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關注山東交通治理:多措並舉守護路暢民安

人民日报关注山东交通治理:多措并举守护路畅民安

(點擊可查看大圖)

7月4日,《人民日報》以《山東:多措並舉守護路暢民安》為題,刊發我省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經驗做法。全文如下:

汽車保有量1953萬輛、機動車駕駛人2804萬人,2017年,山東的這兩個數字已經分別排到了全國的第一、第二位。2017年,山東省高速公路流量同比增長12.6%,突破4.53億輛次,但與之相對應的是,全省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同比下降73%。今年上半年,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數量創歷史同期最少。

這“一增一降”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記者日前赴山東進行採訪。

治超“零容忍”

超速這個曾經突出的事故隱患得到了有效控制

“超限超載,危機四伏。”山東省交管部門的統計數字顯示,該省高速公路較大以上事故中,涉及貨車的佔比高達71.4%,在所有高速公路亡人事故中,涉及貨車超限超載的佔比達20%。

不少貨車司機把超載歸咎於市場壓力、貨主催逼等。“超限超載治理要求高、難度大,民警在執勤執法中常會遇到不配合、挑釁謾罵甚至暴力抗法的情況。”山東省公安廳交通管理局黨委書記高速交警總隊總隊長田玉國介紹,2017年該省通行高速公路超載車輛同比下降51.4%,“原因就在於我們對嚴重超載違法‘零容忍’。”

自2016年9月以來,山東對所有超載車輛一律卸載,責令6513輛非法改裝車輛恢復原狀,約談重點車輛運輸企業300餘家。2017年,山東高速公路交警部門共查處貨車超載15.7萬起。

這樣的“零容忍”劍鋒所指不只是“超載”,人們感受同樣明顯的還有治理“超速”。

山東省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形地貌,部分高速公路坡道、隧道、彎道密集甚至相互連接,極大增加了超速引發事故的概率。山東通過智能交通安全系統全覆蓋,建成並投入使用高清視頻監控、佔道抓拍、可變信息標誌等科技設備1萬餘套,對省內高速公路交通違法全時空、全時段發現與抓拍,形成“上高速有違法,下高速受處罰”的查處模式。

系統啟用以來,全省因超速引發的道路交通事故起數連年下降,目前平均每處測速點抓拍超速數量佔通行量比不足1‰。“換言之,目前山東99.9%的高速公路通行車輛已不超速,超速這個曾經突出的事故隱患得到了有效控制。” 山東省公安廳交警總隊政委劉福宏說。

會思考的信號燈

智慧交通為管理插上翅膀

在濟南市交警支隊的大樓裡,有整整一層都被改造成了該支隊的“數創中心”:AI聯創工程技術部、靜態慢行交通雲平臺、交通智信公眾參與融平臺、警務督察平臺……在濟南,科技應用已經深入到交通管理的方方面面。

說起濟南的智慧交通,“會思考的信號燈”令市民辛安印象深刻:“濟南馬路上信號燈都在‘學習’根據路況自己做‘決定’。”

濟南交警支隊與互聯網公司合作,試點開發計算機控制下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交通信號控制模式,逐步實現交通信號配時智能化和區域信號多點聯動自適應化。目前,市區已有交通信號燈控路口1000餘處,信號平峰綠波帶77條,高峰紅波帶39條,納入區域自適應協調控制的道路42條。

對許多基層地區而言,警力不足、基層科技實戰應用效能低是現實問題。記者在淄博的張店、周村卻看到,這裡創新數字化中隊建設,一方面做強科技運用,將科技平臺前移,向交警中隊開通使用權限,最大限度將科技支撐推向基層中隊;另一方面又把所有鄉鎮中隊全部建成數字化中隊,推行數字勤務室與多個線下勤務組相互配合的“1+N”勤務模式,取得很好的效果。

