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正在巴林首都麥納麥召開的第42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29日審議了中國申報的“古泉州(刺桐)史蹟”文化遺產項目。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6月29日,在巴林首都麥納麥,第42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中國申報的“古泉州(刺桐)史蹟”文化遺產項目。新華社記者 王波 攝

多個委員國在討論中肯定了該項目具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所需的“突出普遍價值”。最終,委員會未採納評估機構此前作出的“不予列入”的建議,一致決定將該項目“發還待議”,即締約國需要補充有關信息後重新提交申請並接受審議。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據瞭解,世界遺產委員會對遺產申報項目有四檔結論,分別是“准予列入”“發還待議”“重新申報”和“不予列入”。“發還待議”的項目一般有望在再次審議時被委員會准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第42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6月24日至7月4日在巴林召開。本屆會議將審議28個提名《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地,其中文化遺產20個、混合遺產3個、自然遺產5個。貴州梵淨山將作為中國自然遺產項目接受本屆會議審議。

古泉州(刺桐)史蹟 申遺回顧

2017年1月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海上絲綢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蹟”作為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古泉州(刺桐)史蹟”系列遺產是泉州在以“刺桐”的代稱聞名於世的宋元時期(960~1368年),在“海上絲綢之路”進入繁盛階段的背景下,產生並遺留至今的與海洋商貿、海洋文化相關的諸多史蹟與遺址。它們代表了宋元時期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航海、貿易運行系統,完整而突出地展現了長期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古代中華帝國在其海洋文明發展高峰時期的航運設施水平、文化交流與港口城市的建設情況,體現了古泉州作為宋元時期東方重要港口城市的歷史地位、航海和貿易傳統,以及因國際交流而形成的社會文化特徵,從不同角度勾勒出10至14世紀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繁盛圖景。作為著名歷史事件“馬可波羅世紀之旅”東西兩端的威尼斯和泉州明確見於史籍。

回顧一下這份申遺時刻表: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2017年1月 泉州市將《古泉州(刺桐)史蹟》文本和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推薦信送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法國巴黎)

2017年2月 世界遺產中心登記申報項目,轉交給諮詢機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

2017年9月 諮詢機構專家實地考察

2018年5月 諮詢機構向世界遺產中心遞送評估意見和建議

2018年7月 第42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申報項目,作出決定

泉州這些遺產點列入“古泉州(刺桐)史蹟”

16個遺產點

列入“古泉州(刺桐)史蹟”,

分別為:

萬壽塔、六勝塔、石湖碼頭、

江口碼頭、九日山祈風石刻、

泉州府文廟、真武廟、天后宮、

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老君巖造像、

開元寺、伊斯蘭教聖墓、

清淨寺、草菴摩尼光佛造像、

德濟門遺址、洛陽橋。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古泉州(刺桐)史蹟申遺點介紹

萬壽塔

塔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矗立於泉州灣海岸寶蓋山山巔,山體海拔209.6米,後世多有修繕。塔體為石構,空心單邊筒式結構,八角五層,四周環廊。萬壽塔依借山勢,北依古刺桐港、南眺重洋,作為商船出入泉州灣的主要航標,見證了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海外貿易活動的繁榮。

長期以來,從事航海經商和遠洋捕撈的泉州人均把該塔視為故鄉的象徵,萬壽塔是見證泉州悠久海外貿易傳統和海事建築的重要歷史實物。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六勝塔

六勝塔位於泉州灣東南岸出海口岬角前端的金釵山上。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東嶽寺高僧祖慧、宗什始建。元至元二年至五年(1336-1339年),海商凌恢甫獨資重修。塔坐北朝南,通高36.06米,為花崗石構築。每層設四門四龕,各層之間門、龕位置上下交錯。塔身浮雕佛教人物,雕刻風格粗獷古樸。六勝塔與大、小墜島之間的岱嶼門主航道遙遙相對。

