳飛小城


《血戰臺兒莊》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正面描寫國軍為抗擊日本侵略而浴血犧牲的全景式影片,它強調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愛國精神,堅持了歷史、藝術的真實性展現,稱得上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界思想解放及藝術創新的一個重要的成就標誌。儘管影片具有時代侷限和史料的疏漏,但三十多年來,從來沒有被翻拍,更沒有被超越。

一.《血戰臺兒莊》之所以經典

1.意義和地位

《血戰臺兒莊》集紀實性、文獻性、史詩性風格於一身的作品,真實再現了抗日戰爭史中重要的一頁,生動地記錄了國民黨愛國官兵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塑造了抗戰時期一批國軍高級將領形象。影片一經上映便受到了兩岸三地、海內外各方好評,時任中央統戰部部長的閻明覆對楊光遠說:“你這部電影抵我們好多年統戰工作,我一定要把這部片子送到臺灣去。”《血戰臺兒莊》表現出一種尊重歷史的態度,謳歌了民族魂。據說蔣經國、宋美齡看後都受感動,在臺灣上映並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對打破海峽兩岸堅冰起了重要作用。

2.創作和拍攝

由田軍利和費林軍根據《李宗仁回憶錄》中有關臺兒莊戰役的描寫所創作,當時田軍利是文化部共青團組織負責人,費林軍是是電子工業部的編導,他們是好朋友,被臺兒莊戰役中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那不屈不撓的英雄主義氣概和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想把臺兒莊戰役搬上銀幕對青少年的教育意義而不是能掙多少錢。他倆為此查閱了大量資料、走訪了許多當年參加或者目擊臺兒莊戰役的人創作電影文學劇本《血戰臺兒莊》,1983年發表於《八一電影》,他們在當時可以說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八一廠的楊光遠導演建議把《血戰臺兒莊》搬上銀幕,當時八一廠領導思想不解放沒敢決定做。廣影廠買下了劇本《血戰臺兒莊》的拍攝版權,主動請楊光遠去拍攝這一影片。

3.支持與指導

臺兒莊戰役是國民黨雜牌軍的一次大會戰,劇中人物從總指揮李宗仁到營長,所有重要人物都是真實的,要求場面真實,事件真實。修訂改稿達17本之多,劇本融紀實性與文獻性於一體。時任濟南軍區政治委員的遲浩田為此派出在全軍都響噹噹的優秀部隊參加《血戰臺兒莊》拍攝,李宗仁秘書程思遠出任該片顧問,臺兒莊戰役的親歷者鄭洞國、鄭庭笈、李仙洲等當年參戰的國軍將領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給予重要指導提出許多意見和建議。當時演員、導演有不少出生於三四十年代,時代感很強,《血戰臺兒莊》是實景拍攝,抗戰勝利四十年後還能找到當年歷史場景,而今天物不是人也非,難尋當年痕跡。

4.片審與榮譽,

經過四個多月,演員的心放下了而導演的心卻繃得更緊了。由於是大陸拍攝的第一部反映國軍正面戰場的影片,因而審片會的規格很高的,有中央軍委及統戰部、中宣部、文化部、電影局等各部門的領導、專家,結果大家對這部影片反應出乎意料的好,沒有提出任何刪改意見,導演的心終於放下了。

《血戰臺兒莊》獲第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最佳化妝、最佳煙火獎,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還獲得了由中國政府授予的特別獎——“抗戰獎”,並被評為新中國“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之一。

5.影響與收入

拍攝前程思遠曾說:“未來的這部影片,將拍出兩個人物的形象:一個是在銀幕上拍出國民黨官兵當年抗戰的形象;另一個是在銀幕後的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博大、高瞻遠矚、實事求是的形象。”從臨沂之戰、滕縣之戰到臺兒莊保衛戰,都是血染的畫面,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的結尾那個“血肉長城”,一個“血”字貫穿全劇,《血戰臺兒莊》就是我們國產的戰爭大片,戰爭的場面很震撼,也很真實,展現出的是中國人血拼到底的精神。

那時候拍片的經費是很有限的,所有演員是沒有片酬的,翟俊傑因為又導又演劇組給他30塊錢,他買了兩條煙,大家一起抽。而今天動輒幾個億的投入、演員的天價片酬,拍出了什麼呢?

