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準備的續資治通鑑 淺釋

續資治通鑑 淺釋

中國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斷代編年史。

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作者李燾(1115~1184)﹐ 字仁甫﹐四川眉州丹稜人﹐累遷州縣官﹑實錄院檢討官﹑修撰等。李燾仿司馬光著《資治通鑑》體例﹐斷自宋太祖趙匡胤建隆﹐迄於宋欽宗趙桓靖康﹐記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續資治通鑑長編》。燾於正史﹑實錄﹑政書之外﹐凡家錄﹑野記﹐廣徵博採﹐校其同異﹐訂其疑誤﹐考證詳慎﹐多有依據。作者本著“寧失於繁﹐無失於略”的原則﹐凡記載不同者﹐則兩存是說﹐時附己見﹐以註文標出﹐與《通鑑考異》相類。蒐集材料時﹐“作木廚十枚﹐每廚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聞﹐必歸此匣﹐分月日先後次第之﹐井然有條”。該書自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進。淳熙十年 ﹐重編定為九百八十卷﹐並上《舉要》六十八卷﹐《修換事總目》十卷﹐《總目》五卷﹐總計一千零六十三卷﹐前後歷時四十年。

近代治宋史者對該書史料價值評價甚高﹐《長編》記述詳贍﹐史料豐富﹐為研究遼﹑宋﹑西夏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九百八十卷本﹐久已亡佚﹐今本系清編《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錄﹐釐為五百二十卷﹐其中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至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三月﹐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七月至紹聖四年(1097)三月﹐元符三年(1100)二月至十二月以及宋徽宗﹑宋欽宗兩朝記事。 1979年﹐中華書局開始分冊出版《續資治通鑑長編》點校本﹐是以流行的清光緒浙江書局刻本為底本﹐用遼寧圖書館﹑北京圖書館藏本和文津閣本對校﹐改正了不少錯訛。

《續資治通鑑長編》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作者是南宋時期的李燾。

李燾,字仁甫,一字子真,號巽巖,宋眉州丹■人(今四川丹■)。生於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死於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

李燾是唐朝宗室曹王的後代。紹興八年(1138)李燾考中進士,任華陽主簿,調任雅州推官。李燾博覽群書,特別熟悉宋朝的典章制度。後任榮州知州,又改任潼川府路轉運制官,在任期間,秉公辦事,彈劾不法官員四人。乾道三年(1167年),任兵部員外郎兼禮部郎中。十年(1174)七月,久旱不雨,李燾上疏要求皇帝避正殿,減御膳,徵求百官意見,孝宗皇帝很快採納實行。淳熙十一年(1184)春天,李燾上書要求致仕,皇帝沒有答應,數次派人看望病情,病癒後,任敷文閣學士,並以比致仕。詔命頒下時,李燾十分欣喜地說: “大事了結了。”口授遺表給皇帝說:“臣年已七十,死不為夭,所恨報國缺然。願陛下徑遠以藝祖(趙匡胤)為師,用心以昭陵為則。”卒年七十歲。

李燾性格剛強,特立獨行。早年時,正是秦檜當政的時候,秦檜死後,李燾才被朝廷瞭解。在朝廷議論國政,慷慨激昂。南宋名臣張拭曾說:“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李燾一生自奉甚儉,不事鋪張,沒有嗜好,也沒有姬妾,也沒什麼家產。

李燾的著述很多,有《易學》五卷,《春秋學》十卷,《五經傳授》、《尚書百篇圖》、《大傳雜說》、《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議》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論》十卷,《南北攻守錄》三十卷,《七十二候圖》,《陶潛新傳》並《詩譜》各三卷,《歷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譜》、《江左方鎮年表》、《晉司馬氏本支》、《齊梁本支》、《王謝世表》、《王代將帥年表》合為四十一卷。

“平生生死文學間,《長編》一書用力四十年”這是南宋時期理學名臣張■對李燾一生學術成果的高度準確的概括。李燾一生著述豐富,但留傳至今的代表作是長達五百二十卷的《續資治通鑑長編》。為了撰寫了這部鉅著,李燾“網羅收拾四十年”,“精力幾盡此書。”

