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第」,「公主府」,「慶王府」,「恭王府」

和珅的"和第",和孝公主的"公主府",永璘的"慶王府",奕訢的"恭王府"

“和第”,“公主府”,“慶王府”,“恭王府”

恭王府

北京有兩條龍脈。一條是以中軸線為中心的土龍龍脈,一條是以什剎海水系的水龍龍脈。現存最大的王府"恭王府"就座落在這條後海-北海連接線的水龍脈上。"月牙河繞宅如龍蟠,西山遠望如虎踞"是史書對恭王府地形地貌風水五行的描述,也是對這座氣勢恢宏府邸的讚歎。清末的《天咫偶聞》也把恭王府說成:"都城諸邸,惟此獨矣。""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美譽,說明了住在這座府邸內的人物,是當時政壇上的叱吒風雲、對大清朝歷史發展興衰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見證了大清王朝從盛到衰的過程。很多參觀恭王府的人,是受電視劇影響奔著和珅府邸去的,都想親眼見見這個曠古的大貪官的生活。其實和珅沒有當過什麼"王爺",不管他是是多麼風光富有,按清朝的規定,和珅家宅根本就不配有王府稱號,也不容許有現在的恭王府大門及各種大門飾品的形制。和珅充其量只是恭王府前身的規劃建造者,是當時稱之為"和第"的和珅豪華家宅。和第於乾隆41年(1776年)開始建造,歷經9年在乾隆50年完成(1785年)。前面居宅氣勢恢宏、富麗堂皇,後面是集天下美景之大成的精美絕倫、幽深秀麗花園("萃錦園"的名字也是後來恭王爺命名的),當年也是得到很多王公貴族豔羨。而和珅在裡面僅僅居住生活了14年。

嘉慶4年(1799年)就被嘉慶皇帝賜死。府宅被一分兩半,東邊歸乾隆皇帝最鍾愛的老疙瘩十女、嘉慶皇帝的胞妹固倫和孝公主及額駙豐紳殷德繼續居住,從嘉慶4年(1799年)-道光3年(1823年),被稱為"公主府"。

西邊則由乾隆皇帝17子、嘉慶皇帝同母兄弟慶王永璘居住,改稱"慶王府"。道光3年(1823年),和孝公主謝世,整個"和第"府宅才全部歸"慶王府"所有。

咸豐元年(1851年),咸豐皇帝又將此宅子賜給自己的胞弟恭親王奕訢,這座王府從此才真真切切地稱為"恭王府",直至恭王爺後代子孫居住到民國初年。

現在的恭王府基本是當時恭親王大規模改造的中西建築風格規模格局,其中保留了和珅宅子的精華部分,比較重要的代表處所大概有,一:"嘉樂堂",是現在恭王府中路的最後一進正廳,五開間,大門正上方現懸的"嘉樂堂"匾額,傳為乾隆帝御賜給和珅的。二:"錫晉齋",原名"慶宜堂",源於乾隆所賜"慶頤良輔"匾額。大廳內有和珅仿紫禁城寧壽宮式樣,建造的雕飾精美的楠木隔段,(此為被嘉慶皇帝賜死的"二十大罪"之一所指的的僭侈逾制)。相傳乾隆當年想在圓明園修座金絲楠木殿,找不到那麼多的好楠木,還是以修繕明十三陵為名,盜取的明陵楠木,可見當年和珅是多麼的奢華。三:後罩樓,俗稱臧寶樓,也是部分小妾和女人的住所。府邸最深處橫有一座兩層的後罩樓,東西長達156米,後牆共開88扇窗戶,內有108間房,俗稱"99間半",取道教"屆滿即盈"之意。後簷牆上下各開一排窗戶,下層窗是長方形的,上層是形式各異的會錦窗,窗口磚雕精細。花飾分別是(蝙)蝠、罄、魚的圖案,意寓"福慶有餘"。四:後府花園叫萃錦園(此園名也不是和珅起的,恭親王命名的)。園中有部分景點是和珅留下來的。尤其萃錦園中路內內有一座太湖石假山,山腳下的秘雲洞以康熙皇帝御書"福"字碑為中心,內洞府正中央石壁上有一座號稱"天下第一福"的康熙筆題福字碑。

“和第”,“公主府”,“慶王府”,“恭王府”

福字碑

“和第”,“公主府”,“慶王府”,“恭王府”

福字碑

五:"獨樂峰"送子觀音巨石稱,仰首望去,石頭酷似一女子,抱著一小孩,低著頭,背對大門。這塊巨石未經任何人工雕鑿,是當年和珅陪同乾隆下江南時,和珅從千百塊太湖石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和珅認為這塊形如女人抱著孩子的奇石是觀音送子,就把它運回來放在自己家中,希望藉此保佑兒孫滿堂。果然第二年得了一個兒子。乾隆聽說也很高興,給孩子賜名豐紳殷德,後來還把自己的掌上明珠十公主嫁給了他。

“和第”,“公主府”,“慶王府”,“恭王府”

獨樂峰

六:"蝙蝠"是整個恭王府裡的又一大景緻,這裡的蝙蝠可不是空中飛翔的動物蝙蝠,這是當年和珅取其"蝠"字諧音,用各種蝙蝠造型修建的裝飾物和景點。我們幾乎能在恭王府內所有建築物上看到"蝙蝠"的身影,和珅還把花園中的水池也修成蝙蝠形狀,並把湖池命名為蝠池。在蝠池的北面還有一個蝠廳,廳形也如蝙蝠。恭王府花園裡共有9999"只"蝙蝠,而這第1萬個"福",就是號稱"天下第一福"的康熙筆題福字碑。滿園一萬餘個蝙蝠畫圖造型,處處彰顯著和珅希冀多福、多子、廣進錢財的喜氣滿門美好願望。

“和第”,“公主府”,“慶王府”,“恭王府”

蝙蝠造型窗

恭王府後來一直由其後代子孫居住到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恭親王后代的孫子溥偉以40萬塊大洋賣給教會,結束了這座輝煌府邸的王府。後由輔仁大學用108根金條贖回,並用作女生學堂。新中國成立以後,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風機廠、音樂學院等多家單位使用過。不管是和珅、和孝公主,還是永璘亦或是奕訢,這些曾經的居住者在這裡留下了很多趣聞軼事,也留下了對大清江山舉足輕重作用的歷史興衰盛亡見證。

(本文部分圖片取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文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