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絲綢有哪幾種?

漢代的絲織業相當發達,有關文獻中記載的絲織物名稱就有綈、絹、素、紈、縑、紗、羅、綺、錦、繡等。

漢代絲綢有哪幾種?

綈:粗厚光滑的絲織品,多為黑色。絲線做"經",棉線做"緯"

綈,厚繒也。――《說文》

魯梁之民俗為綈。――《管子·輕重丁》

絹:未經漂染的帛,其色泛黃,經緯較疏。

《說文》“系部”雲:“絹,繒如麥鋗。《釋名·釋採帛》釋絹曰:“其絲堅厚而球也”。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絹多為粗絹,用作服裝內襯,而少量的細絹則用於製作手套、香囊及服裝的緣。

素:白色平紋絲織物,《說文》“素部”:“素,白級繒也。”

紈:經絲較密的高檔素稱作,滿城一號漢墓出土的殘素經線密度達200根/釐米,緯線密度達90根/釐米。

縑:

經絲也很細密,雖不及縱精緻,但卻十分結實。《釋名·釋採帛》指出:“縑,兼也。其絲細緻,數兼於絹。細緻不漏水也。《鹽鐵論·散不足》亦云:“紈素之價倍縑,縑之用倍紋也。”

紗、轂:均系平紋組織。紗經緯稀疏,帛面上帶有細小的孔眼,分量較輕;轂的特點是表面上起皺粒。《漢書·江充傳》顏師古注云:“紗轂,紡絲而織之,輕者為紗,皺者為轂。《釋名·釋採帛》雲:“轂,粟也。其形慼慼、視之如粟也。又謂之沙,亦取慼慼如沙也。”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禪衣身長125釐米,袖長190釐米,重量僅49克,是為漢代輕紗服裝的典範。

羅:羅是用絞經法織出來的,孔呈椒眼狀,比紗結實。

綺:綺系在平紋地上用斜紋起花,沒有小孔,其花紋多呈菱形, “不順經緯之縱橫”。

錦:是用經線起花的平紋重經組織,系用染成各種顏色的絲線織成,色彩絢麗,代表秦漢時期絲織品的最高水平,故當時流行“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的說法。

麻布:主要由大麻和竺麻的表皮纖維製成。大麻有雌雄之分,雌者稱互麻,製成的麻布較為粗硬,雄者稱為牡麻或枲(xi3)麻,製成的布較為細軟。先秦時期,麻布已成為普通百姓衣服的基本原料,“布衣” 一詞即由此而來。

葛:一種草本植物,纖維可織布,細者稱稀,粗者稱浴。產於吳越的葛布以潔白細膩而知名,有“白越”、“細葛”和“香葛”之稱。

非洲棉和亞洲棉:當時非洲棉主要在狹義上的西域即今新疆地區種植,漢代文獻稱之“白疊”或“帛疊” 。亞洲棉即木棉,當時主要在西南地區種植,漢代文獻稱“桐華布” 。大致在東漢中期之後,原產西亞地區的石棉布傳入中國,時稱“火烷布”。

毛織物:通常被視為下層百姓服裝。但在氣候寒冷的西北地區及北方遊牧民族中,因毛織品有良好的禦寒功能,故著毛織品服裝十分普遍。

本文主要來源於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中國曆代服飾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