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旱獺:啊~啊~啊~你們居然不認識我!

命名,簡單粗暴

美洲旱獺(Marmota monax),俗稱“groundhog”,是地松鼠亞科的一種齧齒類動物,它也是吃素的!

美洲旱獺:啊~啊~啊~你們居然不認識我!

仔細看看我 © National Geographic

美洲旱獺不僅有許多中文別稱,例如:藏語稱“哈拉”,蒙語稱“塔爾巴幹”;還有不同的英文名,例如:woodchuck,monax等等。您問Monax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告訴您, woodchuck在美國當地的叫法就是Mo-nax,即“挖掘機”。

挖掘機技術哪家強?北半球分佈很尋常

美洲旱獺的活動範圍相當廣泛:開闊的鄉村和林地的邊緣地帶遠離其洞穴入口,是安全可靠的活動場所。它們喜歡在低海拔的草原、北半球的高山草甸和向陽乾燥的山坡上活動、安家。所以,美國加拿大的人們會經常在田間地頭看見這些小東西。小編的朋友幾乎每天都要在加拿大的大學校園裡和它打個照面……

美洲旱獺:啊~啊~啊~你們居然不認識我!

美洲旱獺在美洲的分佈 © 維基百科

因為它們主要以草本植物的葉、莖、根及種子為食,所以,谷地和牧草繁茂的牧場裡隨處可見它們的身影。“全素齋”可真是沒有一點油水,所以它們偶爾也會吃昆蟲、蝸牛和其他小動物“打打牙祭”。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是雜食動物哦!

美洲旱獺:啊~啊~啊~你們居然不認識我!

我是吃素的 © National Geographic

只對我的大板牙感興趣可不行

美洲旱獺在人們的印象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那對“大板牙”。但是,如果大家只記得它們的板牙,那麼小編的內心是崩潰的。所以,就現在,小編一定要全方位的介紹一下美洲旱獺的大板牙,不是,體態特徵。

美洲旱獺在活動的地理範圍上來講是地松鼠亞科(Sciuridae)中最大的齧齒類動物。成年美洲旱獺身長可達20英寸,其中就包括它6英寸長的尾巴。欸,這尾巴可比松鼠的短多了,才占身長的1/4而已。

美洲旱獺:啊~啊~啊~你們居然不認識我!

矮小如鼠 © National Geographic

美洲旱獺的體重在5-12磅之間,最重可達15磅。雖然不少美洲旱獺有“超重”的嫌疑,但是減肥一事卻不必提上日程。因為,它們的體重是隨季節變化的,這涉及到其體內的循環沉積(circannual deposition)和脂肪的利用。 而且,土拔鼠的體重趨於穩定期之後的頭兩三年,它們的體重會出現穩定增長的態勢。這是正常現象,不必糾結。

現在,正式介紹為朋友們津津樂道的“大板牙“。

美洲旱獺:啊~啊~啊~你們居然不認識我!

血腥門齒四隻 © The House of Dentist

美洲旱獺的有四隻門齒(異齒型哺乳類動物的第一類牙齒),每隻門齒平均每個星期增長1/16‘’。這麼快的增長速度,不磨牙這嘴還閉的上麼。欸,您說這不是巧了麼,只要土拔鼠每個星期堅持使用門齒,優雅的“閉嘴”還是有可能的。

誰說我們只會打洞的?

北美旱獺是防禦性較強的動物,它們要麼積極的覓食、要麼警惕地觀望。因此,我們經常能看到前爪抬起、直立在洞外的美洲旱獺劍拔弩張的凝視著潛在的入侵者。處於高度警覺狀態的美洲旱獺也和草原犬鼠一樣,通過發出高音口哨聲以警告領地外蠢蠢欲動的入侵者。

如果預感到潛在的威脅要“變現”,它們便從活動區域退回至洞穴入口處;如果洞穴遭到了侵犯,那麼堅持不懈的反抗和防禦就必不可少了,前面的兩隻門齒和厚實的前爪都得用上。

和相親相愛的草原犬鼠完全不同,美洲旱獺的社會性較差

,競爭意識和攻擊性較強。即便是在同一族群內,它們日程上總會安排“面對面發生衝突”這項活動,這涉及到它們能否在領地內確立支配地位。

或許真的是因為美洲旱獺之間的社會容忍度(social tolerance)較低,動物學家們對美洲旱獺的觀測和野外研究難以開展。根據W.J. Schoonmaker的反饋,每次遇到前來觀測的動物學家,美洲旱獺們要麼在洞口“暗中觀察”,要麼直接躲進地洞屏氣凝神,就是不出來。在一次難得的野外觀測中,David P. Barash 目擊到兩隻美洲旱獺身體呈治理狀態併產生持續性肢體接觸的過程。他猜測,這種直立的行為不過是美洲旱獺“行為表演”(behavioral repertory)中的一部分而已。畢竟,美洲旱獺群體中存在的較低的社會容忍度導致了對物理空間(physical spacing)有更大的需求(就是說,你們最好離我遠點……)。

