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如何養生

夏至如何養生

夏至節日,放假寧心

在宋代以前,夏至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這一天,上至官員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要放假,舉行各種祭神儀式,祈求災消年豐,讓心得到安寧。更重要的是,夏至節放假是告訴大家,這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夏至一過,天氣就該熱了,人們要趁放假來一個心理轉換,做好寧心靜神的準備。老話說,心靜自然涼,中醫認為“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心神寧靜,疾病自然不敢來擾。

現在,隨著農耕時代的一去不復返,夏至節也被一年四季豐富的現代節日取代了。但是大自然賦予夏至這個節氣的特點並沒有改變。人們要養生,必然要順應並遵循大自然的客觀規律。

所以,夏至養生首先是養心。一靠自我調息,二靠科學飲食,三靠合理運動。《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說:“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意思是,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對外界事物要保持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這樣可以使氣機通洩 ,否則更容易生熱,使夏天熱邪溼邪趁虛而入,致人體患病。

夏至如何養生

嬉夏至日,晚臥早起

我國自古民間就有“嬉夏至日,困冬至夜”的說法。意思是夏天的白天可以多工作活動一些時間,早起晚臥;而到了冬天,夜眠的時間就要長一些,早臥晚起,這是順應季節特點和陰陽變化的要求。

因為,由於夏至晝長夜短,陽氣盛極,陰氣初始,人受其影響,睡眠時間自然縮短,但這並不影響人體健康,因為順應就是對身體最好的養護。在順應自然的過程中,陰陽得以保持動態平衡。是謂合理作息,順陽護陰。

除此以外,還應順應一天之中的陰陽變化。中醫理論認為,午時(上午 11時~下午 1 時)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陰氣初始的時刻,午時小睡一會兒,可以很好地滋陰護陽,使陰陽平衡。同時,由於夏至時節夜間睡眠時間較短,用午間小憩來彌補一下比較好。

夏至如何養生

夏至食麵,不涼不燥

“冬至餃子夏至面”這是我國很多地區流傳甚廣的民俗。夏至日到來的時候,人們一般要吃麵食,特別是北方,家家戶戶都要吃過水麵。一來夏至時節,小麥豐收,新鮮小麥做的麵食筋道好吃,也有嘗新之意;其次,在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糧食產量較低的古時候,面是糧食中的精品,是稀罕物,人們把吃麵食看作很神聖的事,是敬神的方式之一;更主要的是,古代中醫認為,麵粉性味甘涼,可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而夏季天氣炎熱,人們心火過旺、心旺腎衰,加之夏至時節,天地陽氣盛極,陰氣始發,人們在這種陰陽交替、陽極陰生的時候,特別容易煩躁。吃性味甘涼的麵食,正好可以充分發揮麵粉寧心護腎、滋陰除熱的作用。

過水麵的做法很簡單:將面和水揉成麵糰,擀成薄面皮,再切成半粗麵條,煮透心後撈入涼開水中浸約三分鐘瀝出,拌上喜愛的調料或蔬菜等,如酸辣汁、炸醬,不僅能滿足人體對營養的要求,也可食酸固表。夏天吃過水麵的好處就在於通過這種特別的烹調方式,去除了麵食煮制過程中附加的熱性,給麵食增添了陰涼的成分,卻又不過分寒涼,麵條清涼爽滑可口、不涼不燥,很符合夏至護陽養陰的需要。

夏至如何養生

夏至進補,防患未然

夏至時節,一般選用溫和、中性,甚至略帶點涼性的食物進行補益,維持體內陰陽平衡,防“苦夏”並增強身體抗病能力。比如中藥地黃就是一個好東西。乾地黃味甘苦,性微寒,有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的功效,同時可以益腎,特別適合夏至進補。地黃燉雞口感不錯,充分利用了地黃的藥效和雞的補養作用,養陰益腎,對夏季氣陰不足有很好的療效。

“防苦夏吃吃鴨”一語道出鴨肉在夏至進補中的重要。鴨屬水禽,性寒涼,中醫講“熱者寒之”,所以鴨肉進補不僅適合體內有熱的人,也適合處於夏季的大多數人們,鴨肉中的優質蛋白不僅補益,對增強人體免疫力也有良好作用。

荸薺和蓮藕熬製而成的荸薺蓮藕羹也是很好的進補食品。荸薺性寒,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既可清熱生津,又可補充營養。蓮藕性味寒涼,具有清熱涼血、益血生肌、健脾開胃的功效。荸薺、蓮藕兩者合一,可清熱利溼、健脾開胃,非常有益身體。

烏梅汁也是夏至日的上好飲品。將適量烏梅洗淨,去皮核,用榨汁機榨取汁液,加入白糖,用涼開水稀釋,即成烏梅汁。烏梅性味酸澀,食酸可以固表,使汗出有度,因此非常適合夏季製成飲品飲用,可收斂生津,止煩解渴。

綜上所述,與濃墨重彩的冬至進補相比,夏至進補主要講究一個“清”字,補品宜純、宜淡,是謂清補。

夏至如何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