二.為什麼《血戰臺兒莊》難以被超越

《血戰臺兒莊》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嚴格按照史實來,不鼓吹,不誇大,就是一部歷史片,而不是商業大片。那麼多經典被重拍,《血戰臺兒莊》沒有從拍。因為:

1.利益。在編導、製片商和電視臺眼裡,一切解釋都是藉口,他們的眼中只有票房,而監管部門更是將票房當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娛樂到死”這樣的追求便成了永恆的主旋律。為了增添抗戰劇看點、博取觀眾眼球、提高抗戰劇收視率,便以大量誇張、惡搞、空想等手法拍攝抗戰影視作品,將我軍偶像化、友軍懦夫化、日偽白痴化。拍不出《血戰臺兒莊》這樣的歷史經典,也不會有更大利益。

2.市場。有需求就有市場。隨著歷史越來越久遠,當年的親歷者基本已經離世。創作者自身沒有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想要產生同理感也就有難度了。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現在的電影、電視越來越像快餐式發展,一部符合歷史的抗日大劇,耗時耗力,如果收視率不佳,人財兩空,對投資人來說,不亞於一場豪賭。

3題材。能寫這種抗日題材的作家越來越少了,可拍的就更少了,導致這類抗日劇質量越來越差。年輕人喜歡看抗日電影的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電影電視劇使用誇張的劇情來吸引觀眾也就在所難免了。現在對於投資人和導演來說只要有收視率就是好劇。以前在娛樂方式貧瘠人們是被動接受的電影,而現在人們能選擇的對象越來越多, 電影、電視劇也就越難以成為經典。

隨著事件年代離我們越來越久,時代人物的故去,實景的面目全非,很難再拍出那個年代人對抗日年代現實感。史料還在、史實還在,無論怎樣變化,都要尊重歷史,而不能把我們民族那一段悲慘苦難的歷史拍成“神劇”。


褚漢辰


血戰臺兒莊是抗日戰爭取得的最大勝利,是正面戰場的一次重大勝利。

在1985年抗日戰爭勝利四十週年之際,被楊光遠和翟俊傑導演搬上了大熒幕,該部電影展示了大量戰爭細節,不僅具有紀實性、文獻性,還有一種史詩搬的氣魄,可以說是抗日戰爭的經典之作了。

但是反觀現在的抗日影視劇,很難提起什麼電視劇能夠有那種氣魄了。

就個人看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現在少部分抗日劇創作者缺乏對歷史的基本尊重以及過於追求經濟利益,為了追求收視率而開始一些不理智的行為。

抗日神劇的出現,將戰爭當做遊戲,我軍形象塑造為偶像,友軍都是懦夫,日偽都是白痴。

這種行為和尊重史實的《血戰臺兒莊》一比,孰高孰低一目瞭然。

當然,這只是部分從業者的行為,但是對於整個行業來說,一鍋老鼠屎可能會攪壞這個好粥。

如果這種電視劇都能得到追捧,那麼以後想要有經典影片的出現可以說是難於上青天了。

二, 其次,就是現在距離抗日戰爭已經過去近百年了,當年的親歷者基本已經離世。

創作者自身沒有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想要產生同理感也就有難度了各種資料的整理備案工作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

以及這些資料的公開和分享也同樣重要。

如果創作者不能全面掌握當年的歷史真相,那麼他們想要能夠拍出史詩般的大片的難度也要打個折扣了。

即使經典的抗戰片《亮劍》中,也出現了少量歷史錯誤,李雲龍經常大喊“兄弟們”,實際上,這個稱呼當時只有國民黨才這麼稱呼。

因此,在如何滿足現在觀眾口味的前提下,創作出如《血戰臺兒莊》一般具有史詩意味的電影也是現在的影視劇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鯨魚電影


原因其實很簡單,時間是一個問題,中國和平年代太久太久了,參加抗戰的戰士們都已經老了,很多人都已經去世了,而我們現在拍攝的抗戰片,都是依舊自己的感覺,自己的幻想,因為沒有經歷過很難很難做到真實,稍微一不注意就會是神劇的誕生。



先說一下86年《血戰臺兒莊》,86年戰爭結束才三四十年而已,很多人經歷了真正的戰爭,在炮火中重生。捱過餓,受過窮,看過戰爭,看過炮火。他們印象中有著這種記憶,拍攝出來的影視作品能不好嗎?


