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石的祕密

秘密是大自然留給我們最有趣,最珍貴的小東西。

這些小東西讓我們陶醉,痴迷,熱愛。那燕子石的小秘密又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探尋。

萊蕪燕子石有著很悠久的歷史,用來雕刻燕子石工藝品的化石是三葉蟲化石,這種化石是三葉蟲的遺體形成的,形成在化石上的形狀酷似飛翔的燕子,所以人們稱這種化石為燕子石,你可不要小看組成燕子石的這些三葉蟲,它們可是生活在五億年前的寒武紀,到中生代才開始消亡,整整統治了海洋三億年之久,它們可是經歷過大自然滄桑鉅變的神奇生命。它們藉助燕子石繼續活了下了,為我們帶來美的享受與大自然贈與我們的獨特風采。

燕子石的秘密

當然自然的饋贈即使再美,如果沒有人工的精雕細琢,也難以帶來最美的感受。追溯到上個世紀90年代,燕子石的雕刻技術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據燕子石技藝製作傳承人亓樹軍說:“當時的燕子石雕刻出來的形式也就那麼幾種。”而現在,隨著雕刻技藝的不斷創新、深入,再加上現代機械的幫助,燕子石的形式可以達到上百種,這讓我們為之驚歎。這使燕子石更能進入尋常百姓家給我們帶來藝術的享受。

見過燕子石的人都知道燕子石上的三葉蟲形骸如春燕穿柳,似蝴蝶尋芳,浮雕般凝於巖板層面,色澤古雅,紋彩特異,是記錄大自然滄桑鉅變的珍寶,如果再加上精緻的人工雕琢必然是更有價值的工藝品。

這麼有價值的東西獲得起來也是十分不容易的,就拿燕子石的原料開採來說是有一定危險性的,亓樹軍先生就曾在挖掘燕子石是受過傷,其他傳承人也是這種情況,任何美的東西都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在精美的工藝品背後凝結的是傳承人們的汗水、淚水、甚至是鮮血。

燕子石製作技藝傳承人亓樹軍先生是非常有發言權的,製作一個燕子石工藝品是非常不容易的,雖然現在有了機器可以幫助雕刻,但是要想做出真正的有價值的東西必須要手工雕刻,而這種化石有些地方是非常硬的,有些地方想要追求更美的體驗要在上面畫上山水畫更需要將化石凹凸不平的地方進行打磨,是非常不容易的,是傳承人的辛勤雕刻,堅持不懈,是他們心中那份對老一輩藝術創作的堅持給我們帶來了如此有價值的珍藏品,讓幾億年前的生命換了一種方式得到了延續。

燕子石的秘密

當代著名書畫家範曾先生曾為燕子石題詩曰:“化石崢嶸億年沉,紛紛燕子入殘痕。轟然地裂無邊火,鑄就混沌萬古魂。”燕子石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就已經用燕子石制硯,被稱為“多福硯”“鴻福硯”,可見燕子石還有福氣的象徵。

清乾隆皇帝御製《西青硯譜》,將其墨硯列為眾硯之首,那個時候燕子石還被製成文房四寶,筆筒,花瓶,扇面屏等,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之弟傅傑觀賞了燕子石。欣然提筆寫下“中國三葉蟲化石珍品”的墨寶,可見燕子石及其工藝品早在明清時期就很有價值,不僅有欣賞價值還有實用價值,還是一種福氣的象徵。這麼一種珍貴的化石,它的雕刻技藝就顯得很重要,只有雕刻的好,工藝品才會顯得更加精美,更有收藏價值,隨著現代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對這種技藝的傳承也尤為重要。

亓樹軍先生說他的雕刻技藝是從他的姥爺那裡繼承的,因為小時候的他對燕子石的雕刻非常感興趣,當問到燕子石以後的傳承亓樹軍先生的眼裡閃過一絲暗淡,他說:“現在我的孩子還都在上學,現在的年輕人對這些東西的熱愛沒有我們那時候那麼深了。”可見燕子石的雕刻工藝的傳承不是那麼順利,對此亓樹軍先生還說了:“為了這種技藝的傳承,我不僅僅只傳給自己的孩子,如果哪些年輕人想學習,我都可以教給他,只要這份手藝可以繼續傳承下去。”亓樹軍先生的這段話讓人感動,我相信我們的技藝傳承就像我們的母親河那樣源源不斷,不會中斷,它還會最終入海,擁有更加廣闊的天地。

燕子石的秘密

燕子石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工藝品,更是對大自然生命的敬畏,我們應當傳承這份技藝,讓更多的人瞭解知道燕子石,讓我們的文化擁有生命變成時刻鮮活的的東西而不是遺產,燕子石的秘密等待你去發現。

  • 蘇婉婕
  •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2017級漢語言文學2班
  • 校園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