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作爲 新篇章|服務羣衆的暖心港灣—和田地區全力做好羣衆工作記事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服务群众的暖心港湾—和田地区全力做好群众工作记事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服务群众的暖心港湾—和田地区全力做好群众工作记事

(來源:記者:梁相斌、塗銘、李放)4月下旬的南疆和田,春意正濃。北京援疆和田指揮部駐地辦公樓上,“京和大廈”4個大字熠熠生輝。門前的廊道,幾十株葡萄正攀爬吐綠,一片生機勃勃。

北京,和田,相距近4000公里,肇始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對口援疆讓兩地攜起手來,21年來風雨同舟,砥礪前行,打造起了發達地區對口支援欠發達民族地區的“京和號”品牌。

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已經吹響,新時代的“京和號”將如何作為?以首善標準科學援疆、全面援疆、真情援疆,把援疆扶貧作為檢驗北京貫徹黨中央治疆方略和脫貧攻堅戰略部署的試金石,作為民族團結、錘鍊幹部的大熔爐,這是北京給出的答案,也是擲地有聲的承諾。

讓援疆扶貧成為檢驗北京落實中央戰略部署的試金石

北京市是全國首批開展對口援疆的9個省市之一。1997年,北京開始對口支援和田地區。2010年新一輪援疆啟動後,北京市繼續對口支援和田地區(重點援建和田市、和田縣、墨玉縣、洛浦縣),並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納入對口支援範圍,受援地總人口170餘萬。

“以首善標準科學援疆、全面援疆、真情援疆,無條件地拿出最好的資源支援和田地區各族同胞脫貧致富,不僅是北京市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更是北京市幹部群眾的政治擔當。”北京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說。

--“輸血”更要“造血”。北京把發展產業促進就業作為增強受援地造血功能、推進扶貧攻堅的“主攻點”。北京國企光華集團於2016年在和田設立了京和紡織公司,目前為600多名維吾爾族員工提供了就業崗位,其中182人來自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新一輪援疆以來,北京在和田援建各類產業園區6個、標準化廠房30餘萬平方米,引進內地企業110餘家,吸納富餘勞動力就業2萬餘人次。

--“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針對和田地區教育和醫療短板,北京精準持續發力。新一輪援疆以來,北京幫助和田地區新建和改擴建校舍270餘所,累計培訓師資26000餘人次,選派教育專家1000餘名幫助當地提升教育水平。累計選派330多名醫療專家對口支援和田,幫助新改擴建地縣(市)級醫院8所,完成56所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幫助當地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把優質的資源和幹部人才送到和田去。在和田地區人民醫院,援疆醫生、北京天壇醫院神經介入科主任醫師姜除寒的到來,讓當地的腦動脈瘤患者在和田就能接受國際最先進的密網支架技術治療。在和田國家農業科技園先導區,北京市引進9個頂尖專家團隊,為30個適合當地發展和推廣的特色農業示範項目提供科技支撐……

“首善標準是北京市落實黨中央援疆工作要求的一塊試金石。”北京市支援合作辦主任馬新明說,從項目、資金的安排到人才輸送,從產業幫扶到教育、醫療支援,首善標準是檢驗是否落實黨中央要求的最好標尺。

讓戈壁荒漠成為民族團結、錘鍊幹部的大熔爐

幹事創業,關鍵在人。1997年3月,第一批北京援疆幹部抵達和田。21年來,北京市已累計選派9批1500多人次赴和田援建,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在戈壁荒漠揮灑汗水、接續奮鬥。

“和田人民真辛苦,一天吃掉半斤土,白天不夠晚上補。”到和田後,很多援疆幹部對當地這句“順口溜”有了切身體會:出門回來“蓬頭垢面”,嘴裡經常有沙子,有人體檢查出肺部有結節。

“頂得住風沙,耐得住寂寞,扛得起責任。”談起援疆一年多的工作和生活,來自北京市規劃國土委的援疆幹部蔡晶深有體會地說。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224團中學,來自北師大二附中西城實驗學校的援疆教師常曦已是二次援疆。2016年8月,一直申請到和田支教的常曦終於圓了“援疆夢”。第一年援疆工作尚未結束,他又提交了二次援疆的申請。

像常曦這樣,二次援疆甚至多次援疆的北京人還有很多。“在和田,在十四師224團,招聘教師是極為困難的事。到更需要我的地方去工作,為更需要的人做點事情。”常曦道出了援疆幹部共同的心聲,“被人需要是幸福的。”

在和田地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病區,剛剛查完病房的姜除寒正在對著精心製作的PPT課件,給年輕醫生講授腦血管密網支架技術細節,他的目標是在援疆結束時,為和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腦血管病醫療隊伍。

見到“80後”北京援疆幹部、墨玉縣委副書記張好生時,他正在打電話動員北京的朋友到墨玉縣北京工業園區紡織園投資。張好生調侃說,向北京的同事親友“化緣”是他援疆後必做的“功課”。從去年到現在,張好生已經給當地引入了6家企業,創造就業崗位1500多個。

不只是張好生,很多北京“援友”都有這樣“自帶乾糧化緣”的經歷。

“援疆經歷是我職業生涯中一筆寶貴的精神富礦。大漠戈壁就像一個大熔爐,讓我有機會和維吾爾族鄉親們在一起,開闊了我的眼界,豐富了我對法律的理解,還收穫了友情。”在日記中,北京援疆法官陳軍如此寫道。

南疆沙海孕育希望和感恩的種子

沙漠腹地的和田市金葉村,貧困戶吐尼亞孜·阿布都卡地爾家裡兩座北京援建的大棚裡,新品種的酸奶甜瓜長勢喜人,瓜藤上掛滿拳頭大的甜瓜,散發著淡淡清香。

“以前我沒手藝,只能到阿克蘇摘棉花掙點錢,北京來的專家手把手教我們種甜瓜,一年種兩茬,中間再套種些蔬菜,一年的收入能有2萬元左右。”即將迎來甜瓜豐收,吐尼亞孜高興得合不攏嘴。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北京對口援疆工作同樣碩果累累。據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共實施援疆扶貧項目832個,150餘萬群眾直接受益,帶動33.29萬餘名貧困群眾脫貧。

4月下旬,帶著對和田各民族同胞的深情厚誼,北京市黨政代表團赴和田對接援疆扶貧工作,在產業就業、智力援疆、醫療幫扶、企業投資等方面為當地送上了新的“禮包”。

北京援疆和田指揮部總指揮丁勇說,北京市將進一步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推動資金項目、幹部人才、政策措施等向貧困村、貧困人口傾斜。2018年至2020年,北京市計劃安排援建扶貧項目220個,將帶動6.55萬人脫貧。

希望的種子已經播下,越來越多像吐尼亞孜這樣的貧困戶,將在當地政府扶持、北京對口支援下甩掉“窮帽子”。

在北京援建的墨玉縣北京中學校園裡,嶄新的教學樓和宿舍、標準化足球場和室內籃球館、寬敞大氣的圖書館,硬件條件不遜於北京的重點中學。走進教學樓,“感恩北京”“京墨一家人”等標語隨處可見。

正在備考的高三(2)班的維吾爾族學生茹柯耶·麥提圖爾蓀說,她對北京很嚮往,高考的目標是首都醫科大學,“畢業後當一名醫生,回來為家鄉做貢獻。”茹柯耶說。

夏天已經到了,和田即將迎來瓜果飄香的季節。吐尼亞孜對記者說,等甜瓜熟了,一定要把北京的“親人”請到家裡,挑上最大最甜的瓜給他們品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