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技術的技術貼——練聲要怎麼有用?

你是否遇到過練習一個技術、反覆做一條練習卻總是做不對?

你是否好不容易練會了一個動作,一旦開始下一條練習,之前會的又不對了?

你是否條條練習過關甚至優秀,唱歌時依然沒有進步?

今天我想冒雨揭露個真相——別再練聲了,因為練聲一點用都沒有,都是騙人的心理安慰罷了!

不談技術的技術貼——練聲要怎麼有用?

是的,你沒看錯,上一句是開玩笑,真相是:你可能並沒有有效的控制好自己。

不談技術的技術貼——練聲要怎麼有用?

(重點開始前先放一張我的帥照)

說到控制,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練技術時,某個肌肉如何做動作。而現在我們要談的是,做好了某個動作,我們如何去“保持”。

保持,是聲樂中非常基礎也很重要的能力,但同時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事兒。

保持之於做動作,就像拿著一杯水與拿起一杯水的區別,一個是持續連貫相對靜態的過程,另一個多半是一次性發力相對動態的動作。接下來舉幾個栗子~

不談技術的技術貼——練聲要怎麼有用?

氣息訓練中,我們建議大家保持良好的支撐和推動,很多同學也基本能找到準確的動作,但實際演唱中,氣息狀態往往很容易“破功”。

以“有聲弱延音”來說,完整動作流程是:無聲弱延音—發出聲音(有聲弱延音)—拖長音,整個過程中有關保持的部分主要有兩點:

一是從無聲到有聲過程中氣息狀態一致性的保持;

二是在維持有聲的過程中氣息及發聲狀態的保持。

不少同學在無聲到有聲變化時,原本良好的氣息狀態瞬間消失;

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在拖長音時,從原本關注氣息支撐,變成了為了讓聲音聽起來穩定而夾緊喉嚨。

推及演唱,這些問題就很容易被放大。例如:一句話一般只有頭兩個字有支撐、氣息狀態隨音高和歌詞無章法的變化等,更甚者,發聲狀態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不談技術的技術貼——練聲要怎麼有用?

(我是不是說得很有道理?應該再放一張我的帥照!)

這就是“保持”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發聲要後端點小,於是每天練習各種氣泡音,終於有一天找到了更好的發聲片段,結果嘴巴一動狀態全無,這也是沒保持好的鍋。

不談技術的技術貼——練聲要怎麼有用?

我們可以嘗試閉上嘴巴發出一個氣泡音,然後張開嘴巴,仔細感受一下,狀態還一致嗎?

同樣的道理,在氣泡音轉發聲過程中,從氣泡音到聲音,你的氣息狀態保持好了嗎?喉嚨的鬆弛保持好了嗎?發聲位置保持好了嗎?甚至大腳趾有沒有緊張……這些都是“保持”的重要性。

不談技術的技術貼——練聲要怎麼有用?

很多人會問喉嚨如何放鬆,我想說,沒有動作可以放鬆。

當我們不說話光呼吸的時候,喉嚨往往就很放鬆,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真的知道什麼是保持、如何保持、是否有能力保持。

唱中的平衡如是、技術動作的準確自然亦如是,當你進步受阻,不妨停下來想想自己是不是連最基本的保持也沒做好呢?

以上內容跟單純的技術動作木有什麼大關係,說的是“保持”引發的“大道理使用思路建議”。

別跟我說“道理我都懂,但聽過了很多大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聲樂藝術不應該假大空,聲樂練習也不應該好高騖遠。

所以今天的毒雞湯是:踏踏實實打好基礎,練聲練歌保持思考,唱滿鋼琴從“保持”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