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二次房改與搖號

深圳二次房改與搖號

ONE

搖號第一次進入深圳地產行業,是在2018年5月底。

去年上海住建委明確新開盤商品住房採取由公證機構主持的搖號方式公開銷售,為其它火熱的一二線城市打了個樣。這注定不會是孤立事件,成千上萬人搶房,登記數量遠大於發售房源套數,類似場面過去已不止在一個地方出現。

一種“體現公平”的方式開了頭,其它城市迅速借鑑。於是,包括南京、長沙、成都、武漢、杭州、西安等二線城市相繼採取“搖號買房”方式。

5月30日,招商蛇口旗下海上世界雙璽花園三期開盤,採用審核資格、繳納誠意金、現場抽籤選房的銷售流程,標誌著深圳成為第二座跟進搖號的一線城市。

40年前,蛇口工業區填海建港的開山炮聲轟然響起,人們稱它是改革開放的“第一炮”。40年後,在同一個地方響起的搖號箱轉動聲。

上述豪宅推出了167套房源,每平方米整體均價逾12萬,選房時間限定在2分鐘。不繳納500萬元誠意金,連搖號的資格都沒有。但據市場消息,項目前後接獲700多個客戶認籌,意味著中籤概率不到1/4。

儘管豪宅門檻高,購房資格篩選苛刻,但這個中籤概率,和申購工業富聯的新股(中籤率0.3421%)相比難度低多了,甚至比同一天披露6萬人參與搖號的成都某樓盤(中籤率1.71%)更容易。

筆者認識的一位女性朋友,就滿懷期待去蛇口希爾頓酒店搖號了。

這位朋友留過學,現在供職於被譽為“全球通信巨頭”的某深圳企業。她的積蓄遠達不到500萬元,認籌資金來自父親,一家上市公司的老闆。

她見證了深圳首次搖號買房的全過程,但直到搖號結束,手裡的號數都沒出現在大屏幕上。她成為了3/4失意購房者中的一個。有時候,限制購房的不是數百萬誠意金門檻,而是沒中籤。

深圳是中國房價最高的城市之一,過去幾年房價快速上漲,有經濟學家將這個上漲過程解讀為“人口現象”演化為“貨幣現象”。房價與國人對財富的追求有關,集中表現為在風險偏好方面對購置房產的巨大欲望。而一線城市,無論是投資機會、經濟發達程度和福利體制都具備優勢,這導致了富人財富規模比其它城市更大。

據中原地產統計,2017年深圳豪宅供應量5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1%,成交量也下降32%,主要受“深八條”以來持續調控影響;但豪宅成交價上漲12%至9.95萬元/平方米。該機構還提示風險稱,去年豪宅成交量70萬平方米高於供應量,市場依然存在供不應求局面。

這個數據用通俗的話概括就是,深圳不缺資金,缺資源。

或許,深圳很快又將出現另一個搖號買房的案例。6月8日,同樣位於蛇口的萬科蛇口公館項目獲批預售證,備案總套數每平方米均價約8.5萬元。而在某投資者群,一位投資者曬出的數據顯示,蛇口片區在售新房均價多在9.1萬-14.5萬之間。

按照萬科披露信息,蛇口公館推出的2、3棟登記保證金為20萬元。選房方式視登記情況二選一:少於發售套數,將採用自有系統銷售;反之,則公開搖號。

TWO

搖號買房儘可能地體現公平原則,背後的市場情緒卻是狂熱的,深圳重要項目入市的情況較少,往往一出來就被搶購。它也證明,高房價所反映的結構性問題,將是深圳長期要應對的課題。

按照中原統計數據,5月深圳一手住宅成交均價5.41萬元/平方米,環比每平方米下降58元,成交量卻達到2564套,環比增加32.6%。同時,深圳上月住宅租金環比上漲0.5%,已連續5個月上漲。

房價變成貨幣現象,就需要換一種工具來調節。

兩年前,還是央行行長的周小川提出不能老用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只能解決總量問題,沒法解決結構性問題。如今重新回頭審視,這是一種清醒的認識。

貨幣政策用起來效率高,但資金是流動的,難以按照預期流到存在房地產過剩的城市。相反,資金仍源源不斷地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導致房價持續高居不下,某種程度上存在非理性因素。

深圳也在嘗試新的方式解決結構性問題,比如6月5日出臺的《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簡稱二次房改)。

深圳啟動二次房改,與20多年前的房改有著鮮明的對比:過去深圳率先推行住宅市場化、貨幣化改革,堅持市場化導向;如今則將以政府主導為主,包括對住房供給結構進行重大調整,將保障房、市場商品住房比例設定為6:4。

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早在1998年國務院23號文件已有要求。當時政府提出,“最低收入家庭租賃由政府或單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購買經濟適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購買、租賃市場價商品住房。”只是因為客觀因素,一直推進遲緩。

深圳住房建設局負責人在回應二次房改時也提及,當前全市房價高企,住房供需不平衡、結構不合理、保障不充分等問題日益突出。從這點而言,二次房改只是深圳探索建立和完善住房供應體系的總體設想。

需要指出的是,二次房改文件對處理住房的經濟屬性、民生屬性做了明確表述,即“把民生屬性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意味著深圳要解決的只是住房問題而非房價問題,保障中低收入及人才的居住權利。

具體而言,實物供應方面,市場商品住房、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賃房,佔住房供應總量分別為40%、20%、20%、20%,後三者售價僅分別為同地段市價的60%、50%、30%甚至10%。

按照計劃,深圳新增建設籌集各類住房共170萬套, 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總量不少於100萬套。

深圳的二次房改只是綱領性文件,如何保障低收入人群及人才的居住權利,需要系統、全面地論證。僅就目前而言,它仍需要考慮若干問題,這或許將影響到未來解決結構性問題。

比如供應結構調整對市場商品住房的壓縮。

過去數年深圳住宅新增供應稀缺,導致樓市出現“豪宅化”趨勢,若進一步調整商品住房的比例,市場對於房價的預期或再被強化。

同時,市場討論多年的土地供應難題。二次房改提出了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的總體思路,具體涉及TOD開發模式、棚改、城市更新、招拍掛、社會存量租購等,其中城市更新作為重要的存量盤活渠道。

與此相對應,近一個月以來,包括中鐵、中南建設都先後宣佈出讓位於深圳的舊改項目股權,原因多與項目拆遷補償等問題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