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凌晨3点不回家”的煎熬,他们更想不再焦虑地睡个觉

比起“凌晨3点不回家”的煎熬,他们更想不再焦虑地睡个觉

朋友圈又一次被爆款文章刷屏。5月28日晚,微信自媒体公号“视觉志”发布视频类文章《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引发无数青年共鸣。

这则故事描画的依旧是北上广职场的众生相:熬夜加班赶稿、夹在甲方与领导间“两头受气”、事业与家庭不能兼顾的矛盾……为何这些老生常谈的现象,总能一次次引起大家共鸣?有网民认为,任何人都想按时回家,但工作上的焦虑阻止了他们,催生了凌晨3点的北京。“新瓶装旧酒,换了舞台和演员,换不掉的焦虑内核。这一次,在励志的照片下,看到的依旧是年轻人焦虑的身姿”。

联想起数月前“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30岁年薪20万算不算很失败”、“90后每个月收入多少才正常”等爆款话题,有舆论曾质疑,自媒体贩卖焦虑“成瘾”。而哪怕是“千夫所指”之下,此类话题依旧斩获“10万+”,似乎不少网民仍渴求成功标准,焦虑自己是否不够努力。也许是时候将指责化为探寻,在线下一探青年人焦虑的现状了。

现代的年轻人更焦虑吗?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统计与测量学者王娜博士认为,现代的年轻人与日俱增的焦虑感是显而易见的。而年轻人的焦虑,源自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财富标准、成功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巨变。原国家卫计委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焦虑障碍患病率为4.98%,高于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调查结果。不久前,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单位发布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也显示,73.6%的中国城镇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仅为 10.3%。

毕业于某211高校的研究生贾庆秋(化名),和许多青年一样,独自一人背井离乡来到北京,在一家小型国企做财务工作。也许外人看来,这是一份十分稳定的工作。而她对自己这份工作的直观感受是:“工资不高,刨去基本生存成本和社交,所剩无几”,对工作前景的焦虑,贯穿她不长的职业生涯。贾庆秋的爱好是拼装乐高玩具,她的梦想是收集一屋子的乐高。但她调侃说,“想买一屋子的乐高,却买不起装乐高的屋子”。

王娜告诉记者,像贾庆秋这样的年轻人,当工作收入只够支撑日常生活的开销,却无法满足高品质的生活追求,焦虑感很容易被催生出来。

相比贾庆秋的“煎熬”,吴丹丹(化名)在今年清明节之后果决地提交了辞职报告。吴丹丹说,“虽然以前薪水也在行业内算较高水平,但我想换个更具挑战的工作”。她尤其向往大型的互联网公司,她认为只有走在时代前沿,才能让她挣得更多的薪水,获取更多的人脉。毕竟世界那么大,她想去看看。

但在投递简历的时候,她的斗志却被浇了盆冷水,她发现自己的工作经验并不对口心仪的工作岗位。吴丹丹说:“我后悔自己的辞职太草率。”下一个工作在何方?这种没着没落的状态比“温水煮青蛙”更让她焦虑。

对此,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黄亚夫解读道:这些年轻人的焦虑是能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所造成的,“面对职业规划时,年轻人看上去充满选择权,但由于他们个人能力和经验的匮乏,导致实际上又没有选择权。这就造成了一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真空状态”。

他们选择回击焦虑,

但“越努力、越焦虑”

常人眼里,努力是缓解焦虑最好的良药。有一些年轻人,他们正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真空,曾经试图通过更多的努力去化解这种焦虑,但事与愿违。“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这个话题在知乎平台下有上千条回答,不少网友直呼这句话“扎心了”。他们如此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担心自己努力之后的结果,万一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失落,那种不公平的感觉着实让人难受”、“越想做的好,却越是做不好。不敢停下,不敢休息,越是不停就越是烦躁”……

会计、审计、税法、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战略风险及管理……这些考试已经陪伴高云婷4年了。高云婷想通过这些证书来证明自己的业务能力,跳槽到高薪的公司。于是,她常常在下班后“打卡”网络课程,熬夜“刷题”也是家常便饭。“心态崩是常态”,她说:“当觉得自己很努力,却看不到短期回报的时候,对未来的焦虑如影随形。心态上的反复导致行为上的异常,时而争分夺秒,时而自暴自弃。”

就职于国内某TOP3电商公司的部门总监李贺东(化名),正值三十而立,在朋友的眼里,他应该算是收入幸福感最强的了。不过他现在最困惑的问题刚好也是,究竟要奋斗到多少岁,才能真正的实现“财务自由”。

