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大熊猫,作为活化石的甲骨文更应该成为中国的符号

如今,当聊天进行不下去时,向对方扔去一个表情包,对话便能不失礼貌地结束。

甚至有的时候懒得发语音,更懒得打字,直接用表情包“斗图”,就能好好虚度一段时光。

比起大熊猫,作为活化石的甲骨文更应该成为中国的符号

这种简单有趣又饱含深意的动态图,多少让人体验到了文字发明之前的时代。虽然那时的人是没法儿用文字,现在的人只是懒得用文字,给你一个眼神,自己体会意思。

而在近些日子的斗图圈里,突然多了几个别样的身影——用甲骨文制作的表情包。其中最精致的是由清华美院博士生导师陈楠及其团队设计的,从“汉仪陈体甲骨文”字库脱胎而出的甲骨文表情包。

比起大熊猫,作为活化石的甲骨文更应该成为中国的符号

孰不知,甲骨文其实是最适合用来做成表情包的文字之一。其它诸如埃及的圣书体这类象形文字也是一种选择,不过它们早已失传。世界四大古文字,唯独甲骨文香火不断,在那片中原大地上生长演化,子子孙孙无穷尽。

如今人们想到利用新的技术让这个3000多年前的文字再度生龙活虎,利用人类视觉残留特性制成GIF表情包,使得原本就具有图像性质(象形、指事、会意)的甲骨文迎来了一次“文字复兴”,由图像变回影像——这个比文字古老得多的表述方式,有着更多的样式、负载能力和魅力,“非常受欢迎并不断投以希冀”,它必将更好地让刻划在龟甲和肩胛骨上的文字重新生长出血肉来,融进中华民族的生命。

甚至可以说,这是回到了文字发明以前的时代。那时的人们想要互相交流,除了发出不同的声音,就是利用不同的手势、表情与肢体——试想我们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它们通过挤眉弄眼,挥胳膊动腿,旋转翻滚跳跃来传达不同的信息。当这些最早的动作“影像”凝固了,即成为最早的刻划符号甚至文字,例如“走”、“舞”、“望”。

比起大熊猫,作为活化石的甲骨文更应该成为中国的符号

《如果国宝会说话》剧照

反过来想,如今那些再次动起来的甲骨文,不就是3000多年前的人们眼中的肢体语言、神态仪表、大千世界的样子吗?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九集讲到殷墟出土的嵌绿松石甲骨时,特效人员以甲骨文为演员,利用动画的方式模拟出了3000多年前商人一天生活的情形:

丈夫晨起洗漱,对镜打扮后快步出门,准备打猎。他竖起耳朵,留心林中声响,发现一只小鹿正在吃草,于是拉弓射箭,将其俘获。傍晚归家,妻子已用三足的炊具鼎备好晚餐,饭后,月亮已上枝头。

比起大熊猫,作为活化石的甲骨文更应该成为中国的符号

《如果国宝会说话》剧照

3000多年前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当时饮食起居,喜怒哀乐,文化风俗,竟然会因为甲骨文而凝固、流传下来,成为我们怀想思古时可聊以寄托的证据和照片。

如果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的大熊猫是中国这片土地物种的活化石,那么甲骨文应该是中国文明的活化石。与大熊猫同时代的很多生物都已经灭绝,而与甲骨文同时代的古文字却无一幸存,只有甲骨文磕磕绊绊,流传到了今天。

即便如此,我们在出土的15万4千多片甲骨碎片中,能辨认出的4000多个甲骨文里,如今也只被破译了1500个左右。还有更多的秘密,在等待我们破解。

比起大熊猫,作为活化石的甲骨文更应该成为中国的符号

《我们诞生在中国》剧照

未来如若再提到中国,我们除了能聊几句这个国家舌尖上的珍馐美味,和已经被说烂了的功夫、阴阳、孔子、道,或者比瓷器(China)更美名远扬的吉祥萌物大熊猫,还能绘声绘色地讲起那些血脉从未断过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讲讲它们被刚创造出的情景、最初的涵义,它们随着时间改变的模样,它们如何见证并诠释着中国自商朝以来3000多年的文化。

在全球“汉语热”正走向鼎盛时期的今天,比起别的文化符号(如熊猫、瓷器、丝绸),甲骨文或许更应该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名片,散发到世界各地。这张印有甲骨文的名片,会让收到这张名片的人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以及发明这种文字的中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