作為泉州灣航道的主要航標塔,六勝塔見證了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位置,見證了泉州航海設施建設的成就、航海技術的發達和海外貿易的繁盛。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石湖碼頭

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海商林鑾利用天然大礁石建造渡口,故又名“林鑾渡”。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4年),侍禁傅璡在碼頭左側修建石構平梁棧橋——“通濟棧橋”,將海岸與碼頭、礁石相連接,形成供船舶停靠的順岸碼頭。碼頭整體呈丁字狀,全長113.50米,其中通濟棧橋以花崗岩條石丁順逐層壘砌而成。礁石部分則在臨海的斜坡上開鑿有石階,還鑿有拴纜孔,便於裝卸貨物,停靠船舶。

古刺桐港出海口和晉江兩岸為適應貿易運輸的需要,曾佈設一系列大小碼頭,石湖碼頭作為宋元泉州外港碼頭之一,石湖碼頭與位於江口的諸多內港碼頭一起,構成了古泉州港完整的碼頭設施體系, 是宋元時期泉州海洋交通的重要遺存和歷史見證。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江頭碼頭

江口碼頭位於泉州江海交匯處的法石港區,含文興碼頭、美山碼頭等系列碼頭,內航沿江進城,外可揚帆出海,始建於宋代(10-13世紀),歷代沿用,屢有修繕。

文興碼頭呈南北走向,為石構斜砌階梯的駁岸碼頭,利用花崗岩石交相疊砌而成,長34米,寬3.5米,適用於高低潮位噸位較低的船隻停靠。

美山碼頭是在美山澳臨江處築就的石構墩臺。以“一順一丁”的方法交替疊砌而成,長30米,寬20米。墩臺東西兩側各附有一條南北走向的石構斜坡式道路,向南延伸至江中。墩臺的臺基由下而上漸次內收,外側壁面呈斜狀,可供大船深水停泊。

20世紀中葉,在這個區域發現的宋代古船,是繼泉州灣後渚港沉船之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此外,還先後發現了多處12-15世紀的造船遺址和古船殘骸、石碇、伊斯蘭教墓蓋石等。

江口碼頭作為古泉州重要內港——法石港所留存的兩處沿江商業碼頭,是宋元泉州海外交通和貿易繁榮的重要見證。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洛陽橋

洛陽橋原稱“萬安橋”,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為中國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橋。造橋時首創的“筏型基礎” “浮樑架運” “養蠣固基”代表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造橋技術,處於世界前列,是中國橋樑史的一個高峰。

洛陽古橋長約1000米,寬4.5米,有橋墩45座,橋南、北保存有4尊11世紀修橋時所立的護橋石將軍,6座石塔以及在中亭的26方歷代修橋碑記。橋南有蔡襄祠,橋北有祭祀海神通遠王的昭惠廟。

洛陽橋建成後,方便了陸海聯運,極大地拓展了古泉州港北向腹地,泉州與福州、江浙一帶直至全國的商貿活動得以順利展開。洛陽橋與古刺桐港系列碼頭、航標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航海交通設施體系,是宋元時期泉州海洋交通設施發達、海洋貿易活動繁盛的歷史見證。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德濟門遺址

宋代(10-13世紀),泉州海外貿易空前興盛,城南緊鄰晉江,成為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場和外商雲集的地段,泉州城因應經濟發展形勢南擴,沿江岸設城垣,興建德濟門。現考古發掘的德濟門遺址,年代涵蓋南宋、元、明、清等朝代,由北向南分別由宋代城垣遺蹟、宋元壕溝、元代及明代城牆遺蹟、甕城等系列遺蹟組成,城門基礎下發現有10餘方宋元時期的伊斯蘭教、景教、印度教等石質構件。

德濟門遺址是古泉州(刺桐)城市發展史的重要物質空間見證,詮釋了宋元時期海外交通和貿易對泉州城市格局發展的促進作用,從側面反映了宋元時期泉州多元文化和諧共融的歷史。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

