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掛新聞」在過去並不多見,但最近這幾年爲何頻發呢?

最近特斯拉Model S的懸掛又成新聞熱點。與之前“懸掛新聞”類似,沒有權威結論,而且口水戰不斷。我們不想在這裡把Model S大卸八塊來考證,因為車雲菌知道即便如此也不會有任何結果(否則NHTSA早幹了)。車雲菌此時想討論的話題是:印象中,“懸掛新聞”在過去並不多見,但最近這幾年卻為何頻發呢?


“懸掛新聞”在過去並不多見,但最近這幾年為何頻發呢?

懸掛要不出問題,也難、也不難

這確實是一個讓人很奇怪、或者說很糾結的現象。因為一般來說,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問題應該越來越少才對。而且懸掛設計不像發動機技術那樣挖空心思地不斷創新,出問題的懸掛也不都是什麼“創新結構”。那為何現在“懸掛新聞”越來越多呢?

“懸掛新聞”在過去並不多見,但最近這幾年為何頻發呢?

懸掛要設計得不出問題很難嗎?如果只有這一個訴求,一點都不難。馬路上跑的那些人力三輪車,它們也都是帶懸掛的,不照樣好好的嗎?從車型來看,我們也可以發現,越是傳統、簡單的車型,例如傳統越野車、皮卡等等,懸掛出問題的概率越是低。

既如此,這些“懸掛新聞”為什麼會出現呢?說簡單點,核心就是性能(不單隻操控性,還有舒適性、輕量化等等諸多因素)與成本之間的平衡。注意“平衡”二字,而不是單指其中一項。例如極致追求性能的超跑,高級別的豪華車,懸掛都很少出問題。為什麼?因為它們在成本上的寬容度很高。另一個極端是那些對性能幾乎沒追求的車,例如小麵包、微型轎車,還有“平板三輪”,它們也極少會有懸掛的負面報道。


“懸掛新聞”在過去並不多見,但最近這幾年為何頻發呢?

“平衡”是門技術,絕非簡單的“厚道與否”

說到“平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與“厚道”對立——玩平衡的廠商總歸是算計的、不厚道的,其實不然。

任何一款“走量車型”的研發,成本與性能之間的平衡是一門大學問,這個帳是必須要算的。它在某種程度上會決定一款車、甚至一個車企的成敗。事實上在過往案例中,因為不注重成本控制而一味走高價路線並因此失敗的絕不止一個兩個。

然後我們再來看懸掛。一款車上應對情況最複雜的部件,除了輪胎就是懸掛,因此它也會成為平衡難度最大的地方。如果確保所有的情況下都不出問題,這意味著要把一款經濟型家轎的懸掛按照超跑的輕量化高性能和越野車的強度去造。這樣的車投放市場後,價格上肯定毫無競爭力可言。相反,如果只考慮到日常上下班,結果車主稍微一撒歡兒懸掛就壞,這種車也不可能有人買。

因此,設計者必然會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平衡。這種平衡既要結合車型特點(標榜運動和標榜家用會截然不同),也要結合市場狀況(針對歐美與針對中國肯定不一樣),這是相當考驗功底的。這其實也是為何在低級別家用車裡,標榜運動的比標榜家用的更容易出問題的原因,同時也是為何過去“懸掛新聞”相對少見的原因。既如此,在產品變換、風格轉換、市場變更等情況出現時,一旦在某個細節上沒考慮周詳,引發“新聞點”也就不奇怪了。

已有的懸掛新聞均與“平衡”相關

具體到最近“耳熟能詳”的“懸掛新聞”吧。先說福特。要說百年福特無法設計出可靠的懸掛肯定誰也不信。對於之前的新聞我們捋一捋不難發現,問題最多的車型是“國產”翼虎。翼虎的平臺來自福克斯,這種做法很主流,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哪兒?

其實作為偏運動定位的福克斯,之前的平衡做得過於“恰到好處”。然後對應到翼虎時,必須進行足夠的強化才能保證其“寬容度”。這裡就涉及到“再平衡”的問題。然後我們再來看長安福特面對的市場和它的處理。一方面相比歐美市場,中國的路況落差和駕駛習慣落差都更大,這本身要求國產翼虎要有更高的寬容度才行。另一方面,作為國產版本,長安福特可能過分注重“成本控制”了。兩相交叉,結果可想而知。好在這個事情,現在已經通過召回的方式解決了。

大眾的懸掛新聞細節稍有不同,但核心原因也在於此。關於這個新聞,車雲菌在當初已經評論過多次。三個要命的因素,最終導致了它成為“新聞點”:

基於PQ35的底盤結構,它又無法佈局類似於PQ34那樣的扭力梁,於是只能採用現在已及其少有、且在大眾家族歷史上罕見的結構。結構的非主流,會對研發成本提出挑戰。

這個懸掛在研發時就確定了它會在MQB後不再採用,也就是它從誕生開始就確定了只是一個過渡產品,這也是約束研發成本的因素。

開發這款懸掛的核心訴求就是控成本,如果成本不可控,還不如直接用已有的多連桿。

這三點糾結在一起,就會讓設計者在“平衡”時出現偏差,再結合國內的路況(起伏大)和用車狀況(經常滿載),不出問題才怪呢!


“懸掛新聞”在過去並不多見,但最近這幾年為何頻發呢?

速騰扭轉梁式後懸掛示意圖

其實再往前追溯,類似的例子還能找到。早一批的現代C酷派車主,應該對當年的“啃胎”仍記憶猶新,這個問題的根源其實也在懸掛上。而出現的原因,也在於平衡——對於這個伊蘭特平臺的經濟型跑車,平臺基礎差,現代卻不願意做出過多投入研發,再加上工程師本身的經驗不足,最終促成了相應的“新聞”。

然後再到本文的主角特斯拉,它的定位可不低端啊,為何也有類似新聞爆出呢?雖然馬斯克可能表示“嚴重不服”,但有兩點不得不承認。一個是特斯拉的造車經驗、尤其是底盤方面的設計經驗有限。另一個是特斯拉是電動車,而且是高性能電動車。這種車在車壇歷史上還從未如此大規模量產過。這些都意味著它在研發和設計上需要有更多的投入。特斯拉在感覺它在“平衡”上已經相當不在乎成本了,但可能仍然不夠,最終導致“懸掛新聞”的出現。

小結:

在最後,我們提一下為何這些懸掛新聞往往沒有明確定論的原因。例如即便是召回了,大眾至今也不承認它的懸掛有問題。它的補丁方案,也純粹是出於“厚道”。福特、特斯拉也都不例外。為什麼?原因很簡單:沒法界定。你說懸掛有問題,那為何那麼多人開沒事兒?還有,你開車都幹什麼了?這東西永遠都說不清楚,也不像發動機排放之類一樣可以測試。既如此,無論哪個廠商,都不可能主動承認是自己設計上的缺陷。當然,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想:會不會像馬斯克說的那樣,有人故意誣陷呢?理論上,也不是沒可能。

那麼這種新聞是否毫無意義呢?當然不是。無論結果如何,一方面它都會影響到消費者的選擇,另一方面也會引起廠商的重視和積極應對——即便不召回,新品肯定是要“亡羊補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