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愛民:從職業選擇尋找價值點

4月8日,顏愛民接受大漢國際工匠院採訪,談工匠精神、職業教育、分工協作,以及大漢國際工匠院。

“中國要想在現代文明或者說信息經濟時代取得世界優勢,非常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精神來支撐,必須在全民族構建起工匠精神,培養出大量的優質工匠。

“我們國家由於農耕文化的影響,更多地受到了‘學而優則仕’(的影響),所以大家都拼命往上讀,都去讀博士,然後讀了博士,又不幹博士該乾的事,這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世界500強的大企業裡面,一些老闆的小孩,都有很高的學歷。他可能根本就不想去(做企業),他喜歡烤麵包,那麼他就去學著好好把麵包烤好,他也很快樂。每個人只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就為社會做出了貢獻,你就會得到社會的認同,你就會得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就是美好的人生。

“幫助這些孩子找到自己的信心,然後找到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興趣,只有有興趣才能成為真正的、好的工匠。工匠精神在中國是非常應時應事的一件事,這也是我很支持大漢搞工匠院的原因。”

從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到信息文明的工匠精神

大漢國際工匠院:您是研究人力資源的專家,請您專業角度為我們解讀今天所倡導的工匠精神?

顏愛民:“工匠精神”,外面說的很熱,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是這樣理解的:工業文明其實是講究精細的分工,很精密的協作,最後形成緊密的合作關係的一個體系。從農工文明到工業文明,最大特點是所有東西都是專業化,很專業、很精細、很精準,再形成一個組合體系。應該說,(工業時代)是我們現在知道的人類歷史上效率最高的時代。而這個時代在精神層面上,非常精細、非常敬業、非常精準的工作精神,就是所謂的工匠精神。

這個“工匠精神”,用的是過去農耕文明的一個術語,但是所表達的是現在社會的一種需求。

在農耕文明,在我們的術語裡面,因為那個時候大多數人是面向黃土背朝天。比如說我們的農耕文明裡面,大家是做的是一種自然生產,它是粗放式的,但是有一少部分人脫離土地,然後開始做工藝這一塊,或者工匠這一塊。而這一塊

他們一代一代的以家庭作為傳承的載體,慢慢傳承,所以越做越精細。因為精細和精密,最後成為他們唯一的生存法則和競爭力所在。所以現在我們用的是工匠精神,實際上是指的很精細、很專業的工作態度。

大漢國際工匠院:您說到了工業文明的工匠精神是對農業文明的繼承。在信息文明、互聯網+這種背景下,各行各業升級換代,您對工匠精神如何去賦予新的意義?

顏愛民: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正好是我要講的一個問題。其實我在英國的時候,曾經跟劍橋大學一個搞市場的教授探討過這個問題。為什麼近代的工業文明不是在中國這樣非常古老的經濟和科技高度發達的社會中誕生,而是在英國誕生。我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因為英國它是一個海洋文明的特質,它是靠船保、運輸,而作為船舶的製造、航行,它需要非常精細、非常精準、非常現代的一些東西,它催生了現代工業文明。那麼

工業文明我們講的工匠精神,實際上是比農耕文明更精細、更普遍。農耕文明的工匠精神,就是說大面積的農業粗放式的裡面,突然發現有幾個做得很精緻的,所以工匠精神秉承一個“凸顯物”。而在工業文明的

時候,則是大家必備的,是一個基礎的生存法則。

到了信息時代,你剛剛提到的互聯網+,在過去曾經有人把它叫做知識經濟時代,Knowledge Economics Age,但是現在更多的是把它叫做信息經濟。到了信息時代的時候,實際上我們也在思考,它實際上是現代的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把人從工業文明裡分割的市場協作,到依靠現代技術,在

信息層面更緊密的協作。這裡面有個概念,我想從專業角度稍微說明一下,我們有人把這個時代劃出來。曾經有一個劃分叫做“後工業化時代”。後工業化時代實際上和信息時代是很相近的一個概念。之所以叫後工業,也就是說它工業更精細了。其實這個時候

專業的分工越來越細,就像一個肝臟,在醫學裡面,有非常多的專家從上百個學科在研究他;買一個東西,大家都很精細的去分工,然後慢慢的信息技術又倒過來,把這些東西再聯通起來。所以這個時候我個人理解

