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十隻狐狸吃葡萄,十種心態,十種結果

來源 | 人民論壇網(rmltwz)

在一位農夫的果園裡

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

令人垂涎欲滴

當然

這種美味也逃不過安營紮寨在附近的狐狸們

它們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

第1只狐狸

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自己的身高。

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願就此放棄,機會難得啊!

想了一會兒,它發現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

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

面對問題,這隻狐狸沒有逃避,最終順利解決。

它的成功有一部分來自於運氣,因為剛好梯子就在那兒。但更重要的是它善於觀察身邊可以利用的資源,審時度勢順勢而為。

看起來輕而易舉,但實際上卻蘊含了許多智慧。

第2只狐狸

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

因此,它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

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這是心理學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

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目標的現象。

它把精力過分關注在自已的劣勢與目標的困難度上,想的不是應該怎麼辦,而是找讓自已舒服的理由。

第3只狐狸

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並沒有氣餒。

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夠得到。

可是事與願違,它跳得越來越低,最後累死在葡萄架下,獻身做了肥料。

不是任何事情只要你想就一定能夠做到的,要結合自己的天分、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

有時當你努力了很久卻毫無進展時,需要停下來觀察反思下自已,這是我擅長的嗎?

第4只狐狸

它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願望落空了,便破口大罵,撕咬自己夠得到的藤。

正巧農夫發現,被一鋤頭拍死了。

這隻狐狸的行為我們稱它為“攻擊”,因為自已的需求無法被滿足而產生怨恨,為了發洩心中的怨恨進而傷害周邊的事與物。

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應對方式,於人於己都是有害無利的。

第5只狐狸

它一看自己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的渺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

為什麼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樣,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

為什麼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為能吃到,沒想到是這種結果。

這種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過分關注在自已無法改變的事實上,並認定自已現狀為一種劣勢,而不是去發掘自已的優勢。

它思想的核心是為什麼?而不是怎麼辦?

第6只狐狸

它嘗試著跳起來去夠葡萄,沒有成功;

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它抵抗不了;

它還試了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

它聽說有別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後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

這隻狐狸的下場是由於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不患無,患不均”的現象。

很多人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因為心理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最終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

第7只狐狸

它同樣是夠不到葡萄。

心想:聽別的狐狸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嘗一嘗檸檬呢?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

因此,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

有時候,“替代”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與其在一棵葡萄樹下吊死,不如去嘗試其他的路徑。

第8只狐狸

它也面臨同樣的難題。

於是,它把幾個同伴騙來,然後趁它們不注意,用鋤頭把它們打暈,將同伴摞起來,踩著同伴的身體,如願以償地吃到了葡萄。

可以肯定的是這隻狐狸很聰明,但它是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來解決問題的。

看起來好笑,但其實現實生活中的確有許多人這樣做,為了達到目標,不擇手段。長此以往,必將受到應有的懲罰。

第9只狐狸

它發現自己無法吃到葡萄,輕蔑地看著地上已經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作嘔吐狀。

嘴上說:“真讓人噁心,誰能吃這些東西啊!”

這隻狐狸扭轉葡萄在心中的價值變成負值,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減輕內心的焦慮,平衡自己的心態。

但對於得不到的東西就貶低它,實在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

第10只狐狸

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也吃不到,為什麼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

於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搭成狐狸梯,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這隻狐狸採取的是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看到問題分析問題,並懂得合作的道理。

最終的結果是既利於自己,又利於大家。

監 審:肖澤偉

責 編:項鍇劍

郵箱:[email protected]

哲思|十只狐狸吃葡萄,十种心态,十种结果
哲思|十只狐狸吃葡萄,十种心态,十种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