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印象實控人增持完畢,「地產+文化」的轉型之路依舊艱難

近日,三湘印象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黃輝的增持計劃已如期履行完畢

自2017年12月14日開始,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對公司價值的合理判斷,黃輝通過集中競價方式累計增持5006543股,佔公司總股本 0.3623%。該次增持後,黃輝持公司174408302股,佔公司總股本12.6223%。

同時,該公告表示,黃輝不排除未來六個月繼續增持的可能性。

實際控制人增持的動作,正如公告中所述,顯示出其對公司目前價值和未來潛力的認可。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家老牌房企,三湘印象近年來頻頻佈局文旅產業,謀求向“地產+文化”雙主業發展轉型。

不過,雖然黃輝對於公司未來的發展顯得信心滿滿,但其在文旅行業的發展並不順利。

三湘印象實控人增持完畢,“地產+文化”的轉型之路依舊艱難

謀求轉型

截至2015年底,彼時主營業務還僅為地產(房地產銷售、房屋租賃、建築施工分別佔該年營收70.59%、6.67%、16.1%)的三湘印象深耕上海及北京兩大區域,報告期內實現銷售面積13.11萬平方米,銷售金額37.2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7%和134%。

但值得注意的是,因財務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分別增長93.89%、54.16%和29.73%)等成本的增加,2015年三湘印象扣非後淨利潤虧損2.48億元。

三湘印象的業績在2014年也出現了下滑,報告期內營收和扣非後淨利潤分別下滑54.24%和91.62%。

業績的持續下滑,促使三湘印象開始謀求轉型。

在2015年年報中,三湘印象稱,由於考慮到房地產已進入標準的紅海模式,趨勢性機會減少,結構性機會仍然存在,跨界融合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常態,故公司主動實施新的產業佈局,進軍文化產業。

隨後,公司成功併購了文化演藝公司觀印象,公司名稱也由“三湘股份”更改至“三湘印象”。

牽手張藝謀進軍文旅

值得一提的是,觀印象是一家“來頭不小”的公司。公開資料顯示,觀印象是由IDG 資本聯手張藝謀、王潮歌、樊躍三位中國著名導演設立。

三湘印象實控人增持完畢,“地產+文化”的轉型之路依舊艱難

據悉,“出生名門”的觀印象目前已經打造出“最憶”、“印象”、“又見” 和“歸來”四大文旅演藝品牌。

“伴隨消費升級,大眾精神層面的需求也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因此文化產業方面的營收提高也很顯著。”某產業投資總助對記者表示。

在業內人士看來,文藝演藝行業毛利高,利潤可觀,具備長期成長性。然而,該總助也指出,目前“現場買票入場”的收費方式比重在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分銷渠道,比如像旅行社及互聯網。由於結算各有不同,有些賬期會比較長,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企業現金流。此外,很多實景演出和旅行團合作,故其營收將按各自協議分成。

“輕資產是把雙刃劍,近年來,上市公司文化資產的商譽減值問題較為突出,所以這類公司會傾向於有實體資產的公司,比如場館、熒屏、院線等。”該總助坦言。

不過,2017年年報顯示,觀印象自2016年5月收購完成以來並無出現商譽減值現象,期末商譽餘額依舊為12.51億元。

據年報披露,觀印象當前有6個項目正在製作中,預計公演時間在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之間。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與張藝謀這樣的大導演進行合作,文化演藝的效益可持續性還具有一定風險。此前,同頂張藝謀團隊光環的“印象海南島”和“印象普陀”被媒體爆出連年虧損。

事實上,觀印象過去兩年的業績表現並沒有達到預期,2016年和2017年均未完成業績承諾。此外,觀印象的間接持股公司,即《印象劉三姐》運營公司桂林廣維文華旅遊文化產業有限公司,2017年發生債務危機最終破產,直接導致觀印象的長期股權投資損失4711萬元,最終影響了三湘印象的業績。

現在同類文化演藝產品很多,但是質量層次不齊。從提高文旅體驗的角度來說,該類產品是有市場需求的,但盈虧各異。舞臺演出的盈利性相對而言會薄弱一些,因為場地一般不固定,成本只能從未來輪迴巡演中得以覆蓋。實景演出的技術和製作成本一般是固定的,不斷增加的只是演員和維護人員的人力成本。

不過,因為地點不佳、人流量不大、創新度不夠等問題,實景演出不被觀眾買單的情況也是存在的。” 一位戲劇工作者對記者表示。

雙主業發展步履維艱

在轉型期間,三湘印象曾強調,在公司注入文化產業後,將注重在地產開發中植入文化元素,實現從“宜居”到“雅居”的升級,力爭成為“地產界中最懂文化的開發企業”

此外,三湘印象表示,未來將適時地增加觀印象文藝演出項目所在城市的土地儲備。

“從輕資產、類項目制的經營模式向重資產投入為切入點”,“打造複合業態文化旅遊目的地的經營模式”,三湘印象如是描繪其未來的發展藍圖。

記者就如何具體實現上述目標、發揮“地產+文化”的協同效益等問題採訪三湘印象證券部相關負責人,但截至發稿,尚未回覆。

雖未得到答案,但記者查閱到,三湘印象董秘曾對其投資者表示,公司的文旅拓展團隊已先後赴上海、貴州、重慶、四川、江蘇等地,尋找優質合作機會,與若干地區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同時,公司將打造以特色文旅地產為有效支撐的文化旅遊目的地。

“文旅地產要求企業具備較好的產業資源整合、抗風險和跨週期能力。”一位負責某文旅小鎮的人士表示。

該人士直言,在開發運營方面,文旅地產對房企要求會更高。一方面,房企拿地難,因為旅遊知名度高的景區土地價格或較貴且稀缺;另一方面,文旅地產包含著整個區域的長期開發運營,對於追求快速回籠資金的房企來說,這意味著大筆資金的投入和沉澱。

業內人士認為,“地產+文化”雙主業相輔相成的發展模式是一個新興概念,還需時間打磨。新模式探索步履維艱的直觀體現,便是三湘印象營收和淨利潤的下滑。

2017年,三湘印象實現營收24.74億元,同比減少63.1%;同期扣非後淨利潤為2.34億元,同比減少65.65%。其中,文化演藝的營收為3.49億元,利潤為2.19億元;房地產銷售業務的營收為19.46億元,利潤為6.08億元。

具體來看,2017年,三湘印象的在售項目有5個,且集中在上海地區。其中,4個項目剩餘可售面積不多,但2016年就已完成的“三湘海尚雲邸”(崇明)去化緩慢,2017年僅實現預售面積2.21萬平方米,報告期末剩餘可售面積14.69萬平方米。

2018年第一季度,三湘印象營收為1.74億元,同比減少72.35%,扣非後淨利潤虧損7988.6萬元,同比減少196.57%。對此,三湘印象解釋稱,主要因本期項目交房減少導致相應結轉收入同比減少。

對於三湘印象的發展模式,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文化地產項目應該關注項目之間的協調和互動,增強黏性,實現連鎖經營。如果只是簡單地進行部分項目的展覽、部分當地旅遊文化特色的挖掘,那麼便會孤立文化項目和房產項目,無法產生協同效益。

“以宋城演藝為例,其針對部分文旅資源豐富的區域,進行一城一文化一項目的打造模式,形成了較好的品牌效應,有助於形成消費需求‘念念不忘’的效果。口碑做大後,在相關地產開發方面自然就有優勢,地方政府也願意積極給予配合。”嚴躍進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