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孩子之間,你站在哪邊?

昨天傍晚,我在廚房做飯,老公下樓去接女兒。兩人回來的時候,小姑娘梨花帶雨哭成了一個大花臉。

據爸爸講,是樓下的小強不肯與女兒玩過家家遊戲,她就出手打了人家,結果一扭頭髮現老爸正向自己走來,害怕會被懲罰,就“哇”地一聲哭了起來。

我趕忙蹲下身來,問女兒:“是這樣嗎?”

她點點頭,說:“可是我很生氣,真的很生氣。”

我能理解女兒,但打人總是一件不對的事情,我得想個辦法幫她解決這個問題。

问题与孩子之间,你站在哪边?

這件小事讓我想起前兩天剛剛接診的一位母親。她來諮詢室尋求幫助,是因為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總是拖拖拉拉寫不完作業。當時,這位母親非常焦躁,說話都有些語無倫次了,翻來覆去不停地抱怨:“他真是讓我煩死了!他真是讓我丟人啊……”

“等一下,他是誰?”我突然打斷她。

“啊?”這位母親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於是我又重複問了一遍:“他是誰?”

當我們被糟糕的情緒籠罩時,視角常常會變得非常狹隘。沒錯,這個孩子身上是出現了一些問題,但他還是你的兒子啊。而且,一個更廣闊意義的事實是——母親正在面對一個問題:她的孩子在學業上有困難;而她可憐的孩子卻至少面對兩個問題:他自己的學業問題,以及一個有點抓狂的母親。

问题与孩子之间,你站在哪边?

一直很討厭“問題兒童”這個說法,自打這個專業名詞問世以來,越來越多的孩子甚至老師、家長都深受其害。這個過於簡單的歸納,讓我們經常忘記——問題兒童不是問題,問題本身才是問題。

就像拿著一張左下角滴了一滴墨水的白紙問:“這是什麼?”絕大多數人都會回答“黑點”,而忘記了“白紙”的存在。

當我們認同了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問題兒童”,就容易在意識上把孩子和他正在遭遇的一些困難(也就是我們說的“問題”)混為一談。這樣的後果是:我們會忘記眼前這個“問題攜帶者”,在幾年或十幾年之前,就是窩在你懷抱中的那個你最疼愛、最關心、最捨不得傷害的小寶貝。

當我們把那些正在逃學、打架或者上網成癮的孩子歸結為“問題兒童”,就等於在孩子與自己之間劃出了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一邊是家長自己,一邊是孩子和問題。結果,家長就把由於面對問題而產生的所有憤怒、失望、怨恨、傷痛,全都一股腦兒地投射到本來就手足無措的孩子身上。

问题与孩子之间,你站在哪边?

其實我們可以有另外一個選擇。

我們可以主動把某個具體的問題,從孩子身上卸載下來,和孩子建立一個聯盟,同他一起去面對這個問題。把自己和孩子留在鴻溝的一邊,把問題擱在另一邊。家長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對抗壓力,而不是在原本的壓力之上,增加孩子的壓力。畢竟,相對於孩子,我們的資源和能力更豐盛。

好了,現在回到我家的這場小小風波。

聽完女兒的困擾,我和她一起商量,在感到很生氣的時候,除了打人,還可以做哪些事情讓自己好受一點兒。也許我們可以跟自己對話“現在我很生氣,但我不可以去打人”,或者在白紙上畫出一幅“很生氣”的圖畫,然後一口氣把它撕個粉碎。但女兒不稀罕我的建議,她的解決方案很簡單——以後再也不和小強玩了。

我尊重她此時此刻的選擇。

當然,什麼時候她再想去找人家過家家,我也會同樣尊重。

達成共識之後,女兒的心情已經大好。我們倆手拉手,一起步行下了兩層樓梯,向樓下的小強認認真真地道了一個歉。

你願意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成為他的堅強盟軍嗎?

问题与孩子之间,你站在哪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