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酒香也怕巷子深」?

若干年前,去電信營業廳辦業務的時候,營業員自嘲道「以前我們電信從來不在電視上打廣告,現在不行了,不打不行。」

我問他是不是覆蓋率降低了,他回答本地區電信業績還是第一。

「那是為何?」

「業務量下滑,再不打廣告,我們就要被移動聯通超越了,到時候飯碗都沒了...」

為什麼「酒香也怕巷子深」?

從今年的上半年上市公司廣告宣傳費用上,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發現排名前列的都是首屈一指的大公司,有不少企業不惜將遠超利潤的金額支付給各個媒介渠道(例如健康元,蘇寧,光明,麗珠),尤其是有“國酒”之稱的茅臺,廣告費用也有12億,同比增加300%多。

為什麼「酒香也怕巷子深」?

為什麼「酒香也怕巷子深」?

有人認為那些不惜花血本做廣告宣傳的企業,在他們自己的行業中並不屬於龍頭,所以他們要花更多的錢與競爭對手搶奪市場份額。

審視上述名單,似乎言之有理,那為何被尊為“國酒”的貴州茅臺,也不惜大筆“揮霍”鉅額廣告費呢,莫非酒香也怕巷子深

有分析師認為榜上靠前的部分行業「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較大,提升業績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大範圍、高頻度的廣告轟炸」。

這麼說也沒錯。同行業的對手之間產品差別不大,在產品性能無法大幅超過對手的時候,無疑廣告轟炸是一個碾壓對手的有效辦法。

那麼如同茅臺這樣擁有巨大品牌壁壘以及深入人心的聲譽的企業,也要花費如此鉅額的廣告費用是否有必要呢?

並且除了這些生產企業自身的處境以及超越對手的需要,是否還有其他理由來支持這些行為?

我們消費者自身是不是也出現了一些變化?

信息源過剩

十多年前,消費者瞭解信息的渠道還是十分有限的,基本來源於傳統媒介(電視、廣播、廣告牌、口口相傳等)。這些渠道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和今天的新媒體無法相提並論,尤其是在網絡建設更加即時化、更加便攜化的背景下。

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很有可能消費者對其他省市的產品瞭如指掌,而對本地的同類產品一無所知。這恐怕是堅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企業們所不希望看到的。

注意力被稀釋

由於信息源過於豐富,信息量巨大,相對於消費者有限的注意力而言,即使具有一定聲望的產品,也會在其他產品一波接一波的輪番轟炸下被遺忘,這就是所謂的注意力稀釋效應。

所以這就迫使那些暫時領先的企業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刷新消費者的注意力。

品牌嗜好淡化

“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另一個解讀是,相對於消費者而言,如果沒有特殊的癖好或需求,他們可以選擇的選項是要比以前更豐富的。對於生產企業而言,這會促進他們更樂意將自己的產品呈現給消費者。

其實消費者品牌嗜好淡化的現象,得益於國家對產品品質加強監管;而消費者對於固定品牌的“不忠”表現,會反過來促進企業們花大氣力打造產品,提高產品質量,這也是打造中國品牌的正確之路。

品牌壁壘仍然存在

還是拿白酒為例,你可能不去山東不會知道一品景芝,不去江蘇不會知道洋河集團,不去湖北不會知道白雲邊。

那是不是說當地這些白酒領頭企業就可以躺賺,就可以不必花氣力來宣傳呢?

這倒不盡然,從長遠的經濟發展來看,隨著物流相關行業的愈發成熟,隨著商業模式的愈加多樣化,隨著資本市場流動性愈發改善,國內的企業們必將會面對越來越多的來自本地,國內和國外的其他同行或跨行業對手的挑戰。如果企業家固守自封,被淘汰只會是時間問題。

沒有一顆進軍全國,進軍全球的心,市場也會終究不肯為之留下一處容身之地。只有立足於產品,攜手各路宣傳媒介,才能在千軍萬馬的競爭對手之中拼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