金交椅山窯址屬磁灶窯系,位於晉江南岸丘陵地帶,瓷土豐富,毗鄰梅溪,制瓷及運輸條件得天獨厚。窯場始建於唐末五代(10世紀),興盛於宋代(10-13世紀)。目前考古發掘出四條結構大致相同的龍窯遺蹟和一處作坊遺蹟。磁灶窯系陶瓷產品以生活用品為主,在東亞、東南亞、南亞和東非等諸多國家多有出土,頻頻發現於東海、南海等海域的沉船中,其器形、紋飾反映了海外市場和宗教文化用途的特徵。

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作為宋元時期泉州生產外銷瓷的重要窯址,是該時期泉州海外貿易空前興盛的生動例證。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開元寺

開元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宋元時期(13-14世紀)奠定格局,歷經修葺,至今保存有盛唐以後大型佛寺在主佛殿前另建東西塔院的典型佈局。寺院坐北朝南,中軸線院落中包括山門、拜庭、東西兩廊、大雄寶殿、甘露戒壇和藏經閣等。寺院東、西矗立的鎮國塔、仁壽塔是中國最大仿木樓閣式結構石塔,均為五層八稜,高近50米,為可登臨的外壁筒體內帶塔心柱結構,抗震性極強,堪為舉世罕見的傑作。其石作樑柱、斗栱均嚴格按照宋代營造法式建造,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發展演變史中彌足珍貴的年代標尺。明代重建的大雄寶殿,供奉五方佛,為密宗儀制,其月臺須彌座、後簷石柱則利用毀廢的元代印度教寺院建築構件,殿內鬥栱為鳥身人首的迦陵頻伽形象,建築風格融匯了大量外來宗教文化元素。

開元寺為泉州佛教首寺,規模雄偉,氣勢恢宏,是唐宋以來,古泉州因海外貿易高度發達、社會穩定繁榮而產生的佛教傑構,寺中眾多文物古蹟體現了東西方文明在宗教、建築與藝術文化等方面的交融和多元共存,至今仍可感受當時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的空前繁榮的盛景。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老君巖造像

老君巖造像位於泉州的母親山清源山西峰下,為中國現存最大的宋代(10-13世紀)道教石造像。造像依一塊碩大的天然岩石雕刻而成,高5.63米,寬8.01米,慈祥和藹,造型藝術和工藝水平極高。服飾和案几雕飾顯示宋代特徵而有唐五代遺風,線條簡約,雕刻手法圓融純熟,深具本土特徵。

老君巖造像是泉州海外貿易興盛而帶來地方經濟繁榮的產物,顯示了當時泉州道教盛行、民間信仰多元化和儒、道、釋並存的社會意識。也向世人展示了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生命力。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泉州府文廟

府文廟位於古泉州城中心,廟學合一,既是祭祀孔子的場所,也是傳播儒學的中心,肇建於唐開元末年(739-741),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移建今址。文廟現存格局形成於宋代,坐北朝南,包括文廟、府學兩組建築。文廟包括欞星門(遺址)、大成門、泮池、泮橋和大成殿等重點建築,府學包括育英門、學池、明倫堂等重點建築。主體建築大成殿歷代皆有修葺,是典型的副階周匝、重簷廡殿式形制,具有很高的學術和文化、考古價值。

泉州府文廟規模為東南七省之冠,體現了泉州作為“文獻之邦”、“海濱鄒魯”的深厚積澱,是古代泉州文教昌盛、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徵,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具代表性的文化座標。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九日山祈風石刻

古代帆船出海憑藉季風驅動,故每年夏冬兩季,市舶司官員和地方官吏都會在九日山麓的延福寺、昭惠廟舉行向海神通遠王祈求航海順風的官方典禮,並摩崖刻石記盛。分佈在東、西兩峰的10方航海祈風石刻,最早的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最晚的為南宋鹹淳二年(1266年)。其中,記載冬季啟航祈風的石刻有6方,記載夏季回航祈風的石刻有3方,還有1方石刻則同時記載了一年兩季祈風。

