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其在外地的商號擴大了酒的銷路,其酒俗稱「賴茅」

“榮太和燒房” 於光緒五年(1879年)設立,後更名為榮和燒房;其本為幾家合夥經營,幾經周折1949年榮和燒房的經營權落到王秉乾之手。當時有窖坑四個;生產能力達12000多公斤,但由於管理不善,常年產量僅有5000公斤左右,其酒俗稱“王茅”。 

利用其在外地的商號擴大了酒的銷路,其酒俗稱“賴茅”

 

“恆興燒房”前身為“衡昌燒房”是由貴陽人周秉衡於1929年在茅臺開辦,周後因從事鴉片生意破產,酒房流動資金被挪用還債,生產停滯,一拖八年,到1938年同民族資本家賴永初合夥組成“大興實業公司”賴出資八萬銀元,周以酒房作價入股,擴大規模生產。後賴使用各種手腕迫使周把“衡昌燒房”賣給自已。並於1941年更名為“恆興燒房”,到1947年年產酒量達32500公斤。

利用其在外地的商號擴大了酒的銷路,其酒俗稱“賴茅”

賴利用其在外地的商號擴大了酒的銷路,其酒俗稱“賴茅”。抗日戰爭勝利後;賴永初已擠身政界,當上了貴陽市參議員,曾任貴州省銀行、重慶大川銀行經理等職務。  古茅臺一帶所產的酒在西漢時期就作為貢品供皇帝飲用或地方官僚享用,但由於交通不便規模一直很小,乾隆年間開修赤水河航道,茅臺成為川鹽運黔的集散地,到道光年間茅臺地區商賈雲集民夫)川流不息,對酒的需求與日俱增,從而刺激了釀造業的發展和釀酒技術的提高,正如清代大詩人鄭珍所說‘酒冠黔人國,鹽登赤地河”,當時酒的獨特工藝已基本形成。 

利用其在外地的商號擴大了酒的銷路,其酒俗稱“賴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