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敦刻爾克撤退指揮者—盧作孚,無眠的40天保留中國工業命脈

二戰中,有一件世界知名的大事叫敦刻爾克大撤退。

英法聯軍通過這次艱難的撤退挽救了大量的人力和部隊,為後期反撲德軍留下了火苗。而實際上,在遠離歐洲大陸的中國宜昌,也同樣上演了一次驚心動魄的大撤退。

相比於敦刻爾克,宜昌大撤退無論是從難度、還是重要程度上來看,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並且,比敦刻爾克更難的地兒是——

敦刻爾克大撤退那靠一整個兒國家的力量,由國家軍隊乾的。

but,請注意宜昌大撤退90%是靠一商人。他憑著一顆忠誠愛國心,以幾乎耗盡自己身家的代價力挽狂瀾。

他叫盧作孚;

中國版敦刻爾克撤退指揮者—盧作孚,無眠的40天保留中國工業命脈

近代愛國實業家盧作孚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當年年底南京淪陷。國民政府的機關、部隊、兵工廠,以及大量的逃難人群都沿著長江向上遊撤退。

武漢,成為這些機構和人群的落腳點,實際上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地兒已經成為全國政治和經濟中心。

到了1938年,日本進攻武漢,武漢會戰全面展開。當年10月份,武漢的情況急轉直下,即將失守。這時,離武漢只有300公里的宜昌成了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諸位都知道宜昌可是長江的咽喉,是入川的門戶。

中國版敦刻爾克撤退指揮者—盧作孚,無眠的40天保留中國工業命脈

進川示意圖

從武漢、南京、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常州等撤退而來的大家夥兒都聚集在這等著入川。這些人大部分是教師、醫生、工程師、商人、公務員等中國各界的精英。

此外,國內大部分的兵工工業、重工業、輕工業等設備也全部轉移到了宜昌。如果這些人員和設備不能順利運送到重慶,對中國抗日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但當時面對的交通運輸狀況實在是慘不忍睹——

飛機少得可憐,除了運送一些高層領導外無濟於事。

火車線路被日軍轟炸的七零八落,根本無法正常展開運輸。

公路運輸路途遙遠,沒法直接入川。

因此,去往重慶的唯一通路就只剩下了長江水道。

不過,水路不是你想走,想走就能走。

中國版敦刻爾克撤退指揮者—盧作孚,無眠的40天保留中國工業命脈

水洩不通的宜昌碼頭

走水路也面臨著幾個重大的困難——

一是:日本飛機不斷前來轟炸,前線失利戰報不斷,人們因為恐慌導致秩序混亂。

二是:當時距離河道的枯水期只有40天了。枯水期一到,運載大型機器的船隻根本無法起航。

三是:當時運輸船隻奇缺,以當時船隻的運力計算,要把這些人員和物資運送到重慶,至少需要1年時間。

時勢造英雄,種種的歷史機遇彙集到一起,把盧作孚推倒了時代的風口浪尖。盧作孚,是民生輪船公司的老闆。

他從1925年開始創業。經過10餘年的經營,把民生打造成宜昌到重慶航線上最大的輪船公司。

中國版敦刻爾克撤退指揮者—盧作孚,無眠的40天保留中國工業命脈

當時,能夠穿越三峽的輪船非常少。除了民生公司的22艘輪船外,只有2艘中國輪船和幾艘外國輪船可以穿行。而外國輪船在此時卻還標榜“中立”,拒絕搭載軍用物資。

撤退的所有希望都寄託在盧作孚一個人的身上。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盧作孚火速趕往宜昌進行指揮。

他親赴各個碼頭檢查,把每條船隻的性能、運載量、運行情況進行了瞭解。隨後馬上來到輪船公司,將那些來自各單位想要走關係的人們勸退。同時並向各單位保證,40天內運完在宜昌所有的物資,安撫住人們的情緒。

中國版敦刻爾克撤退指揮者—盧作孚,無眠的40天保留中國工業命脈

盧作孚現場指揮撤退

接下來,盧作孚連夜召集公司員工開會,制定出了40天內運完撤退人員和物資的詳細安排——

首先是將客運艙的鋪位一律改為座票,這種做法能提高一倍以上的客運量。

與此同時,盧作孚並沒有藉此機會大發國難財,反而是降低收費,自掏腰包讓撤退能夠順利進行。他決定對所有公教人員實行半費,戰區兒童免費;所有的貨物則只收取平時十分之一的費用;

中國版敦刻爾克撤退指揮者—盧作孚,無眠的40天保留中國工業命脈

戰區準備撤退兒童

而且,為了防止出現“走後門”的狀況。盧作孚規定所有輪船、碼頭都只聽他一個人調遣,人員和物資的轉運順序一旦排定,必須堅定執行;

為了搬卸方便,他臨時增加僱工3000人,並且徵用了民間的普通木船上千艘,便於運載輕型物資。

除在運載方面進行了改變,盧作孚對航線也進行了調整。將各個船隻的吃水深度、馬力大小為依據,把宜昌到重慶的線路分成了三段。

中國版敦刻爾克撤退指揮者—盧作孚,無眠的40天保留中國工業命脈

每段安排不同的船隻運送,這極大地增進了運送的效率,一些重要的物資,則由宜昌直接運往重慶。而回程途中則載滿奔赴前線的士兵。

10月24日,第一艘滿載物資和人員的輪船起航,生死時速開始上演。

10月27日,武漢全部淪陷,日軍的戰略重心開始轉移到宜昌。宜昌到重慶的航程近千公里,險灘數百處。敵機不斷在運輸沿線上進行轟炸。

中國版敦刻爾克撤退指揮者—盧作孚,無眠的40天保留中國工業命脈

每天,民生公司的船隊都有損失;每天,民生公司的員工都有犧牲。就連盧作孚都說:“我們沒有做生意,我們是上前線去了。”

在這樣的硝煙和炮火中,時間終於來到了1938年的12月。此時,江水低落。之前喧鬧的宜昌城已經完全安靜下來。經過40天的苦戰,奇蹟真的發生了;

中國版敦刻爾克撤退指揮者—盧作孚,無眠的40天保留中國工業命脈

民生公司撤退船隻

原來堆滿器材、擠滿人流的碼頭已經空空如也。

在這次大撤退的運輸中,民生公司以損失輪船16艘,犧牲員工116名的代價,運送出部隊、傷兵、難民等人員共計150餘萬人,貨物100餘萬噸。

中國版敦刻爾克撤退指揮者—盧作孚,無眠的40天保留中國工業命脈

宜昌撤退部分犧牲員工名單

搶運出的單位包括兵工署22廠、23廠、24廠、25廠、金陵兵工廠、兵工署陝西廠、上海

鋼廠、大鑫鋼鐵廠、周恆順機器廠、天元電化廠、新民機器廠、中福煤礦、大成紡織廠、武漢被服廠、武昌制呢廠、武漢紗廠等等等等。

這些工廠、設備和人員很快在西南建立起了新的工業區。其中尤以兵工、鍊鋼等產業為重。

可以說,盧作孚憑藉一己之力保住了中國的工業命脈。為日後的反撲留下了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