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而談:還記得小時候學過的「算盤」口訣麼,現在還有幾人能會

在計算機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很多數學統計都在使用計算器和更為方便快捷的計算機進行處理,而在古代,在沒有發明出計算機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發明出一種簡便快捷的計算工具——算盤,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說說算盤的起源和口訣:

侃侃而談:還記得小時候學過的“算盤”口訣麼,現在還有幾人能會

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北宋串檔算珠。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盤的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剛剛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算盤形狀:

現存的算盤形狀不一、材質各異。一般的算盤多為木製(或塑料製品),算 盤由矩形木框內排列一串串等數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橫樑把珠統分為上下兩部分,算珠內貫直柱,俗稱“檔”,一般為9檔、11檔或13檔。檔中橫以梁,樑上1珠,這珠為5;梁下5珠,每珠為1。

算盤是長方形的,四周是木框,裡面固定著一根根小木棍,小木棍上穿著木珠,中間一根橫樑和算盤分成兩部分,每根木棍的上半部有兩個珠子,每個珠子當五,下半部有五個珠子,每個珠子代表一。

侃侃而談:還記得小時候學過的“算盤”口訣麼,現在還有幾人能會

算盤起源:

關於算盤的來歷,一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分時期,關羽所發明,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

據公開資料顯示,“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東漢徐嶽所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云:“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為3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遊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5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後稱之為“檔”。上面一珠當五,下面四珠每珠當一。而今天的解釋是:算盤為長方形,木框中嵌有細杆,杆上串有算盤珠,算盤珠可沿細杆上下撥動,通過用手撥動算盤珠來完成算術運算。

古時候,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這些小木棍叫"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工具--算盤。

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進行加減乘的運算,還能計算土地面積和各種形狀東西的大小。

在明代,珠算已相當普及,並且出版了不少有關珠算的書籍,其中流傳至今,影響最大的是程大位(1533~1606)的《直指算法統宗》

算盤傳播:

由於算盤製作簡單,價格便宜,珠算口訣便於記憶,運算又簡便,所以在中國被普遍使用,並且陸續流傳到了日本、朝鮮、美國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當今,已經進入了電子計算機時代,但是古老的算盤仍然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侃侃而談:還記得小時候學過的“算盤”口訣麼,現在還有幾人能會

算盤口訣:

加法口訣

不進位的加進位的加

直加滿五加進十加破五進十加

加一: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進一

加二: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二去八進一

加三:三上三,三下五去二,三去七進一

加四:四上四,四下五去一,四去六進一

加五:五上五,五去五進一

加六:六上六,六去四進一,六上一去五進一

加七:七上七,七去三進一,七上二去五進一

加八:八上八,八去二進一,八上三去五進一

加九:九上九,九去一進一,九上四去五進一

減法口訣

不退位的減退位的減

直減破五減退位減退十補五的減

減一:一下一,一上四去五,一退一還九

減二:二下二,二上三去五,二退一還八

減三:三下三,三上二去五,三退一還七

減四:四下四,四上一去五,四退一還六

減五:五下五,五退一還五

減六:六下六,六退一還四,六退一還五去一

減七:七下七,七退一還三,七退一還五去二

減八:八下八,八退一還二,八退一還五去三

減九:九下九,九退一還一,九退一還五去四

乘法口訣

在春秋戰國時已在籌算中得到應用;

歸除口訣,首見楊輝《乘除通變算寶》[1274],

朱世傑《算學啟蒙》[1299]所載九歸口訣已與現代基本相同。

有了四則口訣,珠算的算法就形成一個體系,長期沿用下來。

三、大九九口訣表

一一01一二02一三03一四04一五05一六06一七07一八08一九09

二一02二二04二三06二四08二五10二六12二七14二八16二九18

三一03三二06三三09三四12三五15三六18三七21三八24三九27

四一04四二08四三12四四16四五20四六24四七28四八32四九36

五一05五二10五三15五四20五五25五六30五七35五八40五九45

六一06六二12六三18六四24六五30六六36六七42六八48六九54

七一07七二14七三21七四28七五35七六42七七49七八56七九63

八一08八二16八三24八四32八五40八六48八七56八八64八九72

九一09九二18九三27九四36九五45九六54九七63九八72九九81

除法口訣

珠算除法有歸除法和商除法兩種.

