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賽事的「吸星」之道

中小型赛事的“吸星”之道

當今網壇的巡迴賽體系下,四大滿貫加上9站ATP大師賽(或者WTA四大皇冠賽和“超五”賽),在高排名球員的參賽計劃中佔據了主要份額,而那些在積分體系中分量不足的中小型賽事,想吸引大牌球星就必須想更多辦法。正如WTA查爾斯頓站賽事總監鮑勃·莫蘭所言:“我們必須比大滿貫組織者工作更努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各站賽事爭奪球星就像足壇的轉會大戰,沒錢肯定不行,但只靠砸錢也往往難以達到目標。

參賽協議靈活運用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費德勒和哈雷站簽訂了“終身參賽協議”,我們才知道原來在網壇,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招徠球星。其實這種形式在看重契約精神的德國人那裡早就習以為常,除了費德勒之外,去年年底,亞歷山大·茲維列夫也和哈雷站簽訂了2018-2020年的參賽協議。其他從哈雷站得到過2-3年合同的球員過去有納達爾,現在有蒂姆,過去有錦織圭,現在則有鄭泫,從中可以看出本站賽事的經營策略:在追逐頂尖高手的原則下,努力抓牢德語地區的球星,尤其是德國本土球星,同時重視開發亞洲市場。

中小型赛事的“吸星”之道

費德勒在2010年與哈雷站簽下參賽協議,2011年,他就因為法網之後身體過於疲勞,被迫放棄緊接著開始的該站賽事,去年穆雷與女王杯簽下參賽協議,受傷病困擾的他卻在該站首輪爆冷出局,面對這些意外情況,賽事組織者也不可能對球員採取什麼實質性的懲罰措施。更有甚者,亞歷山大·茲維列夫與他的家鄉賽事漢堡站的參賽協議今年才到期,但他已經連續兩年拒絕參賽,理由是“我會爭取說服ATP,讓他們將漢堡站從紅土變成硬地賽事,那樣我願意簽訂一份長期參賽協議”。面對如此有主見又任性的年輕人,明年將卸任的漢堡站賽事總監,前溫網冠軍斯蒂希也只能由他去了。

中小型赛事的“吸星”之道

事實證明,在如何執行參賽協議的問題上,對球員的“縱容”也許遠比死板的堅持效果更好。克耶高斯本來和鹿特丹站簽訂了2017年的參賽協議,但他為了有機會得到NBA全明星週末名人賽的邀請而希望毀約,如此奇葩的理由竟然也被鹿特丹站賽事總監,前溫網冠軍理查德·克拉吉塞克爽快接受。心存愧疚的克耶高斯今年想參賽作為彌補,卻又被傷病阻礙,明年他如果能踏上鹿特丹站賽場,可想而知必然會竭盡全力。克拉吉塞克的靈活和寬容為他樹立起良好口碑,因此還帶來了意外收穫,今年費德勒臨時決定到鹿特丹站參賽,讓克拉吉塞克賺了個盆滿缽滿。

2015年,漢堡站利用納達爾之前戰績不佳,溫網早早出局之後急需搶分的機會,開出50萬歐元出場費請到他參賽,而納達爾之所以願意參賽,也和他希望回到紅土場上重樹信心有很大關係。如果漢堡站真的變成硬地賽事,雖然會增加為美網熱身的價值,卻會大大降低它在紅土高手們心目中的分量。今年漢堡站雖然無法得到亞歷山大·茲維列夫的青睞,卻已經敲定了蒂姆、施瓦茨曼、布斯塔、加斯奎特和費雷爾等新老紅土高手領銜,加上新星西西帕斯等人組成的強大參賽陣容,蒂姆在談到為何溫網之後還要選擇參加紅土賽事時表示,在漢堡站這樣曾經是ATP大師賽的百年賽事中奪冠,讓自己的名字和冠軍榜上那些偉大球員的名字並列,一直都是他的夢想。

對於每年在世界各地奔波的職業球員來說,回到主場參賽具有特殊意義,費德勒說過,他參加家鄉賽事巴塞爾站其實不需要談什麼合同,莎拉波娃在去年莫斯科站首輪出局之後表示,如果不是為了感謝家鄉父老在禁賽期間給予她的支持,她可能就不會在行程緊密、缺少備戰時間的情況下,一定要來參加這站比賽。WTA查爾斯頓站賽事總監鮑勃·莫蘭則說過:“我們不只是招徠球員,我們也要招徠經紀人和教練”,對於那些預算有限,沒有能力提供太多出場費的賽事來說,想辦法提升人脈,並利用球員的主場情結大打“感情牌”,不失為一個“吸星”的好辦法。

中小型赛事的“吸星”之道

當然,要想在大滿貫開賽之前得到高手們青睞,比賽地點到大滿貫所在城市的距離必須足夠近,這樣也才不至於爆發“退賽潮”。美網開賽前一週,在耶魯大學舉行的WTA紐黑文站就是這樣的“香餑餑”,即便不提供出場費每年照樣高手雲集,由於在大滿貫開賽之前一週,低級別賽事吸納世界前10選手的數量不受限制,紐黑文站甚至向WTA提出過要求,希望從頂級賽降格為國際賽,從而降低獎金額度,把節省下來的資金當作出場費招徠更多Top10高手,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的極致大概不過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