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了幾條腿?

你看到了幾條腿?

生活中為什麼會眼見不為實?


視覺上的偏差 雖然多數時候我們都能看到比較屬實的狀況,但偶爾還是會出現偏差,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錯覺”。

錯覺的產生來自於生理和心理兩方面。也就是說,人體的感官生理結構和我們平常對生活的認知,都會影響到大腦對視覺的判斷。很多錯覺如不用理智來精細推測,往往會被表面現象迷惑,甚至哲學家也不例外。亞里士多德就曾經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落地快,後來伽利略的斜塔實驗證明他是錯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基於人體生理特性而產生的心理錯覺包括:盲點、視覺暫留、色彩錯覺、明亮度所帶來的錯覺、心理認知引起的錯覺等。


1.盲點

人看東西時,眼睛通過感知光線而觀察到物體影像,然後報告給大腦,之後大腦才會發出相應的行動指令。然而眼睛也會有失靈的時候:當物體在視網膜上的投影正好處於視網膜盲點的位置時,我們就會看不見。不過還好我們臉上有兩隻眼睛,雙眼的盲點並不重合,因此即使物體處於盲點位置,另一隻眼睛仍然能夠看到,雙眼正好可以互相補充。但只用一隻眼睛時,就有可能出現“視而不見”的狀況。


2.視覺暫留

除了盲點之外,眼睛還存在著短時間視覺存留的特性,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殘像”。殘像會給我們造成一些錯覺,在速度足夠高時,殘像會產生連貫性,比如我們在看電影片的時候,就不會認為“我看到的是一幀一幀分開的畫面,每一幀之間都存在著一瞬的光影變化”。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自制動畫,就是在書本每一頁的角落裡畫上連續動作的小人,然後快速翻頁,就能得到“動起來”的畫面,這就是典型的生理性視覺誤差。


3.色彩錯覺。

外在世界由光線傳導而進入眼睛形成我們所見的景象。白光是由不同波長的有色光所組成,如果兩色光加在一起可以成為白光,那麼它們就是互補色。當視網膜上的細胞受到某一種色光的大量刺激時,沒有受到刺激的另一部分細胞會開始活動,把那個“空檔”裡填上對應的互補色。因此深藍色的夜空裡,白色的月亮看起來就泛著黃。


4 心理上的偏見

人的意識不是白紙,其中積澱著自己的人生經歷、知識背景、創造能力、主觀情感等“前見”。前見有可能引起心理認知的錯覺。 因而,除了視覺偏差、心理上的成見也會給“眼見”的事物染上顏色、原有理論會滲透進科學觀察、情感會影響判斷,“親眼所見”也會偏離事實就不難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