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10位生物醫藥新星入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人」榜單

今日,全球知名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公佈了年度全球“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35 Innovators Under 35),

共有10名生物醫藥行業的年輕領袖入選該重磅榜單。在今天的這篇文章裡,我們也將為大家介紹這些生物醫藥行業的未來之星。

祝賀!10位生物醫藥新星入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人”榜單

James Dahlman,31歲,佐治亞理工學院

祝賀!10位生物醫藥新星入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人”榜單

“他的方法能一次性測試300種新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幾十年來,生物醫藥行業的研發生產率不斷下降,其中的一大原因,在於新藥發現的速度難以突破瓶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指出,過去我們總是在培養皿中培育腫瘤細胞,並挨個嘗試含有藥物的納米顆粒,以求尋找到能起效的那一款分子。隨後,研究人員們還要祈禱,這些納米顆粒在生物體內能夠準確地抵達目標地點,發揮功效。可以想象,這個過程無異於大海撈針。 James Dahlman認為這樣的方式已經落伍了。在佐治亞理工學院,他的團隊給每一個納米顆粒打上了由DNA構成的“標籤”。這樣一來,新藥發現人員就可以一次性將數百種納米顆粒注入小鼠體內。之後,只要通過對腫瘤樣本測序,我們就可以一次找到多款DNA標籤,瞭解不同藥物的效果。利用這個方法,James Dahlman的實驗室僅僅在2018年,就已經找到了3000款有潛在活性的分子。這一技術有望在新藥研發領域得到應用,為患者更快帶來新藥。

Shinjini Kundu,27歲,卡耐基梅隆大學

祝賀!10位生物醫藥新星入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人”榜單

“醫學影像充滿細節,難以解讀。她的程序能找到人類看不到的細節。”——《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醫學影像是疾病診斷的重要工具,它讓我們能看到通常肉眼看不見的東西。但人類的解讀能力,已逐漸跟不上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速度。當這些影像涵蓋了大量細節,想要解讀這些信息,就變得越發困難。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在圖像解讀領域取得了難以置信的突破。同樣是利用人工智能系統,Shinjini Kundu開發了一款程序,能有效找到醫學影像中,人眼所無法發現的細節。“如果我們能檢測出這些‘看不見’的細節,就有望更早對疾病做出診斷,” Shinjini Kundu說道:“診斷時,症狀可能還沒有發展。”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指出,這項發明能幫助人類提早數月,甚至數年發現疾病。而且在疾病診斷方面,人工智能有望成為人類的老師,教會我們如何識別疾病。

Will McLean,31歲,Frequency Therapeutics

祝賀!10位生物醫藥新星入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人”榜單

“人類的聽力損失往往不可逆,他的發明有望改變一切。”——《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人類的耳蝸對於聽覺至關重要。在出生時,耳蝸裡平均有15000個毛細胞。這些細胞能探測聲波,並將聲波轉化為大腦能夠感知的信號。但隨著年齡增長,這些毛細胞會逐漸死亡,且一般不會重新生長回來。正如Will McLean所言,“內耳是最不容易再生的部位之一”,這也解釋了為何聽力一旦受損,就是永久性的。但他的團隊發現,內容中有一群特殊的祖細胞,有潛力分化成毛細胞。為了協助這一分化過程,研究人員們正在尋找能促進再生的分子,並創立了Frequency Therapeutics加速研發。目前,其領先療法已經通過了安全性的測試。

Alice Zhang,29歲,Verge Genomics

祝賀!10位生物醫藥新星入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人”榜單

“她使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尋找帕金森病和阿茲海默病的新療法。”——《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以阿茲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為代表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是老齡化社會不得不面對的一大健康危機。對於這些疾病,我們目前還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案。Alice Zhang的團隊則期望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在大量數據中尋找到潛在的治療分子。“在癌症領域,計算生物學已經帶來了大量洞見,” Alice Zhang說道:“但大腦領域要落後10年。”在Verge Genomics,研究人員們正在挖掘和疾病有關的基因調控網絡,尋找潛在的關鍵基因,以及有可能影響這些基因活性的分子。在“漸凍人症”的模型裡,Verge Genomics的7款分子已能在體外實驗中減緩患者的細胞死亡。

Niki Bayat,32歲,AesculaTech

祝賀!10位生物醫藥新星入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人”榜單

“她發明的材料能封閉眼球創傷,進行治療。”——《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Niki Bayat的父親患有青光眼,卻因為身體原因無法進行眼部手術,這個家庭原因深深地影響到了她。這名年輕的女性以全伊朗第8名的成績考上了大學,學習化學工程專業。隨後,她前往美國深造,想要通過化學工程技術,修復眼睛的創傷。她開發出了一種具有生物兼容性的水凝膠,這種材料就像“強力膠”一樣,能將敏感的眼部組織“粘合”在一起,對傷口進行快速處理,避免眼部傷病的進一步惡化。這種材料能為患者爭取到寶貴的時間。當他們被送至醫院,醫生只要用生理鹽水沖洗,就可以洗脫這種凝膠,從而對傷口進行縫合。她同樣設計了一種能夠釋放青光眼治療分子的材料,用於青光眼的治療。這正是她最初的夢想。