《續資治通鑑長編》從宋太祖建隆元年開始至宋欽宗靖康元年止,記載了北宋王朝長達一百六十八年的歷史。這部史著的規模很大,淳熙十年(1183年)任遂寧知府的李燾曾上書皇帝,“臣累次進所謂《續資治通鑑長編》,今重別寫進,共九百八十卷計六百冊。其修換事總為目一十卷。又緣一百六十八年之事,分散為九百八十卷之間,文學繁多,本末頗難立見,略存梗概,庶易撿尋,今創為建隆至靖康《舉要》六十八卷,並卷《總目》五卷。已上四種,通計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冊。”

李燾編著《續資治通鑑長編》的目的是寫一部信史,留給後人。他在隆元元年(1163年)第一次進書狀中有著十分清楚的說明,“臣嚐盡力史學,於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學士大夫,各信所傳,不考諸實錄、正吏,紛錯難言,……臣輒發憤討論,使眾說鹹會於一。”

《續資治通鑑長編》的編撰時間很長,他在任華陽縣主簿時,即有心編撰《續資治通鑑長編》,並開始準備材料。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前後,李燾在北宋司馬光《百官公卿表》的基礎上,擴充增補,撰成一百一十二卷的《續資治通鑑長編》,把自建隆至宣和年間的百官治革,公卿任免,按年列表,為撰寫《續資治通鑑長編》作了初步的準備工作。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李燾第一次奏進十七卷《續資治通鑑長編》內容是太祖朝~太宗開寶十七年的史事。乾道三年(1167年),李燾至南宋朝廷任兵部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官,負責修撰神宗至欽宗四朝國宋及徽宗實錄,這一時期的《續資治通鑑長編》的修撰工作大大的加快了。第二年,李燾又奏進太祖至英宗五朝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共一百零八卷。淳熙元年(1174年),李燾第三資進書,是神宗至欽宗四朝。淳熙十年,最後一次進書,終於完成了這部卷帙浩繁的史學鉅著。

李燾對北宋的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十分推崇,不僅史學的觀點接近,而且政治上的觀點也十分接受。他編撰《續資治通鑑長編》的目的之一就是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銜接。在時間上,《續資治通鑑長編》止於五代末年,而《續資治通鑑長編》則始於北宋初年,正好前後相接。而《續資治通鑑長編》這個書名更是表達了李燾對司馬光及其《資治通鑑》的推崇和尊重。這部書原來定名《資治通鑑》,後來李燾認為自己的這部書不能和《資治通鑑》相比,而司馬光在編撰《續資治通鑑長編》的時候又由助手劉恕等人先修叢目,再修長編,是後由司馬光本人刪節而成,所以李燾就把自己準備編撰的這部書定名《續資治通鑑長編》。

《續資治通鑑長編》有兩個顯著的特點,首先是他在撰寫這部書時,始經不渝地堅持司馬光編《續資治通鑑》的原則,就是“寧失於繁,勿失於略。”《續資治通鑑長編》的取材十分豐富,除宋代的實錄、國史外,還大量採用經、史、子、集,筆記小說,家乘志狀。南宋人陳傅良曾表彰說:“本朝國書,有日曆,有實錄,有正史,有會要,有敕令,有御集,又有百司專行指揮、典故之類,三朝以上又有寶訓;而百家小說、私史與大夫行狀志銘之類,不可勝紀。自李燾作《續通鑑》(即指《續資治通鑑長編》)起建隆、盡靖康二年,而一代元書萃年於此,可謂備矣。“清人譚鍾麟也認為此書“上據國典,下采私記,參考異同,折衷一是,使北宋一代事實粲然明備,實為《通鑑》後不可不讀之書。”正是由於李燾堅持了這個原則,才為後人保留了大量的宋代史料。

