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之下,消費者的勝算在哪裡?

近來,數據洩露風波讓人不寒而慄。

先是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被曝洩露5000萬個用戶數據,被輾轉用於特朗普2016年競選總。

具體來說,數據洩露事件要追溯到2014年,一位劍橋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高根(Alesksandr Kogan)通過其開發的「This is your digitallife」心理測驗app,以學術研究的名義在Facebook上收集了5000萬個用戶的個人資料。最後這些數據不止用於當時聲稱的用途——製作那些在選舉結果後受到持續審查的政治廣告,而是被CambridgeAnalytica(劍橋分析)公司直接用於傳遞特朗普的競選活動和英國退歐。也正因如此,才導致了大範圍的刪除Facebook賬號的風波。

後有國內互聯網平臺被曝光利用大數據對用戶實施“價格歧視”。

大數據之下,消費者的勝算在哪裡?

大概有幾種表現,同一個商品或者同一個服務,不同的手機或不同人獲得的價格不同。一般老用戶的要比新用戶的高,蘋果手機用戶要比安卓用戶的高,就算是同一個手機同一個用戶,在不同的行為之後價格也會出現不同,比如買機票,如果選好了航班取消後再買就會發現價格明顯上浮甚至翻倍,讓你“產生不買會更貴”的心理,但當你真的下單以後,價格又恢復到最初的價格。好一個心機婊,沒有更懂,只有最懂。

大數據之下,消費者的勝算在哪裡?

大數據之下,消費者的勝算在哪裡?

大數據之下,我們儼然成了一隻關在實驗室被反覆試驗的小白鼠,一切被窺視,彷彿又無可奈何。

但是否真的就無計可施,任一些無良商家窺視我們用作不正當用途?

否也,畢竟人類要比試驗動物聰明的多。在這場和大數據的較量中,一旦消費者掌握了諸如以上提到的一些類似價格變化那樣的規律,就可以採取有利於自己的方法,和大數據鬥智鬥勇,猶如這個一歲多的小寶寶,你不看我就偷瞄,你看我就哭給你看。

大數據之下,消費者的勝算在哪裡?

大數據之下,消費者的勝算在哪裡?

拿打車來說,事小不挑剔的用戶,就好比老客戶一樣,通常是被列入了優質客戶的分類,往往就會成為價格上的冤大頭;反而那些深諳人性營銷之人,每次打車之後總會主動挑一些毛病提交平臺,然後卻總能被重視並得到優惠。

大數據營銷利用人性的方式,與之前的傳統營銷並無明顯的區別。傳統營銷時代,同一產品或服務不同人成交價格不同的現象就存在。比如穿著華麗與穿著普通的你同樣進店購買貂皮,最後成交的價格斷然不會相同。只是二者判斷依據不同,傳統的營銷判斷標準,主是通過外在的直觀形象進行消費判斷,大數據則主要對消費者前期形成的數據進行分析之後的判斷、推送以及定價。

傳統營銷時代,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形象,得到想要的全面服務或者更為實惠的價格。大數據營銷時代,雖然消費者被洞察的更為透徹,但是如果能夠反向利用大數據的一些非人性化的弱點進行適當的偽裝,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自我保護。

大數據的詭秘之處就在於其更多時候比消費者更懂自己。對於商家來說,如果能夠在保護好用戶隱私的前提下,實現一些商業目的的同時,幫助用戶更加了解自己,想必多數消費者能夠坦然接受這樣的數據挖掘和分析。

例如,針對用戶的興趣愛好推薦趣味相投的朋友,拓寬社交範圍的同時,還有可能為其成就一段合適的姻緣。再如谷歌曾經利用搜索數據推出流感預測,將大數據應用拓展到社會公益領域;微軟紐約研究院經濟學家David Rothschild利用大數據連續在2012年和2013年成功預測24個獎項中的19個和21個…..

大數據就是一把雙刃劍,能助力發展也能毀滅成功,顛覆自我。而其和消費者之間的對決,偽裝只不過一個小心機,更多還要依靠大數據相關隱私安全法律來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