誒呀,聽小編這麼一講,您是不是對美洲旱獺有看法了?有就對了……它們不僅喜歡在地上打來打去的,還下水亂撲騰,更有甚者敢上樹折騰。這些活動可不是用來休閒的,而是用來躲避捕食者、考察領地周邊敵情的。分明是戒備心在“作祟”……

獨居、室內設計和冬眠專享

性格如此獨立的美洲旱獺怎麼可能“群居”呢!絕大部分的美洲旱獺“獨居”,只有少數美洲旱獺“同居”。它們的地洞打的真的不錯,空間利用合理且功能完備。

為了滿足自己日常生活的諸多需求,美洲旱獺為自己建造了功能不一的小屋(chamber)。

美洲旱獺:啊~啊~啊~你們居然不認識我!

起居室、廁所和走廊 © Google

進入洞穴的大門有兩處:一處是主要的入口,另一處則是“聲東擊西”的監測洞。走廊(side galleries/tunnels)連接洞口和不同房間,我們沿著走廊移步換景進入室內看看:

起居室(nest chamber),是美洲旱獺平時休息所用,一般位於地下20英寸-3英尺不等的地方。排洩室(excrement chamber),就是廁所啦。冬眠專用室是專門為美洲旱獺的冬眠設計的,在這間小屋裡,它們會沉睡至少三個月,在此期間它們將平日裡胡吃海塞儲存下的脂肪消耗殆盡,心臟的跳動頻率驟降。

這些小屋(chamber)是為了滿足美洲旱獺日常休息、冬眠、排洩“便便”、養育後代、躲避敵人和極端天氣這幾個需求而專門設計的。

為了建造宜居環境,美洲旱獺真的是累死累活的勞動。W. J. Schoonmaker曾發掘了11處美洲旱獺的小窩,如果不將走廊的長度計算在內,那麼11處窩點中最長的地洞可達24英尺,11處洞穴平均縱深可達14英尺。根據 W. H. Fisher 的野外調查顯示,他發掘的9處美洲旱獺窩點中,洞穴最深處距地面距離可達49英尺。如果將走廊的長度也計算在內的話,縱深約為48英尺。想想吧,美洲旱獺得往外刨多少土啊。嗯,剛好有數據可以看:W. J. Schoonmaker計算了從一處長24英尺外加兩處走廊的窩點移出的土壤——共計240磅。而他發掘的11處窩點共計移出土壤384磅。“超級工程”也不過如是……

洞打的再好,也有人討厭它

美洲旱獺的地洞打的是不錯,但錯綜複雜的走廊和過長的縱深對農業和地上建築構成了威脅。它們建造的地洞有平均長達14米長的走廊,地下縱深在1.5米及以上,這會損害農業基礎設施、破壞建築地基的穩定性

不僅如此,為了不讓捕食者在洞口處躲藏,美洲旱獺會清除洞穴入口附近的所有植物。被清理乾淨的土地不復往日繁茂,雜草蔓生。但是,牧場上的牲畜們不吃雜草欸……於是乎,草場的質量急劇下降。至於美洲旱獺打洞翻出的泥土……有時能形成10平方米的大土堆,引起水土流失,導致草原沙漠化

它們不光吃灌木和植物的莖葉,還吃種子和優質牧草。這下,不光牧民伯伯討厭它們,農民伯伯也不待見它們了,除去“害鼠”,還草於牲畜、還種於農田,勢在必行。

更令人悲痛的是,旱獺這種動物的皮毛本身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旱獺肉和脂肪具有藥用價值。因此,

人類的捕殺在所難免。

幸好,美國威斯康辛州和伊利諾伊州都已經採取了保護措施,禁止濫殺美洲旱獺。目前,其種群數量依然保持穩定。

今天的科普,我們聊了最靠近“土拔鼠”的美洲旱獺,知道了它們性情乖戾的一面,也瞭解了它們作為“室內建築設計師”所取得的“成就”。雖然它們對農田和牧場的維護有一定的危害,但不濫殺不肆意捕殺是我們應當秉持的原則。

好啦,對土拔鼠的介紹到此就徹底結束了,知道土拔鼠是誰了吧?再劃一遍重點:草原犬鼠和美洲旱獺放在一塊都可以叫土拔鼠,但是門齒特別大的土拔鼠是美洲旱獺!

- END -

維基百科

中國科學院

National Geographic

如果你愛自然、愛科學、愛分享,

請關注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TNC官方微博:@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