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動輒賞賜萬金,這個金真的是很多人認爲的銅嗎

熟讀歷史的人,經常能在史書中看到某年某月,皇帝賞某位大臣將軍千金、萬金,由於這樣的記載太多了,如果將所有史書中的賞賜加起來的話,將遠遠超過現在的黃金存世量。於是很多人就對這樣金產生了質疑,認為這裡面的“金”並不是指的黃金,而且同樣作為貨幣被大量使用的銅。那麼真實的歷史中,這些皇帝賞賜的真的僅僅只是銅嗎?

正如貨幣的演變經歷了多個階段一樣,這個皇帝所賞賜的“金”在不同的階段也是有著不同的含義的。在戰國之前,由於受生產力的影響,青銅作為人類第一種加工提煉出來的金屬,它的價值是比自然存在的黃金的價值要高出很多的,自然而然作為貨幣流通。因此在那個黃金不值錢的年代裡,這個“金”值得就是青銅了。

古代皇帝動輒賞賜萬金,這個金真的是很多人認為的銅嗎

戰國以後,銅器已經是普及的東西了,黃金由於存世量少,它的價值開始超過銅,因此在戰國到西漢這段時間裡,這個“金”就存在著兩種含義,一種的黃金,一種是銅。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商鞅變法的時候,在城門立根木頭,誰能把這個木頭抗進城裡就賞十金,後來更是漲到了五十金。而在《史記 陳丞相世家》“漢王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這裡的賞金就很嚇人了足足四萬斤,就算是漢朝的一斤只有現在的250克,四萬斤也有10噸了,這個數額實在的太大了。

一個是五十金,一個是黃金四萬斤,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兩者的描述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賞陳平的時候後面明確加了個數量單位斤,而商鞅變法中的賞賜則只是寫五十金。其實是因為這兩個“金”分別指的是不同的物質,商鞅變法中的金,是指的我們現在的黃金,而陳平的黃金四萬斤中的黃金反而指的是黃銅。

古代皇帝動輒賞賜萬金,這個金真的是很多人認為的銅嗎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這段時間裡,黃金和銅是同期並稱的,而且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交換比例。清朝後期的龔景張和龔心銘父子兩人都愛好收藏,他們在壽春地區發掘了大量“爰金”,即方形金塊,這些“爰金”在當時主要是用於犯人贖罪的,在《尚書·舜典》:“金作贖刑”有明確的說明。通過龔景張和龔心銘父子所發掘的實物,我們可以知道這個“爰金”確實是實實在在的黃金,但是在《孔疏》又明確的記載這些“爰金”是銅,“金以贖罪,古用銅,赤金也。”

因此我們可以大膽的假設,在戰國時期,黃金和銅兩者同時作為貨幣存在於市面上,且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兌換比例。這也就是為什麼商鞅的賞金和陳平的賞金之前懸殊如此之大的原因了。

古代皇帝動輒賞賜萬金,這個金真的是很多人認為的銅嗎

而到了東漢時期,銅作為貨幣的使用就已經是非常普及了,因此我們在研究東漢之後的史書,我們會發現這段時間的賞金後面都會加上多少多少錢,如賞金十萬錢,這個錢指的就是銅錢。如果是真的賞賜黃金的話都會明確說明“賞金千兩”,但是這種很少,大多數都是賞金多少錢,這也就是我們通常人所理解的賞金指的是銅。

古代皇帝動輒賞賜萬金,這個金真的是很多人認為的銅嗎

元代以後,白銀開始作為貨幣在社會中流通了起來,這個時候的貨幣有三種,分別是黃金、白銀、銅錢。而由於黃金與白銀的單價比銅錢高出許多,因此銅錢就不在作為賞賜品,元代以後皇帝賞賜的貨幣中就是黃金和白銀兩種,並且在賞賜的時候會特別註明出來,如“月賞金五十兩,銀二百兩”。因此這個時候皇帝如果說賞金多少多少的話,這裡的“金”就是實實在在的黃金了。

看到這裡很多人肯定會有疑問,在明清時期的很多文人的作品中經常會提到某某物品價值多少金,這裡的“金”難道也是值得黃金嗎?其實不是的,在這些文學作品中所提到的價值多少金就和我們現在說的什麼東西值多少錢一樣,這個“金”指的的貨幣單位,也就是當時作為主要流通貨幣的白銀。因此這裡說的某某物品價值多少金就是說的值多少兩銀子,只有說金多少兩,帶有計量單位的才是指的黃金。

古代皇帝動輒賞賜萬金,這個金真的是很多人認為的銅嗎

所以說,關於古代皇帝動輒賞賜大臣、將軍多少金,這其中的“金”我們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是黃金,更不能是現在主流所認為的銅。這個“金”在不同的年代有著和不同的含義,總體總結下來的話在戰國之前,“金”指的就是青銅。而到了戰國至東漢時期,這個“金”要分開來看,如果是說賞多少金的話,這個“金”就是指的黃金,而如果是說賞金多少斤的話,這個“金”就指的銅。

到了東漢至元代初期,這個時候銅錢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這個時候的賞金中的“金”再一次單純的為銅錢了。直到元末明清時期,單純的說價值多少金的話,這個“金”指的的白銀,而帶有計量單位的金多少兩,則是很明確的指的黃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