李贺东面对财富的焦虑,选择了“内外兼修”。“内修”——白天刷各种知识公号,每晚听各路成功人士的“指点迷津”,一度让他有种“智慧爆炸”的快感。但知识的获得感转瞬即逝,正真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寥寥无几。于是他经常切换不同的课程、关注不同的知识公号,希望找到能“学以致用”的知识宝藏,结果却造成文章草草速读、没有一堂知识课程从头听到尾。

而“外修”,则是在下班后,多多结交客户,在觥筹交错中做出业绩。往往在酒局结束后,已经能“看到凌晨3点的北京”了。李贺东确实通过扩展人脉取得更好的业绩,但看到自己日益鼓起的肚腩取代了曾经的腹肌、想到刚刚检查出来的颈椎病时,他又开始焦虑自己的身体健康了。他本以为工作业绩的成就感等同于幸福感,但随之而来的健康问题却无情地对他说:“你要的幸福是工作给不了的”。“财务自由的幸福也许就是个幻象,焦虑的人生看来永远也不会结束”,李贺东似乎已经得出了结论。

黄亚夫这样解读年轻人越努力越焦虑的状态:“在心理学上,幸福感,是靠投入而来的。比如说我投入了很多的心血,它无论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我都会非常认可,产生价值感。

而现在有些年轻人,他们虽然努力,却不专注,他们奔着很多机会去,却没有坚持,没有投入更多的心血。所以就不会产生幸福感的质变,因此焦虑持续存在,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专家:与其追求下一秒成功,

不如专注于努力的过程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令年轻的采访对象真正感到焦虑的,不是“凌晨三点不回家”的疲惫,而是“我可以更快成功”的想法。

高云婷这样说道,“我在看书、做题的时候,并没有感觉不情愿,而是信心满满。但只要开始怀疑,是不是换了工作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时,焦虑的情绪就来了。”高云婷反思。

李贺东也坦言,当他看到自己身边的朋友,尤其是下海创业的朋友,都能迅速积累财富的时候,那种越来越大的差距感,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事业。李贺东回忆:“曾被自己焦虑的情绪影响到失眠,那段时间能一觉睡到天亮是最大的愿望,工作生活都不在状态”。

他们的故事正应了那句网络流行语: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王娜认为,“对比”之所以造成了“伤害”,是因为现在互联网信息发达,年轻人更容易找到最高标准。这一方面是好事,激励青年更加奋进。而另一方面,相比于物质成功,难以量化的精神成功,更难通过网络进行传达。于是,过度丰富的物化成功案例,催生了物质化的成功观,对比之下,收获幸福感的毕竟是少数。

黄亚夫补充道,现在的年轻人,人际交往圈普遍较小,他们从朋友、同行之间获取社会精神支持的能力就比较弱,受到的网络对比刺激越来越强。因此造成了一种孤军奋战的局面,“能量”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变越大。

对此,王娜认为,对于年轻人的焦虑感,应该适当引导,“从观念上,调整年轻人对于成功的认知。剥离掉功利性的、实用性的、物质性的因素,成功更应该体现在创造、奋斗、付出、信心、对人性的追求,这些美好品质的获取和实现上。

黄亚夫也建议年轻人应该给自己的努力贴上积极的标签,“

不少年轻人没有把自己当下痛苦的攀爬过程,当做取得成功的必修课。因此,他们的工作获得感就会打折扣。

正如现在的高云婷,追逐了一圈成功的她,终于学会了如何化解焦虑。“化解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再去对抗焦虑,而是先放慢自己追求成功的速度”。高云婷说,“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把奋斗的过程看做是一种收获,焦虑的感觉就会自然减轻。只要我知道,自己一直走在成功的路上,成功就永远不会偏离”。

(栏目主持:王帝)

比起“凌晨3点不回家”的煎熬,他们更想不再焦虑地睡个觉

中青舆情监测室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

主编:王俊秀

比起“凌晨3点不回家”的煎熬,他们更想不再焦虑地睡个觉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周周有舆∣ 舆情指数舆情观察∣ 月度舆情

中青舆情监测室由中青在线和北京中青华云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隶属于中国青年报社,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拥有资深的舆情分析师团队,为各级党政机关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提供舆情服务及定制舆情产品,并为舆情行业工作者提供科学化、专业化的培训。

系统平台实时监测

网络舆情培训

定制服务 危机公关

中青舆情 内参

产品体系

中青舆情监测室

新微信号“天天有舆”已投入使用,欢迎扫码关注

联系方式:010-64098053;010-64098030

地址:北京东城区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

比起“凌晨3点不回家”的煎熬,他们更想不再焦虑地睡个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