歸除法用口訣進行計算,有九歸口訣,退商口訣和商九口訣.

九歸口訣共61句:

一歸(用1除):逢一進一,逢二進二,逢三進三,逢四進四,逢五進五,逢六進六,逢七進七,逢八進八,逢九進九.

二歸(用2除):逢二進一,逢四進二,逢六進三,逢八進四,二一添作五.

三歸(用3除):逢三進一,逢六進二,逢九進三,三一三餘一,三二六餘二.

四歸(用4除):逢四進一,逢八進二,四二添作五,四一二餘二,四三七餘二.

五歸(用5除):逢五進一,五一倍作二,五二倍作四,五三倍作六,五四倍作八.

六歸(用6除):逢六進一,逢十二進二,六三添作五,六一下加四,六二三餘二,六四六餘四,六五八餘二.

七歸(用7除):逢七進一,逢十四進二,七一下加三,七二下加六,七三四餘二,七四五餘五,七五七餘一,七六八餘四.

八歸(用8除):逢八進一,八四添作五,八一下加二,八二下加四,八三下加六,八五六餘二,八六七餘四,八七八餘六.

九歸(用9除):逢九進一,九一下加一,九二下加二,九三下加三,九四下加四,九五下加五,九六下加六,九七下加七,九八下加八.

朱世傑《算學啟蒙》(1299)捲上“歸除歌訣”...

一歸如一進見一進成十

二一添作五逢二進成十四進二十六進三十八進四十

三一三十一三二六十二逢三進成十六進二十九進三十

四一二十二四二添作五四三七十二逢四進成十八進二十

五歸添一倍逢五進成十

六一下加四六二三十二六三添作五六四六十四六五八十二逢六進成十

七一下加三七二下加六七三四十二七四五十五七五七十一七六八十四逢七進成十

八一下加二八二下加四八三下加六八四添作五八五六十二八六七十四八七八十六逢八進成十

九歸隨身下逢九進成十

南宋數學家楊輝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編造了斤價求兩價的歌訣

元朝偉大數學家朱世傑的「算學啟蒙」(1299年)書中,更被推進成下列的十五句:

一求,隔位六二五;(1/16=0.0625)

二求,退位一二五;(2/16=0.125)

三求,一八七五記;(3/16=0.1875)

四求,改曰二十五;(4/16=0.25)

五求,三一二五是;(5/16=0.3125)

六求,兩價三七五;(6/16=0.375)

七求,四三七五置;(7/16=0.4375)

八求,轉身變作五;(8/16=0.5)

九求,五六二五;(9/16=0.5625)

十求,六二五;(10/16=0.625)

11求,六八七五;(11/16=0.6875)

12求,七五;(12/16=0.75)

13求,八一二五;(13/16=0.8125)

14求,八七五;(14/16=0.875)

15求,九三七五;(15/16=0.9375)

退商口訣共9句:

無除退一下還一,無除退一下還二,無除退一下還三,

無除退一下還四,無除退一下還五,無除退一下還六,

無除退一下還七,無除退一下還八,無除退一下還九,

商九(又叫撞歸,是除以以9開頭的數,商用大了,退商的時候用的)口訣共9句:

見一無除作九一,見二無除作九二,見三無除作九三,

見四無除作九四,見五無除作九五,見六無除作九六,

見七無除作九七,見八無除作九八,見九無除作九九.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叫“單歸”;除數是兩位或兩位以上的除法叫“歸除”,除數的首位叫“歸”,以下各位叫“除”.如,除數是534的歸除,叫“五歸三四除”.即用五歸口訣求商後,再用34除.

開乘方

珠算乘方可以直接乘,也可以根據公式,高次方若冪是質素,就只有直接乘,若可以分解因式,則可分解因式再來算。

珠算開平方,一般有半九九開平方法,積差開平方法,公式開平方法,增乘開平方法。

開三次方,有三倍根開立方法,過大商開立方法。

開五次方,有多種,常見的有增乘開五次方。

開高次方一般很少在珠算上用。

侃侃而談:還記得小時候學過的“算盤”口訣麼,現在還有幾人能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