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凌晨3點不回家」的煎熬,他們更想不再焦慮地睡個覺

比起“凌晨3点不回家”的煎熬,他们更想不再焦虑地睡个觉

朋友圈又一次被爆款文章刷屏。5月28日晚,微信自媒體公號“視覺志”發佈視頻類文章《凌晨3點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引發無數青年共鳴。

這則故事描畫的依舊是北上廣職場的眾生相:熬夜加班趕稿、夾在甲方與領導間“兩頭受氣”、事業與家庭不能兼顧的矛盾……為何這些老生常談的現象,總能一次次引起大家共鳴?有網民認為,任何人都想按時回家,但工作上的焦慮阻止了他們,催生了凌晨3點的北京。“新瓶裝舊酒,換了舞臺和演員,換不掉的焦慮內核。這一次,在勵志的照片下,看到的依舊是年輕人焦慮的身姿”。

聯想起數月前“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30歲年薪20萬算不算很失敗”、“90後每個月收入多少才正常”等爆款話題,有輿論曾質疑,自媒體販賣焦慮“成癮”。而哪怕是“千夫所指”之下,此類話題依舊斬獲“10萬+”,似乎不少網民仍渴求成功標準,焦慮自己是否不夠努力。也許是時候將指責化為探尋,在線下一探青年人焦慮的現狀了。

現代的年輕人更焦慮嗎?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統計與測量學者王娜博士認為,現代的年輕人與日俱增的焦慮感是顯而易見的。而年輕人的焦慮,源自於社會的快速發展,競爭壓力、財富標準、成功的價值觀念都在發生鉅變。原國家衛計委2017年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焦慮障礙患病率為4.98%,高於中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調查結果。不久前,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等單位發佈的《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也顯示,73.6%的中國城鎮人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的人僅為 10.3%。

畢業於某211高校的研究生賈慶秋(化名),和許多青年一樣,獨自一人背井離鄉來到北京,在一家小型國企做財務工作。也許外人看來,這是一份十分穩定的工作。而她對自己這份工作的直觀感受是:“工資不高,刨去基本生存成本和社交,所剩無幾”,對工作前景的焦慮,貫穿她不長的職業生涯。賈慶秋的愛好是拼裝樂高玩具,她的夢想是收集一屋子的樂高。但她調侃說,“想買一屋子的樂高,卻買不起裝樂高的屋子”。

王娜告訴記者,像賈慶秋這樣的年輕人,當工作收入只夠支撐日常生活的開銷,卻無法滿足高品質的生活追求,焦慮感很容易被催生出來。

相比賈慶秋的“煎熬”,吳丹丹(化名)在今年清明節之後果決地提交了辭職報告。吳丹丹說,“雖然以前薪水也在行業內算較高水平,但我想換個更具挑戰的工作”。她尤其嚮往大型的互聯網公司,她認為只有走在時代前沿,才能讓她掙得更多的薪水,獲取更多的人脈。畢竟世界那麼大,她想去看看。

但在投遞簡歷的時候,她的鬥志卻被澆了盆冷水,她發現自己的工作經驗並不對口心儀的工作崗位。吳丹丹說:“我後悔自己的辭職太草率。”下一個工作在何方?這種沒著沒落的狀態比“溫水煮青蛙”更讓她焦慮。

對此,貴州師範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黃亞夫解讀道:這些年輕人的焦慮是能力和現實之間的差距所造成的,“面對職業規劃時,年輕人看上去充滿選擇權,但由於他們個人能力和經驗的匱乏,導致實際上又沒有選擇權。這就造成了一種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真空狀態”。

他們選擇回擊焦慮,

但“越努力、越焦慮”

常人眼裡,努力是緩解焦慮最好的良藥。有一些年輕人,他們正視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真空,曾經試圖通過更多的努力去化解這種焦慮,但事與願違。“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這個話題在知乎平臺下有上千條回答,不少網友直呼這句話“扎心了”。他們如此描述自己的心理狀態:“擔心自己努力之後的結果,萬一達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種失落,那種不公平的感覺著實讓人難受”、“越想做的好,卻越是做不好。不敢停下,不敢休息,越是不停就越是煩躁”……

會計、審計、稅法、財務成本管理、經濟法、戰略風險及管理……這些考試已經陪伴高雲婷4年了。高雲婷想通過這些證書來證明自己的業務能力,跳槽到高薪的公司。於是,她常常在下班後“打卡”網絡課程,熬夜“刷題”也是家常便飯。“心態崩是常態”,她說:“當覺得自己很努力,卻看不到短期回報的時候,對未來的焦慮如影隨形。心態上的反覆導致行為上的異常,時而爭分奪秒,時而自暴自棄。”

就職於國內某TOP3電商公司的部門總監李賀東(化名),正值三十而立,在朋友的眼裡,他應該算是收入幸福感最強的了。不過他現在最困惑的問題剛好也是,究竟要奮鬥到多少歲,才能真正的實現“財務自由”。

