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支部建設與科研實踐同頻共振

讓支部建設與科研實踐同頻共振——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17室以“核磁共振陀螺精神”引領專業高質量發展

讓支部建設與科研實踐同頻共振

2018年7月10日 《中國航天報》第2版 責任編輯 姜瓊瓊 美術編輯 丁潔

今年6月,在一次主題為“深化全面從嚴治黨 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黨日活動中,中國航天科工黨組副書記、總經理李躍對三院33所17室黨支部的團隊精神給予高度讚揚,並賦予17室“核磁共振陀螺精神”精準、穩定、高速的深刻內涵。

17室是航天科工量子技術研發中心的主依託單位,主要從事量子和大氣技術的研究。支部於2015年重新整合,現有黨員29人,其中青年黨員23人。

針對17室科研隊伍技術新、年紀輕、創新力強這一特點,17室黨支部堅持支部建設與科研實踐的“同頻共振”:部門前沿技術發展到哪裡,黨的建設就跟進到哪裡,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就體現在哪裡。

聚合創新能量

17室黨支部始終把構築黨員的精神高地作為支部工作的首要任務。

針對科研單位黨員理論學習渠道相對單一,集中學習的時間有限的情況,支部常態化開展部門“求是”講堂,讓黨員以講師身份走上講堂,豐富室內外多層次、多領域學習交流。

支部注重在學習內容的精選上下功夫,組織黨員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在鼓舞隊伍士氣的同時,增加黨員對創新的理解和認識。

支部還對學習方法進行改革,開展特色化“兩學一做”知識競賽,將團隊項目與競賽內容融合,將理論以生動的方式傳遞,加深年輕黨員對理論知識的接受度和理解度。

豐富創新底蘊

17室黨支部努力強化堡壘建設,完善保障工作,為專業技術創新發展營造豐富的文化底蘊。

支部有特色地開展“吐槽”大會,傾聽職工對部門和自身發展的看法和需求,對於分歧問題及時解釋,對需求問題全力解決。

黨建工作從“線下”擴展到“線上”,支部通過微信平臺定期推送學習、政策信息和工作要點,得到廣大黨員職工的一致關注。

在科室精神的凝練方面,支部關注科研人員的接受角度,在“接地氣”的日常科研工作中總結提煉“核磁共振陀螺精神”,既與主旋律合拍,又讓大家倍感親切,為科室精神得到認可打下了群眾基礎。

聯合分工會合力組織多樣化的集體活動,設計製作榮譽展櫃,激發集體的榮譽感和凝聚力。

近兩年,科室產品受邀參加了“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創新團隊也登上了中央媒體網站。一項項榮譽和成果激發的思想共振、集體自豪感和自信心,為團隊成長和專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激發創新活力

作為創新技術研究室,17室面臨著對內專業整合、對外持續領跑的雙重壓力。為此,支部帶領黨政工團四線聯動,以突擊隊釋放職工“雙創”潛能,運用政策和團隊力量增加創新動力,為不斷開闢專業技術新方向創造了無限可能。

王宇虹是17室黨員突擊隊中的一名“老”黨員,從激光陀螺工藝專業“跨界”量子領域的研究,她通過自身的努力,在擺脫外協依賴的同時成功摸索出一套國內領先的製造工藝。由她指導培養的自培研究生碩士論文也被評為院優秀論文。黨員帶頭、全員跟進的創新環境,為專業技術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支部通過支委和班組長將工作觸角深入每一名黨員和職工,瞭解大家的真實需求,以此為依據在職稱推薦、技術職務評定、選先樹優、考核獎勵以及國內外高端學術交流方面,對有想法、有拼勁的年輕同志給予政策傾斜。

支部還聯合各專業負責人搭建了室內資源共享平臺,通過專業化的分工和團隊式的培養,實現專業優勢在新領域的快速應用,實現“抱團成長”。

三年來,17室黨支部始終堅持圍繞服務前沿技術創新開展工作,堅持年輕化的思想政治保障體系建設,堅持“科技感”強的部門文化建設。這支年輕的團隊將繼續用實際行動踐行“核磁共振陀螺精神”:挑戰國際前沿,引領創新發展,全面推進專業高質量發展,高效服務國家重大需求領域。


作者 葉紫薇 竇茂蓮

發佈 冶玉娜(實習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