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氣候遇見歷史(二)

旅行

前面我們都已說道

中國歷史的氣候和我們今天對它的感知

存在巨大差異

now

開啟時光機,走一波

当气候遇见历史(二)

33.4~34.4° N,107.4~109.5° E

当气候遇见历史(二)
当气候遇见历史(二)

西安半坡

仰韶文化時期,距今6000年

在西安近郊的半坡遺址中,發現竹鼠骨骼化石。竹鼠是亞熱帶的動物,今天的西安地區已經不存在這種動物。據此便可以推斷6000年前的西安地區,大約相當於於亞熱帶氣候,而現在的西安屬溫帶季風氣候。

当气候遇见历史(二)

殷墟遺址,前1319年-1046年

河南安陽

当气候遇见历史(二)

殷墟遺址的考古發掘中,除了竹鼠之外,還有貘、水牛和野豬骨骼的發現。這些動物今天只見於熱帶或亞熱帶。據此可以推知,當時安陽一帶的氣候比今天要溫暖溼潤很多。河南簡稱“豫”,即一個人牽著象。河南在古代有大量的野象生存,甲骨文中就有殷王獵象的記載,有時一次竟能獵到7只。而現在的安陽屬溫帶季風氣候。

看完兩個古遺址

接下來我們從中國的其他方面來體會

氣候隨歷史的不同

当气候遇见历史(二)当气候遇见历史(二)

中國的文字最早是刻在甲骨上的,後來又銘於青銅器上。西周以後,大量的文字出現在竹簡上。眾所周知,漢字主要是象形文字,“竹”就是典型的象形字。漢字中表示衣服、帽子、器具、書籍、傢俱以及樂器等名稱,很多以“竹”字為部首。這就表示當初這些東西都是由竹子做成的。從物候的角度來看,這也表明當時的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的竹子。竹子是亞熱帶的植物。黃河流域盛產竹子,表明當時的氣候與亞熱帶相差不遠。而現在黃河流域屬溫帶大陸和溫帶季風氣候。

当气候遇见历史(二)当气候遇见历史(二)

梅樹,向來被稱為花中之魁,中國曆代詩人都有詠梅的詩篇。其實,唐代以後,華北地區就沒有梅樹生長了。可是,在周代,黃河下游到處都有梅樹。《詩經》中就曾五次提到梅。這也說明當時黃河下游的氣候,與唐以後不同。

当气候遇见历史(二)当气候遇见历史(二)
当气候遇见历史(二)

荔枝,喜溫喜溼。主要生長於嶺南,今天福州便是荔枝生長的北界。但唐代的四川盆地北緣地區,也有荔枝生長。詩人所謂“一騎紅塵妃子笑,誰人知是荔枝來”,這裡的講的就是四川省的荔枝。從物候的角度來看,這也說明唐代比較溫暖。

除了以上幾種,物候中還有大量的自然現象:如初霜期、初雪期、終雪期、河凍期、大河開凍期,等等,這些自然現象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氣候況狀。通過對這些物候資料的系統梳理與分析,可以重建歷史時期的氣候。

天氣 預報

15日,多雲轉晴,氣溫13℃~25℃;

16日,晴,氣溫13℃~27℃;

17日,多雲,氣溫14℃—24℃;

18日,多雲,氣溫14℃—22℃。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当气候遇见历史(二)

願你天黑有燈 下雨有傘

願你一路上有“威寧氣象”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