的工匠精神,實際上是更精、更專、更職業,然後達到了社會的一種普遍價值觀念。

天人合一、心專於事、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活水源頭

大漢國際工匠院:您對人力資源、國學都頗有研究,您認為怎樣在全社會培養和挖掘工匠精神,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

顏愛民:我作為國內做人力資源的專業人員,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真正的價值是中國的背景。農耕文化的背景太深厚。

我們的工業文明的工業經濟發展的速度很快,我們快速地跨越了西方百多年的發展過程,直接進入到信息時代。實際上在這個時候我們還有太多的農耕文化的比較粗放的、不精準的、不精細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所以中國要想在現代文明裡面,或者說信息經濟時代裡面,能夠取得世界優勢,它非常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精神來支撐,而這個精神是我們一個大的缺失,就是我們的工匠精神沉澱不足,大家的習慣太粗放,非常需要進一步沉澱。而且說實話,我們更多的生活習慣是比較粗放的。按長沙話說:“大的桃子就可以了。”這個時候,如果想中國真正實現可持續的高水平的發展,

必須在全民族構建起工匠精神,培養出大量的優質工匠。

我之所以關注國學,是因為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關聯)。我受的是西式的教育,從本科到碩士到博士,嚴格來講,我們說的是西式教育。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咱們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西方不一樣。思維模式不一樣,行為特徵就不一樣。再去追究才發現,是因為中國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我就不得不去研究中國文化。應該說研究中國文化是我的專業工作的一個拓展和一個必須而已。所以我和那些專門搞國學的肯定相差很遠,但是我們更多的從運營層面來考慮這個問題,我提出的是國學踐行,更多的是從運營層面來考慮這個問題。

我們發現,中國文化在幫助人,因為人的行為是受他思想控制的,而思想是受文化很深影響的。所以人的行為是這樣一個特徵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中國文化實際上很強調協作,很強調和諧,很強調和自然和他人怎麼樣協調。這種思想非常好,因為它是從天人合一角度,天人合一作為他的哲學源頭。從這裡面延伸和拓展出來的。正因為這樣,它就會導致什麼呢?中國人很講究合作,而這種合作精神恰恰是現代後面的工業文明,以及現在的信息時代特別需要的。

人類是個共同體,需要協作,是一個群體性動物。咱們中國文化有很多這樣的寶貴財富,當然中國人很講究心專於事,很講究做事很精確,很講究精益求精,這些精華都可以作為現代工匠精神的活水源頭。當然,具體需要了解工匠精神和中國文化在哪些方面。因為文化作為一個土壤,工匠精神作為現代的一朵美麗的奇花,二者之間有怎樣的關聯,需要很精細的梳理,要用工匠精神來探索。

工匠精神的培育從青年學生開始

大漢國際工匠院:中職學生是未來工匠的重要來源。他們十五六歲,雖然可能學業成績弱一點,但是一群有想法、很活躍的孩子。您認為應該怎麼去培育這些孩子的工匠精神?

顏愛民:這回到一個教育問題。現在的教育有一個比較大的導向,就是單一化,都認為考上好大學才是成功。首先是考上好中學,現在據說好小學也要考,考上好中學好大學,考上好的著名的碩士,再到考上博士,(這些)才是成功的。這種模式導致社會人才單一性的發展。也許也有一些人是成功的、快樂的,但是會使大量的人為此付出不快樂的代價。因為他壓根就不適合於做這個事,但是你一定要逼著他。我們看大自然系統是多元的,有花草,有樹木,有多樣的動植物,它是個很豐富的體系,我們把它單一來取用,實際上是一個偏頗。

這些十五六歲的孩子來到了中職學校,不要讓他們以一種主流競爭失敗者的心態到這裡來,而是應該讓他們知道,這

是你人生最精彩的一個開始。應該讓他們知道,你

作為一個好的工匠,你的人生價值和作為一個著名科學家是等同的。其實我們都知道

,原子彈的設計者很偉大,航空航天飛船的設計者很偉大,但是沒有一個個工匠把它做出來,他同樣只是一個設想而已。所以,把它做出來的人同樣偉大。我們要構築這樣的理念。

作為中職學生學習培訓的平臺,你們(注:大漢國際工匠院)可能有一個很重要的難題也是一個任務,就是要

幫助這些孩子找到自己的信心,然後找到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興趣,只有興趣才能激發(他們)成為真正的好工匠。

尋找自己的價值點,創造美好生活

大漢國際工匠院

:培育成千上萬的能工巧匠是國家發展民族興旺的重要保障。在您看來,中職學生應怎麼看待自己的職業選擇?

