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縣:順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打造綠色崛起增長點

黃岡新聞網(通訊員 田忠鈺)英山縣位於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腹地南麓,與安徽省嶽西、太湖、霍山、金寨等四縣毗鄰。全縣版圖面積1449平方公里,轄3鄉8鎮、309個行政村,總人口約40.8萬人,是集老區、山區、庫區於一體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既是一塊紅色土地,也是大別山上的綠色明珠。

近些年來,英山縣認真貫徹中央省市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決策部署,堅定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以綠色發展為主線,著力轉變發展理念和方式,引領推動“五城同創”、“六大創建”,著力打造特色產業主陣地、創業創新先鋒區、全域旅遊新樣板,走出了一條順應發展新常態,致力綠色崛起的新路徑。

一是理念先行,致力綠色振興“定盤子”。近年來,英山縣委、縣政府不斷深化對縣情的認識,帶領全縣人民追求綠色發展,創新綠色發展模式,增創綠色發展優勢,致力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雙贏”,努力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奮力實現後發崛起,轉型發展、綠色振興已經成為全縣共識。堅持規劃引領。按照“立足優勢,特色開發,差異競爭,綠色崛起”的發展思路,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城市建設、產業發展、民生改善各個方面。先後編制完成《英山縣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英山生態縣建設規劃(2014-2020)》《英山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和全縣美麗鄉村規劃等,並制定了《造林綠化十年規劃綱要》和《英山縣綠滿英山行動實施方案》以及全縣309個村居民點建設規劃和示範點村莊整治規劃等。以綠色發展理念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已經成為全縣人民的自覺行動。

堅持高點推動。始終堅持把生態創建和環境保護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黨政負責人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建立“四大家”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縣委政府領導、人大政協監督、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工作推進機制。健全責任考核機制,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納入鄉鎮、縣直部門年終綜合考核內容,從縣到村逐級簽訂目標責任狀,實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把環境保護作為幹部任用的重要依據,實行“一票否決”。縣人大常委會連續5年把飲用水源地保護納入人大議案,對15處集中飲用水源地持續開展整治,常態化全方位加強保護。堅持完善機制。建立長效的生態環境保護保障機制,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投入。在縣財政緊張的情況下,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投入列入縣財政預算並逐年增加。自2015年起,全面實行封山育林,縣政府每年投入1000多萬用於護林防火,2017年生態護林員增至2008名,每年用於馬尾松毛蟲防治200萬元以上。全面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了“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機制;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2.1萬口,累計投入資金近億元。制定了《英山縣創建生態鄉鎮、生態村工作獎勵辦法》等生態文明考核激勵政策,縣財政拿出專項資金,對開展生態創建和綠色創建活動取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

二是生態優先,推進綠滿英山“打底子”。立足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定位,大力實施生態優先戰略,堅持建管並舉,綜合施策,統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鞏固擴大綠色屏障。持續開展“綠滿英山”行動,自2015年以來,已完成荒山造林10萬畝,村莊綠化21914畝,通道綠化566畝,封山育林項目6萬畝,森林撫育任務12萬畝,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9400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0%,堪稱“天然氧吧”,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縣。堅持“嚴管林、慎挖山、不填水”,對礦山、水源地、水土流失區、生態脆弱區全面加強綜合整治,統一實行水庫漁業“人放天養”,全縣飲用水源水質全部達到二類以上標準。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堅決不用“資源”換“資金”、不用“生態”換“生計”。緊扣國家限制開發功能區的定位,制定了產業准入“負面清單”,把100多個“三高”企業排除在招商引資之外。大力實施“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和長江大保護“九大行動”,強力推進“雷霆行動”,推進汙染物總量減排,全面開展淘汰燃煤小型鍋爐專項整治,紮實推進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能源替代工作。持續推進東西河流域治理,大力整治規範河道採沙行為,對礦山、河道、畜牧養殖全面綜合整治。建立垃圾處置長效機制,加強村莊環境連片治理,創建了一批國家和省市級生態鄉鎮、生態村。

科學推進綠色開發。堅持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大力實施節能減排、汙染治理,實施“嚴控工地揚塵汙染、嚴控秸稈露天焚燒、嚴控機動車尾氣汙染、嚴控城區露天燒烤無序排放,嚴控工業企業汙染排放”五個嚴控,節約集約利用生態資源,推動產業集約發展和工業改造升級,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嚴格執行項目開發環評制度,嚴格執行節能減排剛性約束指標。大力弘揚生態文明。充分運用電視、廣播、短信、報紙、網絡等媒體,堅持多形式、全方位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傳播生態環保知識,普及綠色發展理念,引導群眾“珍愛自然、保護環境,綠色出行、低碳生活”,自覺投身到市容環境整治、城鄉垃圾處置、植樹造林、生態保護之中,在全縣營造了綠色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是產業主導,堅持富民強縣“摘帽子”。立足資源大興產業,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大力發展綠色經濟,脫貧摘帽根基不斷夯實。振興特色支柱產業。堅持以“市場+”引領產業發展,2017年末,全縣茶園總面積達到25.8萬畝,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0.8萬畝、果桑面積達到1000多畝。建成茶葉專業鎮10個,茶葉、蠶桑、藥材等專業村171個,被譽為“中國茶葉之鄉”“藥材之鄉”,先後榮獲“全國重點產茶縣”“全省茶葉農業標準化示範縣”等稱號。堅持以“生態+”倒逼產業轉型,大力推行“企業+基地+電商+農戶”模式,初步建成科技工業孵化基地、電商創業孵化基地和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開發出桑葉茶、葡萄酒、茶香雞等新型農特產品20多種,完成“企業+電商”100多家,開設電商網店300多家,初步發展形成科技環保型工業、綠色生態型農業、養生休閒型旅遊、多元一體型文化、互聯網+型信息“五大特色產業”集群。

