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文斗苗寨,體會別樣的靜謐幽雅

說起黔東南古村,總是帶著一些神秘的特質。

而坐落於錦屏縣西部的文鬥苗寨也恰是如此。

清水江畔,鳳尾山腰。一面靠山,三面環水。

走進文鬥苗寨,體會別樣的靜謐幽雅

錦屏縣河口鄉文鬥村,一個有著600多年曆史的古老苗寨。2015年6月,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鬥,如同一罈陳年佳釀,徜徉其間,令人不飲自醉。文鬥村分上、下兩寨,300多幢木結構的舊式吊腳樓順山而建,綿延了九嶺十衝,氣勢恢宏。

這裡有千年銀杏、紅豆杉,這裡有獨特厚重的錦屏文書,還有歷經數百年的碑刻文化等等,猶如一塊強有力的“磁石”吸引著專家、學者慕名前往,考察探秘。

走進文鬥苗寨,體會別樣的靜謐幽雅

△文鬥古寨門旁邊的“六禁碑”立於乾隆三十八年仲冬月

文鬥村是一個苗族村寨,村民自古以來就有很強的生態保護意識。在寨門的諸多石碑中,有一塊立於乾隆三十八年的《六禁碑》,字跡雖已模糊,6條禁令卻把村裡古代樸素的生態意識說得淋漓盡致:

“禁不俱(拘)遠近杉木,吾等(依)靠,不許大人小孩砍削,如違罰艮(銀)十兩。”“禁四至油山,不許亂伐亂撿,如違罰銀五兩……”

據統計,文鬥村內巨大蒼翠的古樹有600多株,樹種有30多個,小樹更是數不勝數,散落在九衝十一嶺。有古樹便有人家,有人家必有古樹。

這裡有山皆綠,有水皆清。數百年來,文鬥人以愛山、親水、護樹的情懷,崇尚自然、親近自然,以山裡人的特有智慧與草木對話,代代傳承著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的環保理念,森林覆蓋率在95%以上。

村寨南北各有古楓樹林一片,下寨北還有古銀杏林和古紅豆杉林,給整個村寨以古木森森之感。因而文鬥村被譽為“中國民族環保第一村”。

走進文鬥苗寨,體會別樣的靜謐幽雅

文鬥苗寨原名“文堵”,清順治年間改為文鬥。村寨歷史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那時村寨的先民從江南搬遷至這裡,明代中期此處已經形成村落。

寨中居民以龍姓最先,姜姓隨後,後者成為文鬥最大姓氏。寨內保存有數萬件古契約文書,上百塊古代碑刻石雕,以及十餘幢古雕木樓,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積澱的苗族村寨。

走進文鬥苗寨,體會別樣的靜謐幽雅

△這裡古樹成蔭,時光靜好

現有400多戶2000多人口,均系苗族,百分之七十為姜姓,居住的全是木質吊腳樓,從文鬥河邊村舉目仰望,兩條青石板路猶如二條青龍蜿蜒順坡登寨頭。

這裡有參天的古樹,古樸雄偉的寨門。數不清的大小碑刻,修築考察的墳塋,數十座規模恢宏的宅基及大宅院的殘壁和清代古戰場防禦工事石牆、哨卡還依稀可見。

走進文鬥苗寨,體會別樣的靜謐幽雅

△從文鬥村徵集到縣檔案館的錦屏文書

文鬥苗寨是一個有著悠久環保歷史的苗寨,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村內幾乎所有老百姓家中都珍藏有清代林業契約,約有3萬件,是我國乃至世界現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統、最集中的林契文書,成為我國繼故宮博物院的清代文獻和安徽“徽州艾書”之後的第三大珍貴歷史文獻。

文鬥有著悠久的歌舞文化。歌分別有酒令歌、伴嫁歌、情歌、敘事歌等幾大類。唱腔有河邊腔、高坡腔。現在,由於漢文化的介入較早,加之外出廣東等地打工,會唱苗歌、跳蘆笙舞的也只有少數部分人了。

走進文鬥苗寨,體會別樣的靜謐幽雅

文鬥苗寨是在氏族領袖的領導人自行自治,文鬥進行自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是契約。契約以林業契約為主,又可分為買賣山林田土、租佃山場、借貸錢糧、交換物品、析分家產,除此在婚姻交友等到活動交往無不簽訂契約文書;村寨的社會秩序,家庭及人們的行為規範也都是通過契約形式來管理和約束。

走進文鬥苗寨,體會別樣的靜謐幽雅

著名的有乾隆三十八年(1774)為禁姑舅強制婚姻、藉婚姻索取財等陋俗,乾隆三十八年文斗六房共同訂立了禁瘟病豬牛進寨合約。契約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人們對契約無不視為珍寶收藏,幾乎家家戶戶都有。

走進文鬥苗寨,體會別樣的靜謐幽雅

△文鬥村村民姜廷慶曬文書

可惜大多數在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中被燒燬,至今保留下來的只是少數。這些文書是研究明清時期當地及湖南與貴州社會經濟歷史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文鬥還有太多美不勝收的景色:高峽出平湖,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樹木蔥蘢,景緻更上一層樓。

走進文鬥苗寨,體會別樣的靜謐幽雅

在村裡上上下下,彷彿一會兒在深山老林裡探險,一會兒就到了雲端穿行,可謂其樂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