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林潔:鄉鎮幹部的心理焦慮及其消解途徑

點擊上方“鄉村發現”可以關注哦!

——以山西省33個鄉鎮的調研為例

调研|林洁:乡镇干部的心理焦虑及其消解途径

摘要:近年來,隨著上級政府問責範圍的日益擴大和問責力度的不斷加強,在正面促進鄉鎮幹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給其帶來了與日俱增的心理焦慮,通過調研發現,該群體的心理焦慮與職務、年齡、性別和工作地域等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心理焦慮隨之帶來的是一些不良後果,究其原因主要有自身能力不足、同事和班子成員不理解、心理健康知識缺失及家庭壓力不可迴避等四方面。為此可從加強能力培養、增進自我調適、注重心理教育、增強各方關愛及加大正面宣傳等途徑來削減鄉鎮幹部的心理焦慮,這將有利於該群體的健康成長,也可為我國基層幹部隊伍建設提供重要的幫助和啟迪。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政府問責範圍的日益擴大和鄉鎮領導幹部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及農村維穩工作方面壓力的不斷加大,鄉鎮領導幹部(在鄉鎮工作的副科和正科級幹部) 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課題組在調研過程中將目光聚焦於鄉鎮領導幹部這一群體,當近距離地關注該群體的生存狀態時, 發現該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成員存在心理焦慮,這不僅關乎鄉鎮領導幹部的身心健康,更關乎基層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效能,對其進行研究和思考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2013年3月— 8月,課題組先後在山西省的太原、晉中、大同、朔州、忻州、陽泉、長治、臨汾、呂梁、 運城、晉城等11個市選取了33個鄉鎮(其中山區、 丘陵、平川各9個,城區6個)進行調研,內容涉及鄉鎮領導幹部的工作、生活、成長曆程及社會評價等諸多方面。調研採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座談會等形式。在問卷內容設計中,圍繞鄉鎮領導幹部的心理狀況及消解途徑設計了40項選擇題。問卷調研主要採用實地發放和填寫,輔之以Email、郵寄等形式,保證了調研結果較高的可靠性。調研得到了各地鄉鎮領導幹部的積極配合,課題組先後發放調查問卷330份,其中收回有效問卷305份。在收回的有效問卷中,按職級分正科級領導幹部121人,副科級領導幹部164人,一般幹部20人;按職務分有鄉鎮黨委書記55人,鄉鎮長66人,其他鄉鎮幹部184人;按性別分男性幹部238人,女性幹部67人。以下數據均出自於課題組的調研分析結果。

本文中所論及的焦慮主要指心理方面的焦急和憂慮。調研結果表明:心理焦慮是當前鄉鎮領導幹部中存在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狀態之一。在調查中只有12.5%的鄉鎮領導幹部認為自己身上不存在焦慮狀態,87.5%的人認為自身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程度的 “焦慮”心理,在後者中,存在焦急狀態的佔到42.6%,存在憂慮狀態的佔到57.4%。另外,通過調查還發現,有36.3%的人感到焦慮時會同時伴有心慌意亂、失眠、出汗、厭食及恐慌等兩種或多種狀態,這種狀態如持續過久或過頻會對其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課題組試圖通過對該群體心理焦慮狀況的深入調研,力求尋找切實有效、適合鄉鎮幹部消解心理焦慮的方法對策,旨在促進該群體的心理健康與和諧, 併為鄉鎮幹部隊伍建設、提高行政效能提供重要的幫助和啟迪,同時也可為上級部門制定相關政策加強基層幹部隊伍建設提供借鑑和參考。

二、鄉鎮幹部心理焦慮的表現特徵

課題組通對調研結果的分析歸納發現:鄉鎮幹部的心理焦慮與年齡、性別和工作地域等有著高度的相關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鄉鎮幹部的心理焦慮與職務呈正比例線性關係。由於鄉鎮幹部處於官僚體系中的較低層級,課題組按其職務進行分組時設為正科、副科兩個級別。 調研結果表明,在正科級領導幹部中經常有焦慮感的佔到該組成員的38.6%,且焦慮感強度最大。如焦慮感較強的鄉鎮黨委書記在同級別人群中佔到86.5%的比例,在副科級群體中這一比例為29.8%。 與之相比,鄉鎮一般幹部的焦慮感較少,主要與承擔的責任和揹負的壓力較小有關。