顏愛民:教育是與我研究緊密相關的領域,甚至也可以算是我的研究領域之一。我考察過,也關注過西方的教育,嚴格意義上來講,西方教育首先一個大的特徵,它是以市場為牽引的,然後政府支持或主導的教育體系。它的整個教育,是以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來提供有效支撐的,所以這種教育體系特別符合社會的實際需求。

比如說德國、美國、英國,他們有個特點,很多的教育模式是這樣的,如果要想當學者,想幹我這種活,當教授,就讀博士;如果不想,當他讀完本科就可以了。如果你想去謀個好職業,可能你去讀一個職業學校,你的職業更好,而且他的薪酬結構也是這樣。很多職業院校畢業的,他的薪水還很高,那麼這就形成了一種符合社會(的認知),把人才進行了合理的配置。

我們國家由於農耕文化的影響,更多的受到了“學而優則仕”(的影響)。那麼你學的越多,你將來可以(有更高的成功預期)。我們已經把學歷的高低和人的社會等級、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評估系統功能,(構建了)比較大的相關。

所以大家都拼命往上讀,都去讀博士,然後讀了博士,又不幹博士該乾的事,這是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從我們專業的角度來講還不僅如此,這不僅僅是教育資源的浪費。站在我的專業角度看,這是人才的極大浪費。

可能這個人很適合做一個優秀的工匠,可偏偏讀個博士,他啥也不想幹了,最後他工匠也不做,教授也不好好做,就變成了“四不像”。這種人力資源的浪費,對社會是一個非常大的不利。

任何一個時代,我個人認為,人力資源的配置都有它的(價值)。就好像是一種自然的配件,有個原始的供給的,你沒用好,就會影響你的競爭。所以我個人認為下一階段教育的配置,從改革來講的話,應該是各取所需,適合於或者說

有志於去做研究的就去讀高學歷,有志於去從事很好的職業,以此實現人生價值的就去接受專業技能訓練。那麼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大漢工匠院是

一個非常好的探索,而且有可能激發一些新的示範效應來,這個對中國教育的改革和突破意義深遠。

培育當代工匠,實現多元價值

大漢國際工匠院:大漢國際工匠院要做的事情就是,培育出具備工匠精神的大國工匠。所以工匠院提出了一個理念:工匠精神,創造美好生活。您怎麼評價工匠院正在做的這個事情?

顏愛民:這個很好,工匠精神創造美好生活。其實在西方國家有很多世界500強的

大企業裡面,我接觸過的,有的老闆的小孩,他可能根本就不想去讀很高的學歷,他喜歡烤麵包,那麼他就去學著好好把麵包烤好,他也很快樂。

我們現在社會,工業文明到信息文明之後是一個多元的立體社會,不是過去的那種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人生的價值體現也應該是多元的、立體的。不是說我一定做個多大的官,才會對社會價值貢獻最大,這樣大家都去擠,那樣社會人力資源配置就不合理了,在立體結構上就是失衡了。

從價值層面來考慮的話,你可以有優秀的行政才能,去做官;你有優秀的學術潛力,你去做學者;你有很好的工匠能力和工匠精神,你去做一個好工匠,大家各得其所,而且

每個人只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就為社會整體做出了好的貢獻,你就會得到社會的認同,然後你就會得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這就是美好的人生。所以,工匠精神我覺得可以為社會更多的人創造價值空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很認同你們工匠院提的這個理念。

我們現在的先進技術與西方相差無幾,但是我們的精密製造確實相差很多。不是說我們想不到,是我們有很多地方做不到。做不到,它是一個系統問題。

就是現在的高精尖產品,它不是一個環節,或者大量的環節做好就夠了,是要求每一個環節都做好。這個時候不單純是技術,更多的是要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才能支撐起來。所以

從這個角度說,工匠精神在中國是非常應時應事的一件事,這也是我很支持大漢搞工匠院的原因。

在國內,我們做人力資源研究算是做得比較早的。從一個專業工作者的視角,我們很希望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大漢能做這件事,我覺得是

湖南想要從製造大省變成製造強省,否則到了這個層次就會“想到做不到。”然後

中國要想從製造大國變成製造強國,也必須要這個來支撐,所以

從地域經濟的發展、國家的振興來看,都是很好的一件事。所以我們覺得(工匠院)是大好事,我們

應該去讚歎、去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