《續資治通鑑長編》的第二個顯著特點是李燾繼承和發展了“考異”的優良傳統。司馬光在著《資治通鑑》時,著有《通鑑考異》,在書中排列不同材料,說明自己取捨的原因。《續資治通鑑長編》也採用了這一考異的方法,“若舊本有誤處,及有合添處,即當明著其誤削去,氣添處仍具述所據何書,考按無違,乃聽修換,仍錄出為考異;不然則從舊,更勿增改。”《續資治通鑑長編》註文多達一萬二千餘條,七十多萬字。清人黃廷鑑以此評價很高,認為“其中分注考民劃詳引他書,而於神、哲之代尤多。

如《宋會要》、《政要》、歷朝《實錄》、《時政記》,王禹■《建隆遺事》、蔡襄《直筆》、王拱辰《別錄》、司馬溫公《日記》,王荊公《日記》、劉摯《日記》、呂大防《政目》、呂公著《掌記》、曾布《日錄》、林希《野史》、五巖叟《朝論》、歐靖《聖宋掇遺》、邵氏《辨證》諸書,及諸家傳碑銘,皆無一存者。即幸有傳書,如《東齋記事》、《涑水記聞》、《東軒筆錄》、《湘山野錄》、《玉壺清話》,《邵氏聞見錄》、《筆談》、《揮塵錄》之類,往往傳寫訛脫,亦足據以是正。則此編非特足以考定宋、遼二史之闕訛,而有宋一代雜史、小說家不存之書,亦可賴以傳其一、二,誠溫公《通鑑》後不可不讀之書也。”

李燾雖然在政治見解和史學觀點上和司馬光很接近,但對司馬光的《涑水記聞》、《日記》等並不是照單全收,而是有所取捨、有所保留,特別是反映司馬光政見且為神宗粉飾的《神宗實錄》更是如此。相反,李燾對於王安石也能公正對待。雖然李燾“恥讀王氏(安石)書”,反對王安石的政治主張,但在《續資治通鑑長編》的正文和註文中也能不認私論害公議,公正、客觀地評價王安石變法期間的一些措施、事件和人物。例如《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一四熙寧三年八月癸末對倉法的記述就體現了李燾的態度:“……曾布雲,熙寧三年九月二十五河倉條貫。按此乃是八月二十七日立倉法,舊紀書癸末詔諸倉給受概量者,臨時多寡,並緣為奸,刻軍食十當三四,其增諸倉役人祿,立勾取重法,由是歲減運糧卒,坐法者五百餘人,奸盜以故得不縱,後推及內外吏,吏始重仍法。新紀削去,削去其諛辭可也,如立倉法安可不書。”

後人對《續資治通鑑長編》的評價頗不一段。清人朱彝尊認為:“宋儒史學以文簡為第一,蓋自司馬君實、歐陽永叔書成,猶有非之者,獨文簡(李燾)免於譏駁。”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續資治通鑑長編提要》則認為為此書“雖採摭浩博,或不免虛實並存,疑信未見,未必一一皆衷於至當。不但太宗斧聲燭影之事於《湘山野錄》考據未明,遂為千古之疑竇,即如景二年三日賜鎮東軍節推毛洵家帛米一事,核以餘靖所撰墓銘,殊不相符。為曾敏行《獨醒雜誌》所糾者,亦往往有之。”儘管如此,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作者仍認為它“廣搜博錄以待後之作者,其淹貫詳贍,固讀史者考證之林也。”

《續資治通鑑長編》因為篇幅太大,故成書時就沒有全刻,而只是由秘書省按《續資治通鑑》的規格抄寫了一部藏於皇家秘室。清乾隆年修《四庫全書》時,四庫館臣從明朝《永樂大典》裡錄出《續資治通鑑長編》入《四庫全書》,但《四庫全書》錄入的不是全本,缺徽,欽兩朝事蹟等。嘉慶二十四年(1819)張金吾用活字排印愛日精廬本。光緒七年(1881年)浙江巡撫譚鍾麟命黃以周等以《四庫全書》本《續資治通鑑長編》校愛日精廬本《續資治通鑑長編》,印成浙江書局本。中華書局出有由上海師範學院和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共同整理的標點本《續資治通鑑長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