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是如何走向反面的?

撰稿:頌明

-

科學家是如何走向反面的?

最近,著名科學家施一公發表了一篇演講《我的認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他在雲裡霧裡談了一堆高深莫測的科學“理論”(宏觀、微觀、超微觀、暗物質、暗能量、量子糾纏等等)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世界如此未知,人類如此愚昧,我們還有什麼物事必須難以釋懷?”

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奇文,奇就奇在它向我們完美地詮釋了一個科學家是如何走向反面的。

這裡,請容我先解釋一下什麼叫“科學家走向反面”。科學家的意義在於不但能夠科學地解釋客觀,更在於能夠在正確把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並改變著客觀,使客觀向著更好的方面發展。假如“科學家”僅僅停留於對客觀作某種解釋而不去積極地改變它使之向好的方面轉化,那“科學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這就叫“走向了反面”。

既然施一公“論證”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那他本人也不可能置身於這個世界之外,他自身也就是不存在的了。以一個“不存在的人”去論證一個“不存在的世界”,請問,這種“理論”又有什麼意義呢?

施一公認為“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看世界完全像盲人摸象一樣”,“我們現在所有的物理學理論,都以光速不可超越為基礎。而據測定,量子糾纏的傳導速度,至少4倍於光速。”他的言外之意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人類所謂的科學其實都是 “非科學”,既然宇宙中還有95%的我們不知道的物質,那靈魂、鬼神都可以存在。

至此,施先生已經完全墜入了不可知論。他不但完全否定了人類發展至今的科學,也完全否定了無神論及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

科學家是如何走向反面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他的思維犯了“不相關推導”的錯誤。量子糾纏是微粒子的一種特殊的存在與活動方式,你不能把它簡單地等同於人的存在與活動方式。

客觀世界是無窮盡的,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是無窮盡的,每一個正確的科學理論都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但你不能說每一個相對真理都是“非科學”。

怎樣才能避免科學家走向反面呢?

除了要有一定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修養之外,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牢牢盯住現實中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努力找到有效地解決方法。假如你不再關注現實的實際問題而沉溺於對於無窮盡的未知世界的猜想,企圖找到窮盡未知客觀的“絕對真理”,那就難免陷入唯心主義及不可知論的泥潭不能自拔了。

世界萬物必定有生有滅,地球人類也不能例外。人類文明的意義就在於——在人類的有生之年,並不只是被動地接受自然的賜予,而是主觀能動地改變著自然使人類生活變得更好。

-

2018年7月10日

科學家是如何走向反面的?

-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今日頭條“八公山視界”,歡迎交流!

(點擊右上角“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