(二)鄉鎮幹部的心理焦慮與年齡呈正拋物線關係。由於在鄉鎮幹部中存在著較為明顯的45歲現象,故根據實際情況,課題組將被調查者按年齡分成三個組:25~35歲組、35~45歲組和45~55歲組。 調查結果顯示,在這三個年齡段中,35~45歲之間的鄉鎮幹部焦慮感最強,有近1/3的人感到“對未來沒有信心”;45~55歲之間有較強焦慮感的佔到該組成員的18.4%;而25~35歲之間有較強焦慮感人數相對較少,所佔比例不到該組成員的八分之一。

(三)鄉鎮幹部的心理焦慮隨性別呈現出“陽盛陰衰”。艱苦的工作生活環境和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要求,使男性在鄉鎮幹部中佔絕對優勢(此次隨機發放的調查問卷統計發現,男性鄉鎮幹部佔78%,女性僅佔22%),但在抗焦慮性方面,女性明顯優於男性。問卷調查表明,“經常有焦慮感”的男性比女性高出26.5個百分點,感到“焦慮感很大”的男性比女性要高出36.7個百分點。

(四)鄉鎮幹部的心理焦慮隨工作類別呈現出“高低起伏”。現階段的鄉鎮工作點多面廣,涉及許多領域,既有計劃生育、文化、教育、衛生,又有經濟建設、 鄉村發展、社會綜合治理等。問卷調查表明,分管信訪、安全生產的鄉鎮幹部焦慮感最強,“經常有焦慮感”的佔到55.9%,比“偶而有焦慮感”的分管文化、教育、衛生部門的鄉鎮幹部高出37~41個百分點。其次是從事經濟管理部門的鄉鎮幹部,“經常有焦慮感” 的佔到34.8%。除此之外,涉及徵地、拆遷、計生部門的鄉鎮相關負責人,感到“經常有焦慮感”的人超過五分之一。

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焦慮已成為現階段鄉鎮幹部的常態,無論對個人身心健康還是對工作效率,其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部分鄉鎮幹部工作倦怠。調研發現,部分鄉鎮幹部由於存在焦慮心理,在工作中表現為責任感不強、紀律鬆散、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開拓創新意識不強、在其位不謀其政等狀況。為此,本鄉鎮的公職人員、村幹部、村民對此表示出不同程度的看法,而當事人對此也頗有苦衷。在問卷調查中當問及“您對工作存在倦怠的原因”時,有36.9%的鄉鎮幹部認為整體忙碌沒有多大意義,有30.1%的人感到工作沒有主動性,還有19.4%的人認為缺乏應有的工作激情。

二是有相當一部分鄉鎮幹部的身體狀況令人擔憂。在收回的305份有效問卷對象中,78%為男性鄉鎮幹部,而該群體主要集中於31~40歲之間,該年齡段本應是身強力壯、精力最旺盛的時期,但對該群體身體狀況的調查卻不容樂觀。調查中,選擇身體狀況“良好”的超出了選擇“優秀”的人數,這其中心理焦慮是影響其身體狀況的一個主要原因。問卷調查表明,鄉鎮幹部中有26.5%的人經常對自己的身體感到擔憂;有34.5%的人會經常失眠多夢,在重大事項面前(如村委會換屆選舉、突發事件等)有將近八成的鄉鎮黨委書記需藉助藥物幫助才能入眠。

三是部分鄉鎮幹部在工作中表現為行為“過急” 或“過緩”。調研結果表明,83.5%的鄉鎮幹部對個人的工作、生活、未來發展等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心理焦慮,部分人在工作中表現為兩個極端:一是過急。在鄉鎮幹部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由於知識結構不合理、“本領恐慌”,面對發展的新要求及城鎮化建設、農民增收等一系列現實問題,不是從長遠利益出發冷靜、有序地謀劃工作,而是急功近利追求功績, 當期望值與實際效果出現偏差時常常出現“上火”症狀。二是過緩。面對複雜的鄉鎮工作,部分鄉鎮幹部憂慮重重,既擔心工作處理不好承擔責任,被上級 “問責”,又擔心解決不當得罪人,惡化與同事、下級的關係,於是心事重重、能拖就拖、行動遲緩,影響了鄉鎮工作的有效開展。

四是部分鄉鎮幹部行為發生偏差。鄉鎮幹部職務晉升渠道的單一化使“天花板”效應在該群體中大量存在,少數鄉鎮幹部為擺脫職務升遷上的焦慮心理,找風水先生,求神拜佛,乞求神靈保佑,尤其是在換屆或人事調整前此種現象更為嚴重,不少人熱衷於請求算命先生為其指點迷津,有個別人由於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焦慮而無法消解,選擇了自殺、自殘等極端行為。