現在人沒有經過那個年代,但是讓現代人拍攝十年前發生的事情就感覺好很多。我個人認為,抗戰來說拍攝好的還有《亮劍》,這部劇深入人心了吧,李幼斌演的時候47歲了,也沒有太多吐槽的地方,看了還依舊津津樂道!


李幼斌主演的更是賦予這個角色鮮明的特色,服裝道具來說也是那個年代的感覺,經歷過敗仗,提現戰爭的殘酷,有美好的一面,有些自己特令獨行的感覺,有些解放後的感覺,唯一遺憾的是後面沒有拍攝,也沒有人敢觸碰。

這部劇,李雲龍身邊的人一個個總是那麼讓人印象深刻呀,狹路相逢勇者勝,還有一個花和尚加段鵬,李雲龍本身就有三個兄弟,趙剛為李雲龍哭的那一幕更是感人,男人的情感呀!人生得此知己,值了!雲飛兄,雲龍兄!別來無恙呀!是敵亦是友!李雲龍的這一輩值了!


好劇隨心說


為什麼以前的劇我們看的津津有味,反覆看n遍,而現在抗日劇彷彿中毒一樣神劇頻出。小柒認為是以下幾點造成的,不談別的,直接說原因。

1.先說年代問題,正如好幾個回答的提到,現在的人對戰爭缺乏體驗,沒有經歷也就無法按史實拍攝。

2.亮劍之後,國產抗日劇呈井噴態勢,據小柒瞭解群眾演員至少有70%扮演過日軍。有人說亮劍開啟了神劇之潮。每個臺都想搶佔市場,而編劇導演演員又參差不齊,所以劇的質量不等。

3.現在的電視劇越來越像快餐式發展,一部符合歷史的抗日大劇,耗時耗力,不說能不能拿出這麼多經費製作,如果收視率不佳,人財兩空,對投資人來說,不亞於一場豪賭。

4.現在能拍的抗日題材越來越少,抄襲前者無法吸引觀眾,所以越來越多的劇使用誇張的劇情來吸引觀眾也就在所難免了。畢竟現在對於投資人和導演來說只要有收視率就是好劇,這也是許多劇使用流量小生的原因。

5.說完了拍片方,那就該說說我們觀眾,不得不說現在的觀眾比以前更加苛刻了,以前在娛樂方式貧瘠的時代,往往我們是被動接受的電視劇,而現在電視劇,電影,綜藝,遊戲我們能選擇的越來越多,我們就越覺得乏味,所以電視劇也就越難以成為經典。

6.最後小柒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人們總是會把回憶變得美好,所以回憶總是最好的哈哈。



小柒自己的想法,發出來望喜歡的同意的點個贊,關注小柒獲取最新娛樂資訊。希望我的回答讓你滿意。


柒月當半


按照道理來說現在的科技也越來越先進了。為什麼拍不出來呢?首先是劇本。擅長寫這種抗日題材的作家越來越少了。導致這類抗日劇質量越來越差,完全不尊重歷史。

第二是市場需求。年輕人喜歡看抗日劇的越來越少。拍攝出來不賺錢誰願意投資?要不是國家政策必須播放一定數量的紅色題材電視劇,估計早就沒人拍攝了。現在都是小鮮肉市場。演劇抗日劇?算了,看他們演的就跳戲。一看到人就想起青春偶像劇。再不就是古裝偶像劇。

第三政策,因為這類歷史劇搞不好就要跨紅線。再好的電影七剪八剪。就拿柳雲龍的風箏。於2012年9月開機,2013年5月殺青。為什麼今年才上映?

