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引領」走出大山的領路人——記古浪縣委書記李萬岳

仲夏時節,走進古浪縣黃花灘移民區,一排排新居整齊林立,一條條道路乾淨整潔,一座座大棚鱗次櫛比,一片片林木綠蔭蔥鬱,6萬多南部山區貧困群眾走出大山,在這裡安居樂業。建養殖暖棚、種大棚蔬菜、栽經濟林木……各種富民產業發展如火如荼,處處湧動著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滾滾熱潮。

這些令人欣喜的變化離不開一位心繫群眾、苦幹實幹的“當家人”——古浪縣委書記李萬嶽。

古浪縣是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甘肅58個貧困縣之一,也是全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尤其是南部山區山大溝深,農業基礎條件薄弱,7個鄉鎮地處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邊緣,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任務艱鉅。

曾居住在橫樑鄉橫樑村的王維金說:“在山區靠天吃飯,遇到天旱一年下來連口糧都不夠。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上學看病十分不方便。”

“那一天雨很大,李書記沾著兩腳泥,一步一滑地挨家挨戶瞭解生產生活情況。”當看到他家家徒四壁,聽到一家5口人全靠低保維持生計後,李萬嶽告訴他“樹挪死,人挪活,要想脫貧先要搬下山”。

李萬嶽後來成了他的幫扶責任人。王維金於2017年搬遷到了西靖鎮惠民新村,住上了新房,學習掌握了日光溫室種植技術,並在家門口務工,每個月都有穩定的收入。

為徹底解決南部山區群眾行路難、飲水難、就醫難、上學難、就業難、增收難的問題,古浪縣先後在黃花灘移民區開工建設12個移民點和綠洲小城鎮;在山區水川河谷區,實行行政村內就近集中安置;對無搬遷能力的低保戶、特困人群實行政策兜底,提供安置住房。堅持移民住宅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同步配套,確保移民群眾能夠搬得下、留得住、過得好。

截至2017年底,全縣累計搬遷1.47萬戶6.24萬人,併力爭今年實現南部山區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群眾應搬盡搬。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靠什麼?對此李萬嶽有清醒地認識。只有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富民產業,才能真正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

近年來,古浪縣把富民產業培育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和關鍵舉措,組建成立縣扶貧產業開發有限公司,下設農業、林業、新興產業3個子公司,帶動貧困戶大力培育牛、羊、菜、果、薯、藥等農業特色產業。目前,已在移民區新建日光溫室4000座、養殖暖棚1.77萬座,羊存欄10萬多隻。

在古浪縣黃花灘移民區,有一處種羊繁育基地,至6月底,已引進種羊26106只,產羔3498只。日前,第一批1050只基礎母羊向移民搬遷貧困戶投放,標誌著古浪“羊銀行”產業扶貧工作正式運營。

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古浪縣用精細精確精微的“繡花”功夫紮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2017年底,全縣貧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4.23萬人下降到3.6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9.86%下降到10.47%。

用真情凝聚人心,用實幹詮釋擔當。李萬嶽常年奔波在脫貧攻堅一線,貧困村的村頭巷尾是他的辦公室,鄉親們的院落炕頭是他的辦公桌,田間地頭經常看到他風塵僕僕的身影。他和縣委一班人下定決心,要全力以赴帶領群眾拔掉“窮根”,堅決打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面對繁重的任務,李萬嶽充滿信心:“不管走多遠、有多累,只要群眾能脫貧,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