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中歐共同應對國際不穩定因素

【歐洲時報記者胡旭東報道】在中國總理李克強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並主持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之際、第二十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在北京舉行之前,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接受《歐洲時報》獨家採訪。全文如下:

歐洲時報:當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日趨抬頭,中歐作為國際格局中的兩支穩定力量,如何攜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張明:當今世界正處於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國際和地區衝突頻繁發生,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日趨抬頭。與此同時,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促進多極化仍然是切實有效、協調一致應對全球性緊迫挑戰的關鍵。不同政治制度之間、不同文化的國家之間應該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攜手應對各種挑戰,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維護世界持久和平與發展。

中國和歐盟同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也是國際格局中的兩支重要穩定力量。多年來,雙方本著平等互信、相互尊重的原則,致力於加強在雙邊、地區和全球層面的對話與協調,堅定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維護多邊主義進程和自由貿易體制,攜手應對地區和全球性挑戰,不斷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不僅造福了中歐人民,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

上月,我本人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第七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雙方達成一系列豐碩成果和共識,特別就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達成共識,釋放出中歐共同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強烈信號,體現了中歐的責任擔當,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與好評。

今年是中歐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15週年。在當前國際背景下,中歐全面戰略合作的全球意義更加凸顯。雙方抓住機遇,進一步加強戰略溝通、促進戰略互信、深化戰略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努力成為包容互鑑、互利共贏的合作典範,將給動盪不安的國際格局注入巨大穩定性,為世界和平與繁榮做出更大貢獻。

歐洲時報:第二十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在即,在深化雙方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基礎上,您期待會晤在哪些方面取得積極成果,向世界發出怎樣的積極信號?

張明:第二十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將於7月中旬在北京舉行。目前,會晤籌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會晤將取得豐富成果,向外界展現中歐攜手努力、共同應對國際形勢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的積極信號。

此次領導人會晤有三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是展示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積極面貌,展現雙方在深化務實合作,維護國際和平安全等方面的廣泛共識,為下階段中歐關係發展提供政治引領。二是站在中歐關係承前啟後的節點上,梳理雙方合作成果,規劃未來合作方向,努力打造新的合作亮點與增長點。三是面對當前熱點問題和全球性挑戰,對外釋放中歐堅定維護多邊主義、自由貿易,共同抵制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積極信號。相信這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

不久前,第八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第七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相繼舉行。雙方就外交與安全政策領域合作、發展戰略對接、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地理標誌協定談判等達成許多重要共識,為領導人會晤的成功舉辦營造了良好氛圍,打下了有利基礎。我相信,此次領導人會晤定能取得圓滿成功。

歐洲時報:一些歐洲朋友擔心,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會放緩,您如何看?新時代的中歐經貿關係面臨哪些新的機遇和挑戰?

張明: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將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十九大閉幕後,中國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舉措。習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演講中又進一步提出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等重大舉措。

不久前中國政府發佈了2018年版外資負面清單,大幅減少市場準入限制性措施,路透社、彭博社等媒體均對此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此次負面清單共在22個領域推出開放措施,製造業基本開放,服務業開放力度大幅增加,中國正在兌現對外國投資者的開放承諾。

隨著進一步改革開放措施不斷落到實處,中國營商環境大幅改善。世界銀行發佈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近5年中國營商便利度在全球排名躍升了18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大幅上升65位。中國歐盟商會調查發現,2/3以上歐盟在華投資企業實現盈利,超過1/2的會員企業看好在華髮展前景。

在當前國際形勢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的背景下,中歐關係發展總體穩定,利益融合日益緊密。歐盟多年來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主要外資和技術引進來源地。中歐經貿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在反對和抵制單邊主義、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推動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有共同利益,也有廣泛共識。中方願與歐方一道,進一步推動雙方經貿合作向更寬領域、更高層次拓展,以中歐合作的穩定性應對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

正如任何一組成熟的雙邊關係都會有分歧一樣,中歐之間在一些經貿問題上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如中方對歐盟新的反傾銷法是否符合WTO規則、歐盟擬出臺外資審查機制等方面存在關切,歐盟對華也有一些經貿訴求等,但這些問題和挑戰並不是中歐關係的全部,相信只要雙方本著求同存異、互利共贏的精神相向而行,中歐經貿關係一定會有更好的明天。

歐洲時報:請您介紹一下“一帶一路”倡議同歐洲發展戰略對接的情況。中歐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如何攜手提供包容普惠的公共產品?

