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中國原來這樣牛氣,好好領會吧

《學記》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公元前400年前的戰國晚期。

古老中國原來這樣牛氣,好好領會吧​《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

《學記》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就是說玉質雖美,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賦但不學習,就不能明白道理。古老中國原來這樣牛氣,好好領會吧​​ 曰“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強調人上學讀書,才能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知不足,才能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學習,教師必須經歷教學的過程,才能深感自己學問的孤陋和困惑,也才能潛心研究,自強不息,也就是我們說的“教學相長”原則。

曰“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即教育要不失時機的進行,要防患於未然,要堅持循序漸進原則,要適應學生年齡特徵,順應自然。 古老中國原來這樣牛氣,好好領會吧​曰“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指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發揮其優點克服其缺點,即長善救失原則。

曰“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就是說教師嚴格才能重視其傳授的道,君王能尊師重道,百姓才能專心求學。

曰“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強調正課學習和課外練習必須兼顧,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相互補充。古老中國原來這樣牛氣,好好領會吧​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即教育要循序漸進,不能強拖著學生走,要策勵學生,啟發學生。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就產生了如此全面的教育學說,應該說這是古老中國的文明象徵,時至現在依然指導者我們的教育活動,教育的實踐也驗證了其嚴謹和科學,這是我們應該繼承和傳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