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陽警語」吳義平:在《梁家河》這本書里汲取精神力量

「豐陽警語」吳義平:在《梁家河》這本書裡汲取精神力量

「豐陽警語」吳義平:在《梁家河》這本書裡汲取精神力量

《梁家河》,一本介紹習近平知青生活的書。

當讀到習近平“淚別梁家河”時,我的眼睛溼潤了。鄉親們送別習近平的場景感動了總書記,也感動了我。

總書記的感動,來源於梁家河的土地和人民。他,從一個15歲的迷惘少年,滿懷憧憬來到了梁家河,是梁家河的人民接納了他,是陝北的五穀雜糧養育了他。他由迷惘、彷徨,變得堅定、自信。“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送別的群眾的感情是真摯的。因為這個15歲就來到梁家河,在梁家河當了7年知青的習近平,已經實實在在成為了一個陝北娃。他就像一個地地道道的陝北農民,就像一個陝北人民的親兒子一樣。他變得質樸,貼心,讓人難以割捨。有了他當大隊黨支部書記,梁家河就有了帶頭人,梁家河就會有好的變化,梁家河就有希望。這樣的人,人們怎會捨得讓他走呢?

「豐陽警語」吳義平:在《梁家河》這本書裡汲取精神力量

其實,習近平也難以割捨這片土地,難以割捨這些樸實的與他朝夕相處了7年的人民。是陝北這片黃土地,讓習近平鳳凰涅盤,浴火重生。他,不斷的學習,錘鍊,成長。他有著遠大的抱負。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為了國家的興盛,他要幹大事,他要去上清華大學。他走了,但他把根留在了這裡。

習近平離開梁家河那年,我十歲。習近平在梁家河的生活、學習、勞動,我都有親身的體會。我也參加過生產隊的勞動,掙過一天7個工分,搞過勤工儉學,吃過1毛錢的“羊群”牌香菸,更吃過野菜,餓過肚子;自己還打過草鞋,身上也曾長過蝨子。那種缺吃少穿、缺醫少藥,大幹苦幹,綱舉目張的生活,讓人至今記憶猶新。

拿當年15至22歲的青年習近平和現在15至22歲的青年相比,差距何其大也!物質和精神生活簡直是天壤之別。習近平的7年知青生活是是埋頭苦幹、艱苦奮鬥的七年;是自強自立、磨鍊意志的7年;是追求真理、不斷上進的7年;是心繫百姓、為民造福的7年。而現在的一些青年人,有的只是自私和任性,有的只是貪圖享受,鋪張浪費,好逸惡勞,胸無大志或好高騖遠。如果現在的青年有習近平的吃苦耐勞,心懷蒼生,與人為善,知書達理,這會讓天下多少父母感到欣慰和自豪。

拜讀《梁家河》,瞭解了習近平的知青生活,給了我很多感悟。習近平從陝北人民身上學到了很多有益的東西,我們也應該從習近平身上學習很多東西。

「豐陽警語」吳義平:在《梁家河》這本書裡汲取精神力量

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熱愛學習,不斷充實提高的精神。在陝北的7年,是習近平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7年。這7年,習近平留給人們的印象就是愛看書愛學習。這7年,習近平利用一切能看書的時間看書,尋找一切能看的書學習。學習,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學識,增長了他的才能。他不但從書本上學習知識,還遠赴四川學習建沼氣池的技術,學習修建水墜壩的技術,為人民造福,而且取得了成功。在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期間,他善於發現人才,培養幹部後備人才。他在工作中善於用有特長的人,不但苦幹,還善於學習,做到苦幹加巧幹。修建沼氣池,修建墜水壩,都是習近平學習和實踐的結合,是不斷學習積累結下的豐碩成果。作為一名黨員,一名人民警察,我們也應當不斷的學習業務,學習法律,學習新技術、新技能,服務於我們的執法辦案,為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們要學習習近平埋頭苦幹,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的創業精神。習近平從一個15歲的北京知識青年,來到陝北這片貧瘠的土地,生活和工作存在巨大的落差。他迷茫過,逃離過。但是,最後他還是堅持留了下來,堅持和人民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匆匆的過客。他把自己融入到人民大眾之間,一樣的掙工分,一樣的挑土、擔糞,推車,放羊,自己縫補衣服。他幹活從不“撒奸兒”,老百姓評價習近平“能吃苦,人實在,靠得住”。他和老百姓一起修梯田,修沼氣池,打水井,修水墜壩,常常身先士卒,不怕累,不怕髒。因為他的實在,老百姓把他當自己人看,從而也獲得了老百姓的喜愛。艱苦奮鬥,改變了梁家河的面貌,艱苦奮鬥,磨鍊了習近平的意志;艱苦奮鬥讓習近平接地氣,得民心。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人民警察,我們也要向習近平同志學習,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腳踏實地的幹,擼起袖子加油幹。只有埋頭苦幹,我們才能維護穩定,才能服務人民大眾。