三、鄉鎮幹部心理焦慮的誘發因素

調查發現,鄉鎮幹部的壓力源來自於多個方面, 既有工作、家庭因素,也有人際關係因素,還有經濟狀況、身體狀況、輿論等因素。在實踐中,常常是各種因素相互交織疊加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混合體,且隨著不同時期壓力源的變化,呈現出一種此消彼長或線性疊加的非規則曲線。

(一)自身能力不足。作為最基層的政府部門,鄉鎮工作情況複雜、任務繁重,面對信訪、安全、計生、 突發事件等複雜問題,使用“硬招”不敢,“軟法”不行、“新法”不會,在與鄉鎮幹部座談時,許多人反映上面下達的任務越來越難完成,“官”越來越難做,他們中的許多人為此常是感到焦慮不安,既擔心上級不認可自己所做的工作,又擔心問題解決不好致使矛盾激化,於是難免常處於“恐慌”狀態。此外,還有一些鄉鎮幹部由於自身存在業務能力較差、文化水平較低、社會交往較窄、實際解難較弱等情況,工作打不開局面,與同事關係不“和諧”,疑難問題不會處理,常常被其他班子成員和下屬看不起,群眾意見也很大,因而常常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和憂鬱症狀。

(二)同事和班子成員不理解。問卷調查表明,有36.7%的鄉鎮幹部認為人際關係不和諧是造成他們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之一,在鄉鎮正職中此類原因更為明顯,有68.9%的鄉鎮黨委書記和56.7%的鎮長認為妥善處理上下左右的複雜人際關係,已成為其日常工作中一項既重要又棘手的事情。在鄉鎮幹部調研中,有36.9%的人選擇“與上級相處難”,有35.1%的人選擇“與同事相處難”,有28.6%的人選擇“不會說話、做事,老得罪人”,還有26.5%的選擇 “村民不理解”。

(三)心理健康知識缺失。由於我國大中小學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對缺乏,加之心理健康教育還未被有關部門納入到幹部培訓計劃中,結果導致許多鄉鎮幹部在讀書時和參加工作後都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專業培訓,當遇到實際問題時常會表現出嚴重不足的心理調適能力。同時,由於受 “忍”、“壓”等傳統文化的影響,相當一部分鄉鎮幹部對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誤解和偏見,將心理問題視同於能力欠缺和性格軟弱,認為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專業人員幫助的人僅限於心理障礙者,不願意將自己歸入需要“求助”的人群,即使知道自己存在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也羞於啟齒、諱疾忌醫。

(四)家庭壓力不可迴避。家庭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鄉鎮幹部由於工作繁忙無暇顧家對家人心懷愧疚,另一方面是家庭成員對其工作不理解。調研發現,由於鄉鎮幹部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應酬中去,沒有太多的時間教育孩子、 孝敬父母和關心愛人,當家里人遇到一些諸如擇校、 擇醫、擇業等實際問題時,由於受權力所限常感無能為力,久而久之產生家庭矛盾也就在所難免。在問卷調查中,當問及“來自家庭的心理壓力主要有哪些方面”時,有近一半的鄉鎮幹部認為“與家人聚少離多,產生距離感”,此外,還有將近1/3的人認為“愛人不理解”,近1/4的人認為“權力範圍太小,無法為家人解決問題”。由此帶來的精神壓力可見一斑。

四、消解鄉鎮幹部心理焦慮的有效途徑

鄉鎮是我國政權組織的“神經末梢”,是黨和國家聯繫群眾的重要紐帶。鄉鎮幹部作為鄉鎮黨委一班人的核心力量,肩負著推動新農村建設和促進農村科學發展的重任,其心理健康程度不僅關係到鄉鎮黨委領導作用的發揮,更是直接影響到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因此,高度重視鄉鎮幹部的心理焦慮問題,探索有效的消解途徑,激發其工作的積極性,促進其作用的充分發揮,不僅僅是一個心理學層面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個事關政府效能提高的政治問題,需要多管齊下,多部門聯動,共同促進鄉鎮幹部隊伍的健康成長。