李賀東面對財富的焦慮,選擇了“內外兼修”。“內修”——白天刷各種知識公號,每晚聽各路成功人士的“指點迷津”,一度讓他有種“智慧爆炸”的快感。但知識的獲得感轉瞬即逝,正真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的寥寥無幾。於是他經常切換不同的課程、關注不同的知識公號,希望找到能“學以致用”的知識寶藏,結果卻造成文章草草速讀、沒有一堂知識課程從頭聽到尾。

而“外修”,則是在下班後,多多結交客戶,在觥籌交錯中做出業績。往往在酒局結束後,已經能“看到凌晨3點的北京”了。李賀東確實通過擴展人脈取得更好的業績,但看到自己日益鼓起的肚腩取代了曾經的腹肌、想到剛剛檢查出來的頸椎病時,他又開始焦慮自己的身體健康了。他本以為工作業績的成就感等同於幸福感,但隨之而來的健康問題卻無情地對他說:“你要的幸福是工作給不了的”。“財務自由的幸福也許就是個幻象,焦慮的人生看來永遠也不會結束”,李賀東似乎已經得出了結論。

黃亞夫這樣解讀年輕人越努力越焦慮的狀態:“在心理學上,幸福感,是靠投入而來的。比如說我投入了很多的心血,它無論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我都會非常認可,產生價值感。

而現在有些年輕人,他們雖然努力,卻不專注,他們奔著很多機會去,卻沒有堅持,沒有投入更多的心血。所以就不會產生幸福感的質變,因此焦慮持續存在,甚至陷入惡性循環。

專家:與其追求下一秒成功,

不如專注於努力的過程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令年輕的採訪對象真正感到焦慮的,不是“凌晨三點不回家”的疲憊,而是“我可以更快成功”的想法。

高雲婷這樣說道,“我在看書、做題的時候,並沒有感覺不情願,而是信心滿滿。但只要開始懷疑,是不是換了工作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時,焦慮的情緒就來了。”高雲婷反思。

李賀東也坦言,當他看到自己身邊的朋友,尤其是下海創業的朋友,都能迅速積累財富的時候,那種越來越大的差距感,讓他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事業。李賀東回憶:“曾被自己焦慮的情緒影響到失眠,那段時間能一覺睡到天亮是最大的願望,工作生活都不在狀態”。

他們的故事正應了那句網絡流行語: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王娜認為,“對比”之所以造成了“傷害”,是因為現在互聯網信息發達,年輕人更容易找到最高標準。這一方面是好事,激勵青年更加奮進。而另一方面,相比於物質成功,難以量化的精神成功,更難通過網絡進行傳達。於是,過度豐富的物化成功案例,催生了物質化的成功觀,對比之下,收穫幸福感的畢竟是少數。

黃亞夫補充道,現在的年輕人,人際交往圈普遍較小,他們從朋友、同行之間獲取社會精神支持的能力就比較弱,受到的網絡對比刺激越來越強。因此造成了一種孤軍奮戰的局面,“能量”不足,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越變越大。

對此,王娜認為,對於年輕人的焦慮感,應該適當引導,“從觀念上,調整年輕人對於成功的認知。剝離掉功利性的、實用性的、物質性的因素,成功更應該體現在創造、奮鬥、付出、信心、對人性的追求,這些美好品質的獲取和實現上。

黃亞夫也建議年輕人應該給自己的努力貼上積極的標籤,“

不少年輕人沒有把自己當下痛苦的攀爬過程,當做取得成功的必修課。因此,他們的工作獲得感就會打折扣。

正如現在的高雲婷,追逐了一圈成功的她,終於學會了如何化解焦慮。“化解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不再去對抗焦慮,而是先放慢自己追求成功的速度”。高雲婷說,“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把奮鬥的過程看做是一種收穫,焦慮的感覺就會自然減輕。只要我知道,自己一直走在成功的路上,成功就永遠不會偏離”。

(欄目主持:王帝)

比起“凌晨3点不回家”的煎熬,他们更想不再焦虑地睡个觉

中青輿情監測室原創作品,轉載請標明出處~

主編:王俊秀

比起“凌晨3点不回家”的煎熬,他们更想不再焦虑地睡个觉

回覆以下“關鍵詞”查看對應內容

週週有輿∣ 輿情指數輿情觀察∣ 月度輿情

中青輿情監測室由中青在線和北京中青華雲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打造,隸屬於中國青年報社,基於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擁有資深的輿情分析師團隊,為各級黨政機關和大中型企事業單位提供輿情服務及定製輿情產品,併為輿情行業工作者提供科學化、專業化的培訓。

系統平臺實時監測

網絡輿情培訓

定製服務 危機公關

中青輿情 內參

產品體系

中青輿情監測室

新微信號“天天有輿”已投入使用,歡迎掃碼關注

聯繫方式:010-64098053;010-64098030

地址:北京東城區海運倉2號中國青年報社

比起“凌晨3点不回家”的煎熬,他们更想不再焦虑地睡个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