我們要學習習近平求真務實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勇於擔當的精神。

習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乾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事。一切為了改善群眾的生活,一切為了改善梁家河的落後面貌。特別是當他擔任梁家河大隊的黨支部書記以後,他一心為群眾幹實事,謀福祉。他為老百姓建沼氣池,修墜水壩,打甜水井。他為大隊建鐵業社、代銷店、縫紉鋪,掃盲班,極大的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很好的節約了勞動力,有效的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質。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心繫民生的好事,實事。創新和建設是有風險的。就拿修墜水壩這件事來說,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的。幹不好不但前功盡棄,還會留下安全隱患。習近平沒有退縮,他請專家論證、指導,身體力行,帶領群眾大幹苦幹,終於幹成了這件澤及後人的大好事。如今習近平帶領群眾修的這座墜水壩所造成的這片良田,依然是梁家河最好的耕地。試想,如果習近平把自己當外來人,如果他沒有為民謀福祉的公僕情懷,如果他沒有務實擔當精神,他能幹成這件事嗎?答案是肯定的。習近平可以安然的走,但是,梁家河依然落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人民警察,我們要學習習近平這種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勇於擔當的精神,善於為人民群眾辦小事,辦實事。要頑強拼搏,要敢於創業,敢於創新。要通過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來改善社會治安環境,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們要學習習近平“把一碗水端平”的處事風格,認真踐行公平公正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習近平在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後,處理大隊事務,給村民分配救濟糧時,堅持的工作原則就是公平、公正、公開,做到“把一碗水端平。”為了“把一碗水端平”,他善於調查研究,善於聽取群眾的意見。因為公平公正,沒有私心,所以他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賴支持。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人民警察,我們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持實事求是,堅持以人為本,嚴格公正文明執法,讓每一位人民群眾都能沐浴到公平主義的陽光雨露。

我們要學習習近平對黨忠誠,堅定理想信念,密切聯繫群眾的精神。習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是一個從迷惘、彷徨,不斷走向堅、自信的7年。這7年,他寫了十幾份入團申請書,十幾份入黨申請書。懷著執著的信念,崇高的信仰,他由一名共青團員變成一名中國共產黨員。他沒有因為父親的問題而“劃清界線”,喪失信仰。他用勞動磨鍊意志,用實幹昇華自我。他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踐行立黨為公的根本宗旨。他善於調查研究,善於做群眾工作。他要求黨員幹部的身上要永遠“留住泥土味”,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把自己紮根於群眾之中。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人民警察,我們要牢記入黨誓詞,牢記入警誓詞,不忘初心,努力做到立警為公,執法為民。

「豐陽警語」吳義平:在《梁家河》這本書裡汲取精神力量

通讀《梁家河》,回顧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歲月,對比梁家河的今昔變化,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讓我深深感受到,梁家河這個坐落在陝西北部的小村莊,深深包含著習近平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幹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它已經成為每個懷揣夢想、甘於奉獻的青年人的嚮往之地,更是無數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的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

“要為人民做實事!”是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

《梁家河》,一段難忘的歲月,一個真實的故事,一本青年人勵志的教科書。

這本書,不但我要多讀,我還要推薦給我的兒子讀。

文/山陽縣公安局城關派出所教導員 吳義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