(一)加強能力培養。提高鄉鎮幹部的業務素質和自我心理調適能力,是促進鄉鎮幹部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首先,要切實提高鄉鎮幹部的業務素質和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可建立和完善到縣級以上黨校、高校學習及幹部異地交流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體系,提高鄉鎮幹部的知識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可圍繞農村相關的政策、農民急需的實用技術、與農民切實相關的市場經濟知識和法律知識等開展專題培訓,提高培訓以提高鄉鎮幹部指導農民致富的本領、運用市場經濟規律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的能力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使其能遊刃有餘地應對複雜多變的鄉鎮工作,有效避免因“本領恐慌”引發的心理焦慮。其次,要掌握有效化解心理壓力的能力。鄉鎮幹部身處基層複雜環境,面臨頭緒繁多的任務,產生心理壓力在情理之中。要幫助鄉鎮幹部掌握調節自己情緒的有效方法,如進行體育鍛煉、文化活動、行為宣洩可使心理壓力得到控制和緩解,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可減少外界對個人情緒的影響,從而使其自身維持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增進自我調適。一方面,鄉鎮幹部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掌握更新心理知識。通過示範、教育、 培訓等方式幫助鄉鎮幹部養成利用休息時間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在書中領悟人生、開闊心胸,同時還能找尋到自我解壓和調適的方法,進一步培養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價值觀。另一方面,鄉鎮幹部應擺正心態,掌握心理調適的方法。通過加強學習,逐步完善知識結構,培養健康、寬廣的胸懷,養成良好的德行和寬以待人的優良品質;通過自我認知度的不斷提高,掌握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技巧和方法以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學會結合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採用與朋友談心、寫日記、聽音樂、運動、旅遊、靜坐等多種方法,增強自我調適能力。

(三)注重心理教育。一是建立健全符合鄉鎮幹部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體系。通過定期開展健康知識教育,增強鄉鎮幹部對常見心理健康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免疫力;通過教育引導,調整鄉鎮幹部健康狀態;通過增設心理調適訓練課程,幫助鄉鎮幹部掌握釋放心理壓力的技巧和方法。二是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研究和傳播。由於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的大中小學校中起步較晚,造成大多數鄉鎮幹部在學生時代和工作後具有的心理健康知識不足,心理調適能力欠缺。為此,建議政府部門組織心理學專業人員對鄉鎮幹部心理健康問題開展研究,編寫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材,將心理健康知識以通俗讀本或小冊子的形式向鄉鎮幹部發放,並定期進行輔導。 此外,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的迅猛發展,政府還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向鄉鎮幹部廣泛發佈報紙、廣播等媒體上的各種心理健康知識,並且通過網絡建立遠程服務、溝通平臺,定期聘請心理學專家進行在線服務。

(四)增強各方關愛。一是上級組織應加強對鄉鎮幹部的人文關懷,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既要嚴格監管工作又要關心鄉鎮幹部的感受,既要重視目標考核又要耐心聽取鄉鎮幹部的忠誠建議。對由於經驗不足出現失誤的,要幫助其分析原因,總結教訓; 對其在發展農村經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要及時予以協調解決。二是應建立鄉鎮幹部關愛保障機制。首先,可嘗試為鄉鎮幹部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就有關鄉鎮幹部身心健康問題進行跟蹤管理。可定期派駐心理醫生提供心理健康諮詢和治療服務,對鄉鎮幹部群體中常見的疾病預防與治療、心理健康、保健等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縣級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對鄉鎮幹部身體和心理上存在的健康隱患及時治療。 其次,應逐步落實“帶薪休假”制,在不影響各項工作正常開展的前提下,統籌安排鄉鎮幹部輪流休假,有助於放鬆其身心。三是上級組織對鄉鎮幹部應多采用正強化的管理方式。在實踐中應經常為其鼓勁打氣,設身處地體會他們的辛苦,增加體諒和理解,減少埋怨和責備。當鄉鎮幹部取得成績時,上級部門應及時予以肯定、表揚和獎勵,增強其對工作的光榮感和自豪感,激勵他們繼續前行。此外,還應加強鄉鎮幹部周圍親朋好友、家人、同事等在內的社會支持力度,在其面臨實際困難和現實問題時,相關人員能夠給予理解和幫助。

(五)加大正面宣傳。首先,媒體的負面宣傳要適度。不可否認,部分鄉鎮幹部在工作中存在著難作為、 不作為和亂作為的行為,媒體可真實報道但不宜過度炒作和大肆渲染,否則易將鄉鎮幹部推向百姓的對立面,影響工作的開展。其次,應加大媒體的正面宣傳。 對鄉鎮幹部在艱苦環境條件下安心紮根基層、為民服務、不畏艱難、紮實工作的創業精神,要給予公正的評價和大力的宣傳;媒體工作者要多下基層,積極探尋鄉鎮幹部中的優秀分子,樹立一批像文建明、劉銀昌等具有典型代表的優秀鄉鎮幹部,使鄉鎮幹部的正面形象成為宣傳的主流,以增進全社會對鄉鎮幹部的認識和理解,為該群體幹事創業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氛圍。

鄉村發現轉自:理論探索 2014年0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