打造綠色崛起支點。以全域旅遊為抓手,以創建全國全域旅遊示範區為目標,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把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來建設,統一規劃、統一佈局、統一推進,構建 “一區四帶”旅遊格局。著力打造核心吸引物,成功打造出國家4A級景區2個、3A級4個、省級以上休閒農業示範點7個、省級旅遊名村2個、鄉村旅遊基地20多個,已成功創建“湖北旅遊強縣”“全國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示範縣”。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建成茶園觀光、紅葉觀光、田園觀光、溯溪漂流、農事體驗等鄉村旅遊基地18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8條、鄉村旅遊示範帶3條。創新舉辦茶文化旅遊節、漂流節等節會,著力打造“四季休閒”精品線路,“中國好空氣,英山森呼吸”旅遊品牌形象不斷提升。深入推進旅遊與文化、農業、商務等產業融合發展,“旅遊+”生態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已成為我縣綠色崛起新的增長點。2017年,全年共接待遊客603萬人次,同比增長33%,創旅遊綜合收入36.2億元,同比增長29%。夯實產業扶貧支撐。把綠色發展作為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根本抓手,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扶貧,建立“五位一體”產業扶貧機制,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能人大戶+貧困戶”、“農村電商+貧困戶”等一體化產業精準扶貧模式,支持市場主體對接幫扶貧困戶,落實財政獎補到戶政策,大力發展茶葉、中藥材、特色養殖、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特色產業,增強了貧困戶內生髮展動力。神峰山莊、宏圖藥業、福輝農場等一批生態農莊和家庭農場迅速興起,為農村發展和產業扶貧注入了新的活力,串聯帶動作用日益顯現。其中,“神峰模式”入選全國產業扶貧十大典型案例。對接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實施貧困村整村扶貧開發,出列一個貧困村,就建成一個美麗鄉村示範村。全縣易地搬遷集中居住點,統一設計、統一標準,徽派建築風格已成為一道靚麗風景;78個村級光伏電站已完成併網發電,取之不竭的綠色能源產業,已經成為強村富民的“綠色銀行”。

四是成果共享,突出綠色領航“亮牌子”。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綠色小康英山,讓群眾共享綠色發展成果。打造錦繡山城。圍繞“特色小山城、文化旅遊城”的發展定位,著力改造老城、開發新城,分別建成十平方公里的工業新城和城西新城,城區規模由7平方公里拓展到27平方公里;優化改善宜居環境,對老城區主要街道和背街小巷進行了改造翻修,地下管網和老水廠改造完成,提標城區老汙水處理廠、新建西湯河汙水處理廠,“一河兩岸”工程基本建成;持續開展市容環境整治和違法建築、違法用地的“兩違”治理,城區新增綠化面積約10萬平方米,初步建成了一座以文化旅遊為特質的宜居宜業“錦繡山城”。建設綠色集鎮。積極開展城鎮“八個一”工程競賽,突出現代農業產業園、美麗鄉村、重點小城鎮和文化小鎮建設四個層面,實施區域化統籌、旅遊化佈局、市場化主導、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品牌化營銷,創建省級以上重點小城鎮5個、文化小鎮1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11個,一批紅綠融合、產旅融合、文旅融合的特色小鎮、文化小鎮活力併發,連接城市與農村的紐帶作用日益彰顯。

共建美麗鄉村。將美麗鄉村建設融入生態文明和全域旅遊理念,突出規劃引領、產業融合、環境整治、示範帶動,全域打造天藍、地綠、水清、土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家園和鄉村旅遊勝地。全面加強農村垃圾治理,集中開展“三邊三改三化”,統一推進垃圾治理、杆線遷移、衛生大掃除,統一拆除路邊的廁所、豬圈,統一綠化、潔化、美化環境,綜合整治髒亂差;大力實施國土整治、農田改造、流域治理、水利修復、電力能源、信息網絡等項目建設,持續推進生態保護和環境綜合整治,已建成美麗鄉村試點村38個,農業基礎承載、保障能力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提升,鄉村處處呈現“村在林中、房在綠中、人在景中” ,綠色已成為美麗鄉村的主色調。推進產城融合。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大力推進文化、旅遊新城建設,洪廣畢昇溫泉酒店、中皖國際酒店、大別山茶葉廣場、才知文化廣場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建成,進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豐富了旅遊功能和內涵。以城西、工業新城為載體,加快特色產業園區建設,推動了汽車配件、建材、茶葉、藥材、繭絲綢等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大別山商貿物流園、大別山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快遞物流集中分揀中心建設快速發展,進一步帶動了農村特色產業發展,推進農產品進城、農業生產資料下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