張明: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第五個年頭。過去五年來,已經有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取得了豐碩成果。“一帶一路”雖然是中國提出的,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各方都是平等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一帶一路”是陽光下的合作倡議,中方堅持高質量,高標準開展“一帶一路”合作,重視綠色環保、財政可持續,所有項目都基於雙方乃至多方全面科學論證,按市場規律辦事,遵循國際通行規則。

中國和歐洲分處“絲綢之路”東西兩端,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在“一帶一路”與歐洲投資計劃順利對接基礎,中國同11個歐盟成員國簽署政府間“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今年中歐戰略高層對話期間,雙方達成共識,將推動“一帶一路”和歐盟互聯互通戰略對接。

“一帶一路”項目對於優化歐洲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提升歐洲整體競爭力,都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中歐班列累計開行已突破7500列,到達歐洲13個國家41座城市,成為國際陸路運輸大動脈。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德國與中國有關銀行簽署30億美元項目融資協議;意大利倍耐力輪胎公司在絲路基金支持下走出困境,英國金融市場通過“滬倫通”發現新機遇。中方企業參與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葡萄牙電力公司、塞爾維亞鋼廠一批項目扭虧為盈,發展良好。

作為中國駐歐盟大使,我在同歐洲各界人士廣泛深入交流中,感受到歐洲對“一帶一路”的興趣、重視和支持,當然也聽到一些疑慮。這是正常的,任何一件新生事物總會有逐步發展成熟的過程,但這不會削弱我們對中歐“一帶一路”合作的信心,上述數據和實例,充分說明“一帶一路”已經成為源於中國,各方共享的重要發展機遇,展現出強勁生命力和廣闊前景。我們將繼續秉持開放和合作精神,同歐洲朋友一道,共商發展思路,共建合作平臺,共享互利成果,成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好朋友,好夥伴。

歐洲時報:中國和16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16+1合作”機制如今日趨成熟,漸入佳境,已經成為中歐合作整體框架下的一大亮點,不過也有批評聲音認為,中方是有意對歐盟分而治之。您如何看待“16+1合作”在促進中歐關係中發揮的作用?

張明:“16+1合作”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基於自主自願、平等互惠原則打造的合作新平臺,開創了中國同歐洲國家合作的新途徑,也是“一帶一路”倡議融入歐洲經濟圈的重要承接帶。6年來,“16+1合作”機制日趨完善,成果日益凸顯。2017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貿易額達700億美元,同比增長16%;雙向投資額近120億美元,在6年內翻了兩番。在“16+1合作”框架下,一大批交通和能源基礎設施項目陸續建成,極大促進了中東歐地區的互聯互通。

“16+1合作”是開放、透明的。我們理解並重視歐盟對“16+1合作”的關注,尊重歐盟機構在貿易投資等領域的專屬權限以及在政府採購等領域的法律法規,並多次主動邀請歐盟代表出席16+1框架下的重要活動。在日前舉行的第七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上,歐盟同樣派觀察員出席了會議。我們也歡迎其它歐洲國家通過聯合研究、參與融資、共建項目等多種形式,與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開展良性的三方合作,實現互利多贏。

總之,”16+1合作”與發展中歐關係並行不悖,是中歐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益補充,它有利於促進東西歐的均衡發展,有利於歐洲一體化進程。那些“中國企圖對歐盟而治之”的論調,沒有任何事實根據,也越來越沒有市場。

歐洲時報:中國總理李克強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並主持中德政府磋商,您如何看待中德關係在中歐關係中的引領角色?

張明:2014年習近平主席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將雙方關係提升為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以來,中德關係進入快速發展新階段。今年上半年,默克爾總理成功訪華,兩國領導人同意,中德要做合作共贏的示範者、中歐關係的引領者、新型國際關係的推動者和超越意識形態的合作者。李克強總理對德國的訪問,將成為推動中德合作提質升級的重要新起點。

德國長期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夥伴,中德經貿合作佔中歐經貿合作的三成以上。在中德合作帶動下,歐盟長期保持了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中國也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德關係對中歐關係發揮了積極引領作用。

中方高度重視中歐、中德關係,始終堅定支持歐洲自主選擇的一體化道路,希望歐盟保持團結、穩定、開放、繁榮。今年恰逢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係15週年,即將舉行的第20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作為中歐關係中最重要的政治議程,將為未來一個時期中歐關係發展提供政治引領,我們願同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方一道,共同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體制,向國際社會發出更多明確、可預期、提振信心的信息,以中歐、中德共贏合作的穩定性,應對世界的不穩定和不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