Marzyeh Ghassemi,33歲,多倫多大學

祝賀!10位生物醫藥新星入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人”榜單

“她使用人工智能,整理亂麻般的醫療數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Marzyeh Ghassemi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與醫院有過合作,她意識到醫療體系的一大問題在於信息過載。因此,她設計了一款人工智能程序,試圖從雜亂無章的醫療數據中找到洞見,預測患者的健康。這並不是容易的事。要知道,醫療數據並沒有被很好的結構化,而且不同醫生對於診斷和治療方案,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些都增加了人工智能程序的開發難度。而Marzyeh Ghassemi的團隊克服了這些挑戰,並取得了積極的初步成果。如今,他們已經能準確地預測患者的住院時間,或是死亡幾率。將來,Marzyeh Ghassemi計劃在當地的醫院進一步測試她的算法。

Adam Marblestone,31歲,Kernel

祝賀!10位生物醫藥新星入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人”榜單

“他的書介紹瞭如何記錄大腦中的每一個神經元。”——《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Adam Marblestone有一個瘋狂的想法,他想要讓大腦變得“機器可讀”。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使用小鼠大腦模型,攻克了一個技術難關,使我們能夠同時對大腦所有神經元的活動進行記錄。如今,Adam Marblestone加入了Kernel公司,出任首席戰略官。這家新銳公司目前已經獲得了1億美元的投資,計劃創造一個人類的神經界面。這不但能幫助我們理解和治療神經疾病,有朝一日甚至可能讓我們將大腦與機器融合。

Minmin Yen,29歲,PhagePro

祝賀!10位生物醫藥新星入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人”榜單

“霍亂疫苗有時不管用,她帶來了更好的解決方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在全球,霍亂影響到了數百萬人的健康。不幸的是,這些患者往往集中於最貧困的地區,他們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目前,最常用的霍亂治療手段是抗生素,但一方面來說,這容易產生耐藥性。另一方面,抗生素也會破壞正常的腸道菌群。《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指出,Minmin Yen的團隊有望帶來一種全新的治療方案:噬菌體。這些病毒能特異性地靶向細菌,進行快速殺傷。這一點是需要數週起效的疫苗所不能比擬的。Minmin Yen也創立了一家名為PhagePro的公司,期望能將她的設想推向實際應用。

Nabiha Saklayen,28歲,Cellino Biotech

祝賀!10位生物醫藥新星入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人”榜單

“她用低成本的激光對基因進行編輯。”——《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基因療法有望對多種遺傳病進行治療。儘管在理論上聽起來簡單,但基因療法的成功,卻需要攻克許多技術上的瓶頸,其中就包括如何將基因編輯工具送入到細胞內。目前,常用的基因療法載體是病毒,但這可能帶來潛在的副作用。而Nabiha Saklayen團隊開發的技術則使用一種特殊的低成本激光作為替代。這款激光能同時對大量細胞生效,使得臨床規模的快速基因編輯成為可能。之前,許多使用激光的科學家認為只有強力激光才能取得這一成效,而這類激光的成本高昂。Nabiha Saklayen則表明,低成本的激光對細胞同樣有效。

Humsa Venkatesh,32歲,斯坦福大學

祝賀!10位生物醫藥新星入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人”榜單

“她發現了癌症生長的奧秘,並有望帶來全新類型的藥物。”——《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Humsa Venkatesh的叔叔曾罹患腎癌。儘管在印度和美國都尋求了大量治療,但他所面臨的療法有限,只能接受標準的化療與放療。這些療法並不管用,她的叔叔確診後不到兩年就離開了人世。這也讓Humsa Venkatesh意識到,目前我們對腫瘤生長機制的理解有多麼不足。在隨後的研究過程中,她揭示了癌症如何通過劫持神經網絡的活性,來為自己的生長提供能量。“神經系統的信號輸入,指導了腫瘤的生長,”她說道:“這些研究結果能帶來針對腫瘤細胞的療法。” Humsa Venkatesh期望,她能夠找到某種新藥,去阻礙腫瘤對神經系統的利用,從而控制腫瘤生長。

我們再次祝賀這些青年才俊入選“35 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也期待這些明日之星能為我們帶來更多創新生物醫學技術,造福人類。正如《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所言,這些年輕人,為我們指明瞭未來的方向。

[1] 35 Innovators Under 35 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