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戰, 一場一萬唐軍屠滅七萬日軍的戰役

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世人稱為:白江口之戰。此次戰役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餘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燬,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

白江口之戰, 一場一萬唐軍屠滅七萬日軍的戰役

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唐朝、新羅聯軍取得勝利,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白江口之戰, 一場一萬唐軍屠滅七萬日軍的戰役

  此戰的起源還要從公元7世紀中葉說起,此時朝鮮半島有新羅、高句麗、百濟,百濟因受到另外兩國的威脅,想借日本之力進行對抗,而日本則企圖藉此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統治勢力,朝鮮半島紛爭開始升級。公元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合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派大將率水陸聯軍13萬前往救援,大敗百濟,俘獲其國王。同年九至十月間,百濟遺臣兩次遣使日本朝廷,請求援助。此時剛剛經歷大化改新後的日本,為了轉移國內守舊勢力的鋒芒和人民群眾的不滿,藉機出兵朝鮮半島。於是,朝鮮半島的糾紛擴大為東亞地區的國際爭端。

白江口之戰, 一場一萬唐軍屠滅七萬日軍的戰役

  從公元661年正月,日本齊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公元668年即位)親赴九州,八月,中大兄皇子監國,令先遣部隊及輜重渡海,九月,5000日軍護送百濟豐璋王子歸國即位。公元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濟贈送大批戰備物資,同年五月,日本將軍率舟師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則"修繕兵甲、各具船舶、儲設軍糧",隨時準備渡海作戰。公元663年三月,日本又增兵2.7萬人,而作為回應唐朝也任命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統舟7000艘進駐熊津城(今韓國公州)。於八月十三日包圍了百濟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韓國扶安)。至此,慘烈的白村江海戰拉開序幕。

白江口之戰, 一場一萬唐軍屠滅七萬日軍的戰役

公元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將劉仁願、孫仁師與新羅王率陸軍團團圍住周留城,而唐將劉仁軌、杜爽與百濟降將扶余隆則帶領戰船170艘列陣白村江口,等待前來支援的日軍。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軍萬餘人,分乘戰船千艘,與等候多時的唐朝水軍不期而遇。《三國史記》中描述道:"此時倭國船兵,來助百濟。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為漢前鋒,先破岸陣"。翌日,日軍諸將與百濟王依仗兵力優勢,妄言"我等爭先,彼應自退",遂未加整頓部署,便草率進攻。此時雖然唐軍軍船在數量上佔絕對劣勢,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還處在世界一流,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與之相法自大的倭奴還未從中國偷師學藝,日本的兵船簡陋寒酸,技術落後,兵將甲冑質量不好,面對在唐軍箭雨之下,倭兵倭將被射了個透心涼。這時,自大的倭奴犯了一個致命的低級錯誤,四百多艘簡陋木船擠在一起,唐將劉仁軌命唐軍連發火箭,順風投火,《舊唐書·劉仁軌傳》史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海上的大敗,直接導致日軍增援失利,百濟、倭奴陸軍也抗不住唐、新聯軍的進攻,被殺得人仰馬翻。周留城內拒守的百濟王室扶余忠勝、扶余忠志兄弟知道大勢已去,率城內守軍、士女以及未被殺掉的倭奴兵將選擇投降。此次戰鬥,七萬左右倭奴軍,死的死、傷的傷,降的降,跑的跑。


白江口之戰, 一場一萬唐軍屠滅七萬日軍的戰役

白村江戰役,基本上決定了當時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此戰之後,百濟滅亡,公元667年,唐朝和新羅聯軍乘機進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麗滅亡。白村江之戰,迫使日本退守本土,900餘年(至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間未敢再大規模入侵朝鮮半島。而當時的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軍隊進攻日本本土,於是從664年起,花費巨資,先後構建了四道防線。同時為了保險,公元667年,日本將都城從飛鳥遷至近江大津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