九日山祈風石刻記錄了宋代海外貿易的官員為“番舶”舉行的彝典,體現了古代海外貿易管理制度的成熟,反映了順應自然、獨具特色的東方海洋文化,是古泉州刺桐港海外貿易繁盛的時代見證。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真武廟

廟東鄰古刺桐港法石港區域江口碼頭,位於晉江入海口的石頭山上,始建於北宋乾德五年至開寶六年間(967-973年),是祭祀海神真武大帝的廟宇。史載宋代泉州官員在此舉行祭海活動,為往來船隻祈求平安。建築整體坐東朝西,現存山門、“吞海”石碑、涼亭、大殿等古建築。

真武廟作為泉州海神信仰的重要遺存,生動展現了宋代泉州港繁榮時期獨特的海洋觀和海神信仰。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天后宮

天后宮是祭祀媽祖的廟宇。媽祖原名林默娘, 北宋湄洲島民女,因預知天象、泅水救難、驅瘟除病,歿後被奉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泉州天后宮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地處古泉州城緊鄰晉江的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廟址坐北朝南,整體建築由山門、正殿、寢殿等組成,是現存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媽祖廟宇,具有傳統的閩南建築風格,是海內外眾多天後廟宇的建築範本。

泉州天后宮見證了中國東南沿海獨特的海神崇拜,自宋元以來,泉州和世界2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經貿文化往來,“凡使海外,率皆制祭”,春秋兩祀,成為國家彝典。隨著泉州民眾不斷的海外移民和海外貿易活動,發祥於泉州的天后信仰也在世界傳播,泉州天后宮成為媽祖信仰最為重要的傳播中心之一。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伊斯蘭教聖墓

安息著唐代武德年間(618-626年)通過海路來泉傳教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兩位門徒“三賢”、“四賢”。

墓廊中間豎立一方回曆722年(1322年)的阿拉伯文《重修聖墓碑》,記錄了三賢四賢事略以及聖墓受到穆斯林尊崇和保護的情況。墓西側有一方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年)漢文《行香紀事碑》,記錄了明代航海家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拜祭聖墓、祈求庇佑的事蹟。

泉州是伊斯蘭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地區之一,這裡至今仍然生活著數以萬計的阿拉伯人後裔,保留著濃郁的伊斯蘭文化傳統和眾多史蹟。聖墓是伊斯蘭文化在泉州的傳播和多元文化交融共存的實物見證。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清淨寺

“聖友寺”(阿拉伯語譯為“艾蘇哈卜大寺”),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回曆400年),元至大三年(1310年,回曆701年),來自波斯設拉子城(今伊朗)的朝覲者艾哈瑪德•本•穆罕默德•賈德斯出資予以修繕。現存有石構門樓、奉天壇等建築,呈現鮮明的西亞伊斯蘭教寺院特徵。

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院遺址之一,清淨寺見證了10至14世紀泉州海洋交通繁榮、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歷史,充分反映了當時泉州與阿拉伯地區密切的經濟與文化交流。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草菴摩尼光佛造像

摩尼教,於公元3世紀誕生於波斯,迅速傳播於歐亞廣大地區,約公元6-7世紀傳入中國,9世紀傳入泉州,改稱“明教”。草菴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庵為草構,故名“草菴”。元代至元五年(1339年)草菴巖壁雕刻摩尼光佛造像,並建石室。現存主體建築單簷歇山頂,面闊、進深各三間,後部架于山崖之上。庵前古井曾出土刻有“明教會”銘文的宋代黑釉碗,說明草菴在宋代已是摩尼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草菴摩尼光佛造像作為世界僅存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是摩尼教在中國傳播的珍貴物證,是宋元時期泉州多元文化兼容幷蓄的重要見證。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結果出來了,泉州居然是···

此次申遺結果,你想對泉州說點什麼?

不管結果怎樣

更希望泉州以最佳的狀態去迎接下一次申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