難道沒有發現,現在看的這版風箏經過大量的後期配音。口型都對不上。之前的馮小剛的《集結號》未刪減160分鐘版本。為什麼上映就變了?還有一些直接被禁。抗日片不好拍,很容易跨線。很多人不願意去拍攝。真實的戰場打起仗來有哪個人不說髒話的?命都快沒了還文鄒鄒的說話?要麼鏡頭血腥,要麼醜化過於嚴重。看看韓國的《太極旗飄揚》裡面的女主最終死在了南韓(韓國)軍官槍下。

經典是好劇本,好演員,好導演,好政策。缺一不可。


打醬油的海盜船長


關於當下的這個電影創作的問題,其實不需要尋找什麼理由,因為一切解釋都是藉口。實情只是編導們的眼中只有票房,而廣電部門更是將票房當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因而“娛樂到死”這樣的追求,便成了永恆的主旋律。什麼“人在囧途”、“太囧”、“老少爺們打鬼子”級別的垃圾類爛片也就應運而生。所以廣電部門只需要“娛樂到死”,要的只是哈哈一笑而已,他們眼中的抗戰正劇也不過是變了形的喜劇,而根本就不需要史詩級的作品,當然也不需要什麼真正的正劇。

寫歷史或研究歷史的人,他是不是必須有在歷史中的生活經驗,否則就根本無法進行?答案顯然不是。別的不必多說,只看看《亮劍》的編導就會知道,他們也都沒有在抗日戰爭中的生活經驗,那麼又是如何創作出了《亮劍》這部優秀作品?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蘇聯電影工作者僅僅憑著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就拍出了史詩級的經典電影《戰爭與和平》,難道蘇聯的電影工作者曾經在十八世紀的沙俄時代生活過?

其實當今為什麼拍不出《血戰臺兒莊》這樣好的抗戰電影?另外還有一個不爭的原因,這就是好萊塢精神代替了廣電部門和編導們的靈魂。


清心-芳


抗日影視劇不是難以超越,而是事件年代離我們越來越久,很難再拍出那個年代人對抗日這件事情本身的熱血、憤慨和為了脫離苦海用性命拼搏的年代現實感。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對抗日事件的解讀,特別是具體到需要戲劇化的電視劇電影中,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希望在抗日劇中看到的時代偶像,在市場化的今天,為了有收視率很多抗日劇都拍成了“神劇”,什麼手撕鬼子,手雷炸飛機等誇張的一塌糊塗的劇情都出現了,但這就製造了話題性和關注度。

所以,不是難以超越,而是時代的侷限性。

近年好的抗日劇其實也不少,舉幾個吧

《亮劍》

《雪豹》

《戰長沙》

《永不磨滅的番號》


相約電影


尊重歷史,更敬畏歷史;尊重事實,也尊重對手。

抗戰劇的經典,意義在於呈現歷史、反思歷史,進而實現以史為鑑、反省歷史的價值。其時,國民黨軍,作為中國軍隊的代表,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


侯月陽


一、這個問題應該和時代背景有很大關係,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是思想大解放,政策、社會、輿論、民情都呈現思想活躍、相互包容,可以說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所以產生了很多經典電影,如《高山下的花環》、《血戰臺兒莊》等。

二、具體到抗日題材,因為牽涉到不同時期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和定位變化,製作和審查尺度把握都有難度,因為審查和製作總是相對處於矛盾的雙方,雙方都朝著最安全的方向在操作。這就造成審查環節為了追求安全尺度越來越嚴,製作環節為了不使投資打水漂迎合審查的成分越來越大,久而久之,各種抗日神劇層出不窮,終於氾濫成災。


宇宙銀河地球000001


現在的劇太不走心,編劇與導演像是完全沒了解過真實的歷史一樣,讓人真心難以接受,看看,嶄新的軍裝,精緻的妝容,時尚的髮型,與時並進的臺詞,能與日軍較量的狙擊手,有超能力能手撕鬼子的戰士,有先知能力知道抗戰要八年的劇情~等等,等等,數不勝數!而血戰臺兒莊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從開拍起,這部片就肩負了為承認國軍抗戰的正面功勳的使命,是要給臺灣同胞以及海外的華人華僑看到的,人家就嚴格按照史實來,不鼓吹,不誇大。人家就是一部歷史片,而不是現在的商業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