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十只狐狸吃葡萄,十种心态,十种结果

来源 | 人民论坛网(rmltwz)

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

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

令人垂涎欲滴

当然

这种美味也逃不过安营扎寨在附近的狐狸们

它们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

第1只狐狸

它发现葡萄架要远远高出自己的身高。

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愿就此放弃,机会难得啊!

想了一会儿,它发现了葡萄架旁边的梯子,回想农夫曾经用过它。

因此,它也学着农夫的样子爬上去,顺利地摘到了葡萄。

面对问题,这只狐狸没有逃避,最终顺利解决。

它的成功有一部分来自于运气,因为刚好梯子就在那儿。但更重要的是它善于观察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看起来轻而易举,但实际上却蕴含了许多智慧。

第2只狐狸

它也发现,以它的个头,这一辈子是无法吃到葡萄了。

因此,它想,这个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难受,还不如不吃。

于是,它心情愉快地离开了。

这是心理学中经常提到的“酸葡萄效应”。

即以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不能实现目标的现象。

它把精力过分关注在自已的劣势与目标的困难度上,想的不是应该怎么办,而是找让自已舒服的理由。

第3只狐狸

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并没有气馁。

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够得到。

可是事与愿违,它跳得越来越低,最后累死在葡萄架下,献身做了肥料。

不是任何事情只要你想就一定能够做到的,要结合自己的天分、能力、当时的环境等多种因素。

有时当你努力了很久却毫无进展时,需要停下来观察反思下自已,这是我擅长的吗?

第4只狐狸

它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愿望落空了,便破口大骂,撕咬自己够得到的藤。

正巧农夫发现,被一锄头拍死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我们称它为“攻击”,因为自已的需求无法被满足而产生怨恨,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恨进而伤害周边的事与物。

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应对方式,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利的。

第5只狐狸

它一看自己在葡萄架下显得如此的渺小,便伤心地哭起来了。

为什么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样,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吗?

为什么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为能吃到,没想到是这种结果。

这种表现我们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倒退”,即个体在遇到挫折时,过分关注在自已无法改变的事实上,并认定自已现状为一种劣势,而不是去发掘自已的优势。

它思想的核心是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第6只狐狸

它尝试着跳起来去够葡萄,没有成功;

它试图让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它抵抗不了;

它还试了一些其他的办法,也没有见效;

它听说有别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后一头撞死在葡萄架下。

这只狐狸的下场是由于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不患无,患不均”的现象。

很多人在与别人比较的时候,因为心理不平衡选择了不适当的应对方式,最终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

第7只狐狸

它同样是够不到葡萄。

心想:听别的狐狸说,柠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尝一尝柠檬呢?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

因此,它心满意足地离开去寻找柠檬了。

有时候,“替代”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与其在一棵葡萄树下吊死,不如去尝试其他的路径。

第8只狐狸

它也面临同样的难题。

于是,它把几个同伴骗来,然后趁它们不注意,用锄头把它们打晕,将同伴摞起来,踩着同伴的身体,如愿以偿地吃到了葡萄。

可以肯定的是这只狐狸很聪明,但它是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的。

看起来好笑,但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人这样做,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长此以往,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第9只狐狸

它发现自己无法吃到葡萄,轻蔑地看着地上已经腐烂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作呕吐状。

嘴上说:“真让人恶心,谁能吃这些东西啊!”

这只狐狸扭转葡萄在心中的价值变成负值,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轻内心的焦虑,平衡自己的心态。

但对于得不到的东西就贬低它,实在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第10只狐狸

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也吃不到,为什么我们不学习猴子捞月的合作精神呢?

于是它动员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搭成狐狸梯,这样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这只狐狸采取的是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看到问题分析问题,并懂得合作的道理。

最终的结果是既利于自己,又利于大家。

监 审:肖泽伟

责 编:项锴剑

邮箱:[email protected]

哲思|十只狐狸吃葡萄,十种心态,十种结果
哲思|十只狐狸吃葡萄,十种心态,十种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