“交通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交通參與者服務。”濟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支隊長曹鳳陽介紹,濟南今年年初正式上線了濟南交警公眾參與平臺,除了事件上報互動服務外,還有兩項頗為亮眼:一是市民“隨手拍”,利用行車記錄儀、手機等進行違法舉報,一旦交通違法行為被核實,市民還能收到一定金額的“政務紅包”作為獎勵;二是優化事故快速處理功能,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動輕微交通事故快處快賠線上線下一體化,一場事故堵了一條街的情況越來越少。“城市交通管理正由交警唱‘獨角戲’走向社會治理全民參與。”曹鳳陽說。

智能管車系統

形成“違法—報警—推送—提醒—違法消除”完整鏈路

東營是重點石油化工基地,每天有3萬多臺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奔跑在東營的道路上。

“駕駛員正在疲勞駕駛!”東營一家物流公司實時的智能管車系統突然發出預警,而記者在系統平臺看到,這裡顯示著貨車司機駕駛室的實時監控錄像,電腦捕捉到司機頻繁眨眼、注意力不集中等面部動作信號,據此分析判斷該人正在疲勞駕駛。這樣的預警,同時也接入了東營市的交管部門,對其危險駕駛行為的警醒和干預隨即展開。

東營交警通過與各運輸企業的智能管車系統對接,打造對危化品運輸車輛的“合像管理”系統,實時調取車輛行駛軌跡、速度、里程等數據,並依託重點違法及時報警系統、違法信息推送系統,形成“違法—報警—推送—提醒—違法消除”完整鏈路,每天能發現、推送、消除違法行為1500多起,將交通事故隱患在萌芽中“清零”。

杜絕隱患,也是德州交警部門的重要工作。德州是全國重要的交通運輸樞紐,轄區內7條高速穿境而過,德州率先在山東實現高速公路智能交通全覆蓋。記者在德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高速公路指揮中心看到,這裡展示著攔截查獲的槍支、管制刀具、毒品等物品,其中許多都是在智能交通系統的配合下被成功“擋住”。特別是機動車緝查布控系統,依託卡口系統與公路治安防控體系相結合,配合各個高速出口報警攔截系統,在查緝、追逃、堵截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路口整治

守住村居出入口、鄉鎮支路與幹道交叉口、城區主路口

“路口”是城市路網的節點。“認準一個燈,管住一條線。”從2017年起,濟南開始從嚴整治行人闖紅燈、不走人行橫道線、橫穿道路、翻越道路隔離設施,非機動車闖紅燈、逆行、不按道行駛,機動車行經斑馬線不禮讓行人等交通違法行為和不文明交通行為。

與此同時,濟南還加大警示曝光力度,藉助省市報刊、電視臺、濟南交警官方微信、微博和路口顯示屏持續曝光違法行為人的高清圖像、身份信息、工作單位,起到良好的震懾效應。

“現在本地的汽車在路口都能做到禮讓行人。”市民劉建軍說,除了嚴格執法,很多細節也是文明的體現,“夏天到了,許多路口都架起了涼棚,方便群眾的同時,也減少了為躲避日光暴曬而闖紅燈的情形。”

交通文明的培養,農村不能缺席。在濱州經濟開發區的司家村,村裡的退休教師楊躍武如今擔任著交通安全勸導員,時常在村口攔下騎摩托車不戴頭盔或者三輪車違法載人的村民,及時提醒並糾正這些交通違法行為。

該區的交安委負責人介紹,當地依託鄉鎮交管站、農村勸導站、城區勸導點,發揮鄉鎮交通管理員、農村交通安全組織和城區志願者隊伍的作用,守住村居出入口、鄉鎮支路與幹道交叉口、城區主路口,重點勸導麵包車超員、農村“黑校車”違法接送學生及低速載貨汽車、三輪車違法載人、非機動車不按規定行駛等各類違法行為。

據統計,近3個月的時間內,當地共勸導糾正各類交通違法行為人6萬餘人次,各類交通違法行為明顯減少,群眾交通安全意識明顯提升,道路交通事故明顯下降。對此,當地杜店街道辦事處主任王忠新深有感觸地說:“齊抓共管,才有路暢民安。”

(策劃/製作:山東交警)

人民日报关注山东交通治理:多措并举守护路畅民安

開車無小事,守法平安行。

人民日报关注山东交通治理:多措并举守护路畅民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