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缓严重的用地紧张,东莞有妙招?

减缓严重的用地紧张,东莞有妙招?

古人有言,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首先要解决外来人口及引进的高端人才在城市的住房问题。以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所谓的高增长,忽略了人才这些城市建设者的需求。在城镇化的下一阶段,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塑造城市内涵。

减缓严重的用地紧张,东莞有妙招?

推进“人”的城镇化,解决外来人口及引进的高端人才在城市的住房问题,要求提升城市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承载力。但是,要提升土地的增量,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东莞的土地开发强度已达到46.7%,逼近极限。这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增长,必须在既定的空间里通过提升密度来挖掘潜能。

减缓严重的用地紧张,东莞有妙招?

例如,东莞的一个项目——中子科学城未来预计居住人口为12万~15万人,目前规划面积是45.7平方公里,折算下来未来的人口密度将达到3000人/平方公里。当然,这是小地块内的超高密度集聚。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历史机遇,而同时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的开通,香港、深圳、广州等先进城市的产业、科技和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溢出效将由更广阔的腹地来承接和分享,东莞当前的承载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城市建设向内涵式、集约式、共享式提升和转变。

内涵式、集约式、共享式要求城市改变建设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此启发了东莞探索农民公寓,人才公寓,共有产权住房等紧凑集约类型的建设模式的创新。

减缓严重的用地紧张,东莞有妙招?

农民公寓,人才公寓,共有产权住房等均是使用农村(社区)集体土地,推进由农村(社区)集体和农民共同投资组织建设的连片、多栋、高层的“立体”建筑。农民公寓建设因为起步较早,已经颇有成效。当前已有大朗、塘厦、麻涌等部分镇街已经告别祖祖辈辈延续数千年的单家独院式农居,搬进了现代化的公寓大楼。未来将引导村庄居住建筑形式从单家独院式向双拼式、联体式或公寓式转变。

“农宅公寓化”热潮,最主要的动机就是利用政府这双有形的手,腾出宅基地的土地来发展集体经济,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在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同时,留以更多土地空间用于产业发展,腾出更多生态空间吸引留住人才,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也能让村民共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减缓严重的用地紧张,东莞有妙招?

为加快解决“新莞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东莞还在积极统筹和探索人才公寓、租赁住房、共产权房在内的多层次和多类型住房建设。当前人才公寓、租赁住房已经颇有成效,而对于共产权房,东莞还在统筹探索阶段。

所谓共产权房,是指根据定价标准及个人出资数额,确定个人和政府或者个人和有关单位持有住房产权的相应比例产权。其好处在于能通过产权占有比例实现政策性保障对象的全覆盖,尤其是可以覆盖大量收入不高又不符合保障申请要求的“夹心层”。

有人认为,共有产权保障房将是未来保障房的主要品种,目前东莞可借鉴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茂名5市先行探索试点共有产权住房政策的既有经验,在共有产权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

往期精彩回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