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百河千渠」披綠裝

泗洪縣界集鎮的一處河道,沿岸的柳樹垂著長長的枝條,河面“浮島”上水生植物鬱鬱蔥蔥,數不清的鳥兒競相飛翔……

很難想象,就在去年底前,這條河道還是水體發黑,臭味瀰漫。

這條河的鉅變,得益於泗洪縣整治“百河千渠”。

去年底,泗洪縣委、縣政府實施“百河千渠環境整治連通工程”,即2018年全縣疏浚11條縣級河道、160條鄉級河道、4171條中小溝渠,配套橋涵等建築物約2100座,計劃投資2.78億元,實現農村水系“互通互聯、引排順暢、水清岸綠、生態良好”的目標。

從今年初開始,在泗洪縣23個鄉鎮的溝渠河道上,機器轟鳴,幹群正忙著清淤、挖土、整堆。隨著時間推移,該縣溝渠河道逐漸變得水清岸綠。

整治“百河千渠”,農村環境變美了。在太平鎮謝嘴村和青莊村兩村之間,有一條寬50米、長900米的河道。這條河開挖於上世紀60年代,至今沒有疏浚過,河內垃圾漂浮,夏季散發著刺鼻的臭味。經過緊張施工,如今整條河道河水清澈。“入夏以來,再也沒有聞到臭味……”當地百姓讚不絕口。

旱能灌,澇能排,農民懸著的一顆心安定下來了。全長24.4公里的濉北河是重要的防洪、排澇、灌溉河道,貫穿歸仁、梅花、青陽等鄉鎮(街道)。由於淤塞嚴重,每年汛期一下大雨沿途鄉鎮的群眾就提心吊膽。“平均挖深了2米多,防汛能力提高了近2倍。前幾天,儘管連續陡降暴雨,但由於河道暢通及時洩洪,農作物沒有遭受到損失。”重崗水利站站長邵則良說。

水質變好了,鄉村的產業搭上了生態快車。在孫園鎮,溝河疏通給臧石村村民朱殿康帶來了發展項目的信心。“疏通了這條河,‘臭水’就變成了‘活水’,我果斷投資300萬元,流轉500畝土地種稻並套養生態小龍蝦,畝均效益3000元不成問題。”

在泗洪縣委書記王曉東看來,該縣投入2.78億元整治“百河千渠”,不能簡單地對原來淤塞的溝河進行“減肥瘦身”。舉全縣之力整治“百河千渠”,既是對具體工程項目建設的有序推進,也是打造生態泗洪的主要環節。

事實確是如此。生態已經成為泗洪縣的一塊金字招牌。近年來,該縣鍥而不捨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路子,圍繞“深呼吸”“看綠化”“見清水”目標,推進農業面源汙染、畜禽養殖汙染、工業汙染和水汙染整治工作,專項治理各項指標全面達標。去年9月,該縣被國家環保部命名為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

有專家認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不少地方農村生態環境被邊緣化,廣大農村生態環境所面臨的汙染風險日益加大。泗洪縣黨政組織能俯下身子幫助農民解決看不出政績的生態問題,這種做法體現出一種敢於擔當的精神,真正踐行了科學發展觀,把農業、農村、農民放在心坎上,值得點贊。

有讚賞自然也有質疑。有網友評論說,整治“百河千渠”,改善農村環境,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這的確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不能長期維護好,那就是一時風光的面子工程,結果是勞民傷財。

泗洪縣主政者歡迎網民拍磚,並用實際行動回應網民的關注。該縣明確規定,鄉鎮長為本行政區內農村河道管護責任人,要確保對整治完成的溝河渠道植草栽樹,疏浚後的河道要保證不排汙水、不亂倒垃圾、不亂搭亂建、不亂耕種、不堆放雜物、不養鴨鵝。

據泗洪縣縣長李愛華介紹,該縣還通過經濟槓桿,督促鄉村幹部把心思用在長效管護上。縣財政每年拿出600萬元專項資金,對農村河道長效管護進行考核獎補,考核範圍覆蓋各鄉鎮境內河、溝、塘、庫等所有溝河水系。

如今行走在泗洪縣鄉村,你會驚喜地發現,這裡溝渠貫通,大小河道水清岸綠,令人流連忘返。(許昌亮 劉成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