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部的最大特徵,最佳逃頂方法

頂部的最大特徵,最佳逃頂方法

研判頂部的方法

(1)頂部形態的最大特徵就是巨大的成交量,和熱烈的市場氣氛。

只有趁著熱烈的市場氣氛,機構大戶才能夠順利脫身,如果市場氣氛清淡,機構就不可能順利完成大量出貨。而巨大的成交量是投資大眾買進機構大量的出貨造成的。

(2)從分時走勢圖上,我們可以發現,在頂部區域股價拉高極為迅速,而且成交量往往較小;下跌時速度緩慢,往往伴隨著巨大的成交量。

投資氣氛熱烈,廣大投資人看好後市不願賣出,持幣的投資人積極買進,因此上漲迅速,買多賣少上升時成交量自然就小。而下跌時速度緩慢,伴隨著巨大的成交量,是因為投資人的買進和賣出都有掛單習慣,輕易不敢追逐高價,市場氣氛一片大好時,投資人此時多希望買進股票以求獲利,因此很多人開始買進,他們大多數在買進時都採取掛單等待的方法。通常股價越低買進的掛單越多,機構則是主動賣出,這樣機構越賣價格越低,成交量就越大。一方面下方買盤較大,另一方面機構也故意放慢派發的速度,作出股價下跌時一步三回頭的假象,欺騙投資人使他們認為下跌十分艱難,誘使投資人買進股票,於是就出現出這種現象。

(3)頂部形成前的一個高點,成交量往往已經達到了這一波原始行情的最大成交量,在隨後的上漲過程中,儘管指數再創新高,但是成交量往往無力再放大了。換言之,成交量和股價不再繼續價漲量增的現象,顯得力不從心了。這往往是頂部形成的最早徵兆。

如上證指數1997.5.8日牛市最頂峰時,市場氣氛儘管依然異常熱烈,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儘管股價不斷攀升,但是成交量已經開始明顯較前一個高點有明顯萎縮的趨勢,也就是說成交量與股價出現了背離現象,表明後市已經危如累卵。

這種現象的本質是大機構借良好的市場氣氛,偷偷在某一板塊大量出貨造成的。我們可以回顧所有的歷史走勢,就可以發現,每次大盤見頂前,真正的超級大盤股已經有出貨的跡象了。我們可以看一看馬鋼股份、上海石化、深寶安這些超級大盤股,他們在1994年9月、1995年5月19日、1997年5月8日這些大盤上漲的最後一段時間,儘管大盤在不斷上漲,他們卻在大盤離頂部最後一個階段前,提前形成頂部。

這是因為這些股票的機構吸貨較多,要出貨必須要乘著最熱烈的市場氣氛,否則就無法順利出貨。大勢上漲是因為大量的新股,以及過去的沒有上漲過的股票(多數為垃圾股)上漲所推動的。因此,當我們發現指數不斷創出新高,而成交量卻沒有創出新高時,就要小心是否大勢即將見頂。

頂部一旦形成,換手率越大壓力越大,這一區域越不容易被突破。這是因為股價跌破頂部之後,上面大量套牢盤會產生強大的賣壓。所以我們選擇股票時,就應該儘量避免選擇這樣的股票。

頂部形態與道氏理論中的熊市第一階段,描寫的完全是同一種現象,這一階段的本質就是大戶出貨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